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單位制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國際單位制(法語: 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源於公制(又稱米制),是世界丄頂頂普遍採用個標準度量衡單位系統。國際單位制以七隻基本單位爲基礎,由此建立起一系列相互換算關係明確個「一致單位」。另有廿隻基於十進制個詞頭,當加垃單位名稱或符號前個辰光,可用於表達該單位個倍數或分數。

國際單位制源於法國大革命辰光所採用個十進制單位系統──公制;現行制度從1948年開始建立,垃1960年正式公佈。佢個基礎是米-千克-秒制(MKS),而非任何形式個厘米-克-秒制(CGS)。國際單位制個設計意圖嚜,先定義詞頭搭單位名稱,但單位本身個定義咾會隨著度量科技個進步、精準度個提高,根據國際協議來演變。譬如,分別於2011年、2014年舉辦個第24、25屆國際度量衡大會討論了有關重新定義公斤個提案。[1]
隨著科學個發展,厘米-克-秒制中出現仔弗少新個單位,而各學科之間在單位使用個問題丄也嘸沒良好個協調。葛咾垃1875年,多個國際組織協定《米制公約》,創立了國際度量衡大會,目的是訂下新度量衡系統個定義,並在國際丄建立一套書寫搭表達計量個標準。
國際單位制已受大部分發達國家所採納,但在英語國家裏向,國際單位制還嘸沒受到全面個使用。

Remove ads
表格
Remove ads
參見
- 米-公頓-秒制
- 東亞傳統計量體系
- 英制單位
- 數量級
- 協調世界時(UTC)
- 計量單位統一代碼
參攷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