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伦托级重巡洋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特伦托级重巡洋舰(Trento class)[a]是20世纪20年代末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的一级重巡洋舰,共两艘,也是意大利舰队首批该类型舰艇。该级舰的两艘舰——“特伦托”号[a]与“的里雅斯特”号[a],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从奥匈帝国收回的“光复城市”特伦托和的里雅斯特命名。这两艘舰的装甲极为薄弱,装甲带厚度仅70毫米(2.8英寸),但拥有较高的航速,且主炮装备强劲,配备八门203毫米(8英寸)口径主炮。尽管名义上是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建造,这两艘巡洋舰的排水量仍超过了条约规定的上限。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两艘巡洋舰在巡洋舰分舰队服役,常交替担任分舰队旗舰。“特伦托”号曾两次远航海外:第一次是在1929年中后期前往南美多国访问,第二次是在国共内战期间部署至中国,以保护当地意大利侨民。1938年,“的里雅斯特”号协助遣返了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赴西班牙作战的意大利志愿兵。两艘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均参与了多次重要行动,包括卡拉布里亚海战、斯巴提芬托角海战和馬塔潘角海戰。1941年11月,“的里雅斯特”号被英国潜艇击伤,因此未能参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锡尔特湾海战;在第二次锡尔特湾海战中,“特伦托”号击伤了一艘英国驱逐舰。
1942年6月,“特伦托”号被英国鱼雷轰炸机和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人员伤亡惨重。1943年4月,“的里雅斯特”号在拉马达莱娜港内也遭到美国重型轰炸机袭击而沉没。1950年,相关部门启动打捞作业,经检测发现该舰的发动机因泄漏的燃油保护而完好留存,随后其舰体被出售给西班牙海军,西班牙海军计划将该舰改造为轻型航空母舰。但由于项目成本不断攀升,这一计划最终在1956年取消,“的里雅斯特”号的舰体则在1959年被拆解报废。
Remove ads
设计
20世纪20年代初,意大利皇家海军开始研究符合《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巡洋舰设计方案,该条约规定巡洋舰排水量不得超过10,000長噸(10,160公噸),武器装备限于203毫米(8英寸)口径火炮。后来成为特伦托级巡洋舰的设计方案,由菲利波·邦菲利埃蒂(Filippo Bonfiglietti)将军于1923年拟定[2]。1924年,法国海军动工建造两艘迪凯纳级巡洋舰[b]中的首舰,这促使意大利皇家海军订购两艘同类型舰艇以抗衡对手[4]。设计师着重追求极高航速,为将舰艇排水量控制在条约限制范围内,不得不大幅削减装甲防护。此外,为帮助舰艇达到高航速,设计时采用了较窄的舰宽,这却导致舰艇稳定性下降。这种设计模式成为20世纪20至30年代意大利建造巡洋舰和驱逐舰的通用范式,仅后期的扎拉级重巡洋舰及部分雇傭兵隊長級巡洋舰例外[5]。
特伦托级两舰仍在船台上建造时,意大利皇家海军的军官便担忧该级舰装甲防护薄弱,会导致其作战能力不足。因此,海军下令建造性能更均衡的扎拉级巡洋舰,该级舰的装甲防护厚度显著增加[6]。尽管如此,特伦托级轻量化的设计仍为奥德罗·泰尔尼·奥兰多公司为阿根廷海军建造的五月二十五日级巡洋舰提供了基础;阿根廷的这型舰艇尺寸略有缩小,装甲更薄,配备的是190毫米(7.5英寸)口径火炮[7]。另一型基于该设计为意大利舰队建造的衍生舰“博尔扎诺”号[c],于1930年开工、1933年服役;尽管“博尔扎诺”号与特伦托级另外两艘舰差异较大,但有时仍被视为特伦托级的一员[10]。
Remove ads

