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越劇,中國主要戲曲劇種之一,浙江嵊州起,上海興,江南繁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1][2]有第二國劇個講法。[3]越劇曲調軟帶帶,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個主旋律便用越劇個曲調。[4]越劇起世便只男演員,到上海發展之後為女班演出受歡迎險,發展起所有角色都讓女個來演個女班越劇。1949年之後,開始招一許男演員,但瑲朞叫舊是女班越劇為主。越劇原先來江浙滬作興,後晚來全中國都受歡迎。[5]越劇舞台語音個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腔。勒越劇發展過程中,越劇語音來嵊州言話個基礎上,吸收了中州音韻搭官話個語音,使得越劇個觀眾範圍擴大。[6]
2006年5月,越劇收進文化部頭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
Remove ads
名字個由來
越劇,又叫紹興戲,英文名Yue Opera。目前對「越劇」箇只名字個頂頂早起源有爭議,箇是因為老早各地各人個講法儕弗一樣,資料記載也各有區別,所以大家對越劇名字個由來搭變化並嘸沒一個準確個共識[8]。一般認為伊是從浙江等地個民間戲曲當中演變過來個。
目前主流認可伊一開始是嵊縣(現嵊州)地區農村個「落地唱書」,勒拉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天演變成草台浪演出個戲曲[9]。到1939年,越劇勒拉上海有交關愛好者,也有弗少戲班,有戲班選擇用「越劇」箇個名字進行宣傳,並勒拉報紙浪寫伊背後個忍辱負重個意思,故咾各地逐漸儕叫伊「越劇」哉[10]。
歷史
越劇前身是落地唱書,19世紀末勒垃浙江嵊縣一帶行個,表演者一般是農民或者手工業者。[11]越劇具體麼是1906年產生個,是歷史較新個劇種。

1906年農曆三月三(3月27號),高炳火、李世泉等人勒垃東王村演出,是越劇頭一趟正式演出,箇天也成為越劇箇生日,東王村成為越劇誕生地。箇辰光,越劇叫小歌班。[12][13][14]1917年,小歌班頭一趟到上海演出。[15] 箇辰光,越劇沒啥配樂,表演也勒垃初期發展階段。[16]
1921年,越劇叫「紹興文戲」。1923年農曆五月廿七,王金水、金榮水勒垃浙江嵊縣開辦第一家紹興文戲女子科班,箇天成變成女子越劇個生日。1924年,越劇女班頭一趟勒垃上海演出。越劇女班個出現,改變越劇個發展方向。箇辰光還是男班為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仔麼,越劇男班嘸脫,女班成為主流,上海也成為越劇中心。[17]根據樊迪民個建議,紹興文戲正式拿名字改成「越劇」。
1942年,袁雪芬等人力推越劇改革,出現「新越劇」,建立完備個編導制、劇本制,創造新個越劇主腔[尺調]、[弦下調]。1947年8月份,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十位女演員發起聯合義演,劇目是《山河戀》,箇十家頭大家叫伊拉「越劇十姐妹」。[18]
1949年9月,越劇表演家袁雪芬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去北京參加新政協會議,外加接受點評。[19]
共和國成立仔麼,民營越劇團基本浪向收歸國有,部分越劇演出團體開始男女合演越劇個探索。[20]箇辰光,越劇起蓬頭唻。文革前,除開廣東,廣西,西藏咾啥個省區,中國大陸各省儕有專業越劇團。
文化大革命個辰光,交關越劇團弗得弗解散,越劇藝術家也受着迫害,半身癱瘓甚至死脫個儕有個。[21]1969年夏天,毛澤東勒垃杭州聽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錄音仔麼認為弗應該全面否定越劇,聽仔「改革越劇」個《紅燈照》唱段仔麼,認為各個地方劇種就要有伊自家個特色,故咾後首來越劇個形式丄保留下來。[19]
文革結束仔麼,交關越劇團恢復建制,出現單仰萍、王志萍、趙志剛,何英、韓婷婷、方亞芬咾啥個優秀演員。改革開放仔麼,流行音樂咾啥個多式多樣個藝術形式出來哉,外加文革造成觀眾斷層,越劇觀眾越來越少,交關越劇團撤銷。[22]2006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越劇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
Remove ads
表演
行當
越劇角色個行當分成小生、小旦、老生、老旦、小丑、大面六個,主要是小生小旦。1940年代越劇改革開始到今朝,行當個區別並弗嚴格。
唱腔
越劇個主要腔調是[四工調]、[尺調]、[弦下調]、[C調腔]等。
音韻
做工
藝術流派
越劇目前經常畀人提到個藝術流派有尹(桂芳)派、徐(玉蘭)派、畢(春芳)派、范(瑞娟)派、陸(錦花)派、袁(雪芬)派、王(文娟)派、戚(雅仙)派、傅(全香)派、金(采鳳)派、呂(瑞英)派、張(雲霞)派、張(桂鳳)派十三個流派[23] ,其實還有竺水招派、吳小樓派、徐天紅派、商芳臣派等流派。尹(桂芳)派、徐(玉蘭)派、畢(春芳)派、范(瑞娟)派、陸(錦花)派、竺(水招)是小生流派,袁(雪芬)派、王(文娟)派、戚(雅仙)派、傅(全香)派、金(采鳳)派、呂(瑞英)派、張(雲霞)派是小旦流派,張桂鳳派、吳小樓派、徐天紅派、商芳臣派是老生流派。
越劇流派個發展對推動越劇個發展做出邪氣重大個貢獻。
音樂
越劇音樂優美抒情,故咾廣受歡迎。《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就是用越劇個曲調做基礎改編出來個[24]。
越劇個主奏樂器是鼓板、越胡,其他樂器還有揚琴、二胡、中胡、大提琴等。演奏樂隊傳統上主要用中國民族樂器,分吹、拉、彈、打四個部分。
舞台美術
越劇舞台美術獨具特色,畀黃梅戲、潮劇、瓊劇、豫劇等劇種學習。越劇服飾清麗柔美,借鑑古代仕女圖個樣式,箇跟傳統戲曲衣裳繁瑣弗一樣,旦角特別明顯。同京劇等劇種比,越劇化裝搭仔布景更加寫實[25][26]。
化裝
越劇化裝兼具傳統水粉化裝法搭仔電影話劇化裝個長處,經常用油彩化裝,風格柔美明快。勒拉旦角化裝方面,越劇用獨特個越劇古裝頭套,造型上借鑑古裝仕女畫個髮式。古裝戲裏向,一般弗用臉譜式個化裝,跟其他劇種比更加生活化。
服裝

