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安吉县
Remove ads

安吉吳越地區,浙江省湖州市下頭個一個。整個縣個總面積是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46萬,現在下頭有8個鎮,3個鄉,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搭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

事实速览 安吉縣, 概要 ...
Remove ads

地理

安吉個西南面是有名個天目山,迭個山脈,來勒此地分成東西兩支,拿渠圍牢,蓋咾,箇丄個地貌是中間凹下去,東北開口。是一隻「畚箕形」個輻聚狀盆地地形。地勢方面,西南面高、東北面低,南面個龍王山是境內頂高個山,海拔有1587.4米。大部分山地儕來勒縣境個南面、東面搭西面,丘陵來勒當中,平原比較少,只有來勒西苕溪兩邊個河漫灘再有一些,各種地貌個面積分別為:占面積11.5%、50%、13.1%和25.4%。此地盛產竹子,是吳越地區有名個「竹鄉」。

方言

安吉本地閒話是吳語苕溪小片,介歇是全縣民間個通用閒話,但是太平天國之後,當地人畀長毛殺脫交關咾,也有弗少上八府人咾、河南人咾、安徽人咾、湖北人啥個移民到許丄,介咾也有交關人講上八府閒話(台州閒話紹興閒話寧波閒話咾介)、「溫州閒話」(實質丄是閩南閒話)、畲話搭各種官話河南閒話蘇北閒話咾介)。

行政區劃

下轄8個、3個、4個街道

  • 街道:昌碩街道(主城區)、遞鋪街道靈峰街道孝源街道
  • 鎮:孝豐鎮梅溪鎮報福鎮天荒坪鎮杭垓鎮章村鎮天子湖鎮鄣吳鎮
  • 鄉:溪龍鄉上墅鄉山川鄉

名人

  • 朱治:(155年-224年),字君理,丹楊故鄣人,三國時代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 朱然:(181年-249年),字義封,本名施然,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 吳均南朝文人,其文畀譽為「吳均體」,著有名篇《與朱元思書》。
  • 吳維岳明代人。
  • 吳昌碩:近現代書畫篆刻大師,西泠印社創始人。
  • 陳嶸:著名愛國林學家。
  • 諸樂三:現代著名畫家。
  • 胡宗南:(1896年4月4日-1962年2月14日)祖籍寧波鎮海,3歲辰光隨家遷孝豐(今屬湖州安吉縣),原名琴齋,字壽山,1924年5月進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中華民國國軍上將、曾任第五屆監察院監察委員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位,蔣中正個心腹之一。

景點

Thumb
安吉大竹海
Thumb
安吉縣遞鋪鎮
Thumb
天荒坪電站附設洞天茶館
  • 吳昌碩故居、衣冠冢搭十年耕讀個「蕪園」、吳昌碩紀念館、昌碩公園
  • 中國大竹海,臥虎藏龍電影拍攝地
  • 龍王山,上海市黃浦江個源頭所在地
  • 白茶谷
  • 九龍峽
  • 芙蓉谷
  • 凱蒂貓家園,世界最大凱蒂貓樂園,日本境外唯一一座。
  • 藏龍百瀑

特產

安吉白茶 根據茶經陸羽記載,浙西茶葉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 而安吉縣恰屬於湖州市。 安吉個白茶歸類為綠茶,顏色為略透明個淡綠色,因芽葉上有一層細細個白絨毛而得名。其珍奇之處在於,在數百年裏向,白茶儕處於野生狀態,而且寥落晨星。現在個安吉白茶個母本系孤茶一株,長在海拔800米個大溪山深山山岙中,已歷盡150年風霜,畀稱為「白茶王」,是古今中外茶中極品,畀譽為「中華一絕」。直到廿世紀80年代,湖州市在籌建浙北茶樹良種選育基地時,劉益民等科技人員通過無性扦插繁育技術擔白茶「移民」下山,白茶纔得以大面積栽植。早在宋代宋徽宗個《大觀茶論》裏向就有得評價:「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御賜白茶遂為第一」。在茶學界,白茶個地位已弗亞於西湖龍井,著名茶葉專家莊晚芳評價話:「白茶具有觀賞、營養、經濟三大價值,綠茶弗能與之相比。」 另外,安吉還出產一種怪茶,渠產於安吉最高個一個村,叫九畝村,海拔866米。昰𡍲個茶分甜茶、苦茶兩種,分別產於弗同個山頭。

Remove ads

縣史述略

  • 東漢至隋:
    • 東漢末期,階級矛盾激化,故鄣縣轄境廣袤遼闊(大致包括今安吉縣全境、長興縣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廣德縣全境、郎溪縣一部),封建統治者為強化控制,於黃巾大起義個第二年,即靈帝中平二年(185),割故鄣縣南境置安吉縣,縣治設於天目鄉(今孝豐鎮),仍屬丹陽郡。安吉建縣始於此,至今已1800餘年。
  • 唐至宋:
    • 唐麟德元年(664),恢復安吉縣建制,隸湖州。
    • 唐朝前期,統治者實行寬舒政策,社會漸趨繁榮,生產有較大發展。聖歷年間(698—700),縣令鉗耳知命督率縣民建成石鼓堰、東海堰和邸閣池,改善農業生產個水利條件。開元年間(713—741),安吉絲及絲織品質稱上乘,奉為貢品。茶葉生產普遍,唐陸羽《茶經》載:安吉、武康兩縣茶葉為浙西上品。竹搭竹筍更加是境內特產,白居易《食筍詩》有:「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搶,搶來早市鬻。」詩中「此州」指湖州,安吉為湖州最主要個產竹縣。當時境內經濟發展尤以西苕溪中游以下地區更快,乃末垃開元二十六年(738),擔縣治北移至今安城鎮址附近。
  • 元至清
    • 元滅南宋後,朝廷所需糧食搭財物,大量依靠東南地區供給,因而賦稅沉重。至此年間(1341—1368),年征秋糧正耗米比兩宋時多1.72倍。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安吉先由徐壽輝部占領,繼為張士誠部所據,至正十六年(1356)又為朱元璋部克有。此後,張、朱兩部爭奪達10年余。
  • 中華民國
    • 清宣統三年(1911)11月17日,安、孝兩縣響應武昌起義,隨即驅除清知縣。民國元年(1912),兩縣分別成立縣公署,16年改稱縣政府。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