特伦托级巡洋舰的垂间长为190米(623英尺4英寸),全长196.96米(646英尺2英寸);舰宽20.6米(67英尺7英寸),吃水6.8米(22英尺4英寸)。其设计排水量为10,339至10,344長噸(10,505至10,510公噸),满载排水量最高可达13,334長噸(13,548公噸),尽管名义上其排水量符合《华盛顿海军条约》设定的1万长吨限制[11]。该级舰舰体采用平甲板设计,并配备球鼻艏,这是意大利军舰首次采用球鼻艏这一设计[12]。两舰建成时装有两座三脚桅,但在试航中发现桅杆振动过于剧烈,因此前桅额外加装了两根支柱以增强稳固性。该级舰编制船员为723名军官与士兵,二战期间增至781人。舰上搭载两架IMAM Ro.43水上飞机用于空中侦察,机库位于舰艏楼下方,舰艏中线处装有一座固定式弹射器[11][13]。
特伦托级巡洋舰的动力系统由四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成,动力来源是十二台亚罗式燃油锅炉,这些锅炉的排烟管道汇集到舰体中部的两座烟囱。十二台锅炉分为三个锅炉舱,每个舱室各装四台;其中两个锅炉舱为驱动外侧螺旋桨的前轮机供能,剩下的四个锅炉则为驱动中央轴的轮机供能。该动力系统额定功率为150,000匹軸馬力(110,000千瓦特),设计最高航速36節(67公里每小時;41英里每小時);在标准排水量状态下,预计运行功率为120,000匹軸馬力(89,000千瓦特),对应航速34節(63公里每小時;39英里每小時)。在海上试航中,“的里雅斯特”号最高仅达到35.65節(66.02公里每小時;41.03英里每小時),“特伦托”号则略低于这一速度;而且这些航速只有在极轻排水量状态下才能达到,实际服役中该级舰的实用最高航速仅为31節(57公里每小時;36英里每小時)。该级舰的燃油储存量为2,214公噸(2,179長噸;2,441短噸),以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的航速航行时,续航里程可达4,160海里(7,700公里;4,790英里)。1940年初进行改装时,该级舰加装了烟囱帽,以减少烟雾对桅杆的干扰。[14][15]
Remove ads

“特伦托”号与“的里雅斯特”号的主武器为八门203毫米(8英寸)Mod 24型50倍径火炮,分装在四座炮塔内[11];每座炮塔中的火炮共用一个炮架,而非独立安装[7]。炮塔采用前后背负式布局,两对炮塔分别位于舰艏和舰艉,火炮最大仰角可达45度,最大射程为27000米(30000码)。该主炮射速为每分钟3发[11],且装填时火炮需复位至15度仰角。炮塔采用电动操作,包括旋回机构、俯仰机构以及扬弹机均由电力驱动[16]。和同期许多意大利火炮一样,该主炮存在弹着点散布过大的问题。最初,该炮使用125公斤(276磅)的炮弹,炮口初速为905米每秒(2,970英尺每秒);后来为缩小弹着点散布,炮弹重量与发射药装药量被削减至118公斤(260磅)、炮口初速降至840米每秒(2,800英尺每秒),但这一尝试并未成功。弹着点散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意大利弹药工厂质量管控不佳,未能保证炮弹精准所需的严格制造公差[17]。此外,火炮共用炮架的设计导致两门炮间距过近,使得炮弹在飞行中相互干扰,进一步加剧了弹着点散布问题[18]。火控系统配备两台巴尔-斯特劳德式5米(16英尺)合像测距仪[19]。
防空武器包括十六门100毫米(4英寸)47倍径火炮(采用双联装炮架)、四门维克斯-泰尔尼式40毫米/39倍径火炮(采用单装炮架)以及四挺12.7毫米(0.50英寸)机枪。其中100毫米火炮是斯柯达公司1910年设计的奥匈帝国火炮的仿制型号,安装在新设计的两用炮架上,火炮最大仰角可达85度,最大射程为15,240米(50,000英尺)。除火炮武器外,该级舰还配备八具533毫米(21英寸)鱼雷发射管,分装在四座甲板式双联装发射装置内[11][13][20]。在服役期间,该级舰的副武器经历过多次调整:两艘舰的100毫米火炮均被同口径的新型Mod 31型火炮替换;1937-1938年,移除了舰艉最后两门100毫米火炮以及全部四挺12.7毫米机枪,取而代之的是八门37毫米(1.5英寸)54倍径布雷达M1932型火炮和八门13.2毫米(0.52英寸)布雷达M1931型机枪,且均采用双联装炮架;1942年,“特伦托”号加装了四门20毫米(0.79英寸)65倍径布雷达M1940型火炮(采用单装炮架),次年“的里雅斯特”号则加装了八门该型号火炮[15][21]。