越劇服裝清麗柔美淡雅。服裝色彩上多用中間顏色,簡潔,弗濃重。越劇旦角個服裝,多借鑑中國傳統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搭仔傳統美術,裙子多是百褶裙,多系拉上衣外頭。衣料上,主要用無反光性個面料,比方講縐緞、喬其紗[26]。
布景道具
越劇個布景同表演風格密切結合,用個是立體個布景,較其他劇種更加寫實。越劇里向個道具弗少直接用個是生活用品,有星用個是仿真製作個,刀槍棍劍等常用道具則更加輕巧化[26]。
燈光、效果、擴音、字幕
1940年代,舞臺燈光搭仔擴音設備逐步勒拉越劇演出活動里向出現。1950年代,劇場演出個辰光,開始勒拉舞台邊浪擺只顯示屏,用字幕放台詞,方便觀眾。1960年代,開始用錄音設備來製造聲音效果,比方講打雷個聲音。
Remove ads
導演
越劇是頂頂早建立導演制個劇種之一。1940年代,袁雪芬倡導越劇改革,越劇開始確立編導制,促進越劇個發展。
演出個地方
越劇剛出現個辰光,藝人是勒拉木桶搭起個臨時舞台高頭演出個,條件邪氣簡陋。進入上海以後,越劇開始勒拉劇院裏向演出。越劇高光個辰光,它勒拉上海個大劇院當中爭得一席之地。
劇目
越劇歷史雖短,但發展迅速。據統計,1949年個辰光,各地越劇演出團體上演個劇目有近6000隻。1949年後,劇團國有化,劇目也得到整理搭仔進一步個發展。
比較優秀個傳統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搭祝英台》《碧玉簪》《情探》《追魚》《盤夫索夫》《李翠英》《血手印》《打金枝》《西廂記》《孔雀東南飛》等;
優秀個現代劇目有:《祥林嫂》《早春二月》《浪蕩子》《家》《一縷麻》《第一趟親密接觸》等。[1]
人物
越劇演員

早期,越劇只有男演員,進入上海發展後因女班演出廣受歡迎,發展成各個角色儕由女演員演個女子越劇。1949年後,恢復招收部分男演員。因為越劇聲腔陰柔,男演員咾難演出越劇個聲腔特點,故咾今朝大多數儕用女班戲,越劇界個男演員邪氣少。
男班辰光,著名小旦演員有:衛梅朵、白玉梅、費翠棠、金雪芳等,小生演員有:王永春、張雲標、張志帆、支維永等,老生演員有:馬潮水、婁天紅、童正初、金曉邦等,老旦演員有:姚方松、金世明等,小丑演員有:馬阿順、金瑞苗等,大面演員有:金榮水、李桂芳等。[27]
紹興文戲辰光,男演員越來越少,著名小旦演員有:施銀花、趙瑞花、小白玉梅、姚水娟、王杏花、筱丹桂、邢竹琴、支蘭芳等,小生演員有:屠杏花、馬樟花、竺素娥、李艷芳、魏素雲、王水花等,老旦演員有:周寶奎,老生演員有:商芳臣等。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五個人合稱「三花一娟一桂」。[28]
後些來又出現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王文娟、戚雅仙、呂瑞英、張雲霞等出名個越劇演員。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箇十個人,大家叫伊拉越劇十姐妹。
文革以後,著名小旦演員有方亞芬、王志萍、單仰萍、陳飛、吳素英、金靜、黃依群、何賽飛、何英、陶慧敏、顏恝等,小生演員有韓婷婷、茅威濤、趙志剛、吳鳳花、錢惠麗、鄭國鳳、蕭雅、王君安等,老生演員有董柯娣等,老旦演員有章海靈、俞會珍等。
越劇職員
出名個越劇導演有吳琛、黃沙、金風等。越劇編劇有陶賢、樊迪民、莊志、徐進、顧錫東、胡小孩等。知名個越劇作曲有顧振遐、周大風等。舞美設計有蘇石風等。
團體
出名個越劇演出團體有上海越劇院、浙江越劇團、南京市越劇團、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杭州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寧波小百花越劇團、嵊州市越劇團等。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