两艘舰均配备装甲堡,用于保护舰上关键部位,包括动力舱和弹药舱。垂直装甲带厚度为70毫米(2.8英寸),覆盖范围从前主炮塔前方8米(26英尺)延伸至后主炮塔后方5米(16英尺)。装甲带两端顶部装有厚度60毫米(2.4英寸)的装甲隔舱壁;其中前隔舱壁下部厚度减至50毫米(2英寸),后隔舱壁下部厚度减至40毫米(1.6英寸)。装甲甲板在舰体中部厚度为50毫米,舰艉处减至20毫米(0.79英寸),两侧倾斜部分厚度为30毫米(1.2英寸),且装甲甲板未延伸至装甲堡前方。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100毫米(3.9英寸),支撑炮塔的炮座在装甲甲板上方部分厚度为70毫米,下方部分为60毫米。主司令塔侧壁装甲厚度100毫米,顶部50毫米;司令塔上方装有火控指挥仪,其侧壁装甲厚度80毫米(3.1英寸),顶部60毫米。[11]
船舶
服役历史

“特伦托”号与“的里雅斯特”号均以一战结束后从奥匈帝国收回的两座最大“光复城市”命名[22]。20世纪30年代,两舰常担任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战前,“特伦托”号曾多次远航海外,包括1929年5月至10月的南美访问之旅,以及1932年1月至6月部署至中国——在国共内战期间保护当地意大利侨民。20世纪30年代,两舰还多次参与为来访外国领导人举行的海军检阅活动,其中包括纳粹德国的阿道夫·希特勒和匈牙利摄政王霍爾蒂·米克洛什。1938年,“的里雅斯特”号协助将“志愿部队军团”(一支被派往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部队)的士兵运回意大利。[23]
1940年6月意大利加入二战后,“特伦托”号与“的里雅斯特”号在地中海海域多次与英军作战,包括分别于1940年7月、1940年11月和1941年3月爆发的卡拉布里亚海战、斯巴提芬托角海战与马塔潘角海战。“特伦托”号参与了卡拉布里亚海战,期间与英国巡洋舰交战,自身未受任何损伤[24]。斯巴提芬托角海战中,“特伦托”号与“的里雅斯特”号中的一艘击中了英国巡洋舰“贝里克”号(HMS Berwick 65)[25][26],而“的里雅斯特”号曾短暂与英国战列巡洋舰“声望”号交火,但未受严重损伤[27]。马塔潘角海战中,这两艘巡洋舰在极远射程上与数艘英国巡洋舰交战,双方均未击中对方[28]。
1941年11月,“的里雅斯特”号被英国潜艇“极限”号[d]以鱼雷击中,此后近一年时间里均处于维修状态。在此期间,“特伦托”号参与了未分胜负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锡尔特湾海战,且在第二次海战中重创一艘英国驱逐舰。这两艘巡洋舰还常承担护航任务,一方面为支援北非意大利军队的运输船队护航,另一方面则在地中海中部拦截前往马耳他岛的英国运输船队。1942年6月,在执行拦截英国“鱼叉行动”[e]运输船队的任务时,“特伦托”号两次被鱼雷击中:第一次是遭布里斯托尔博福特鱼雷轰炸机攻击,随后在6月15日被英国潜艇“暗影”号[f]击沉,人员伤亡极为惨重[32];该舰战时编制为51名军官和1100名士兵,沉没时共有549人丧生,另有21人后来因伤死亡[33]。
1942年8月,“的里雅斯特”号重返作战序列,准备执行一项任务,但因另一艘意大利巡洋舰被英国潜艇鱼雷击中,该任务最终取消。之后“的里雅斯特”号被转移至撒丁岛的拉马达莱娜港,1943年4月10日在此处被美国重型轰炸机击沉。1950年,针对“的里雅斯特”号的打捞工作启动,其上层建筑被拆除后,舰体被打捞浮起并拖至拉斯佩齐亚港;经检查发现,舰体沉没期间有燃油泄漏至动力舱,对动力设备起到了保护作用。1952年,西班牙海军买下该舰舰体,将其拖至费罗尔港,计划将其改造为轻型航空母舰。但由于项目成本不断增加,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于1956年被迫取消。该舰舰体最终在1959年前被拆解报废。[34]
Remove ads
脚注
参考书目
期刊来源
拓展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