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唐高宗
Remove ads

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姓,本出隴西成紀第三帝,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太宗嫡長子太子承乾、嫡次子魏王泰同母弟。

Quick facts 唐高宗, 年號 ...

貞觀二年六月,上生於東宮麗正殿[]五年,封晉王。太宗之嫡長子太子承乾與四子泰相繼被廢,乃於貞觀十七年冊立皇太子。二十三年,太宗崩,太子即位,即高宗。即位之初,猶行太宗之庶政經制,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輔政。以其勤於政事,故民阜安,有貞觀之風矣,史稱永徽之治。高宗於廢立皇后一事,去元老之製。自顯慶五年始,上常暈眩,難以理政。上體不佳,武后漸秉國政。在位先後滅西突厥百濟、破高句麗。國境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為里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為有唐一代最盛之時,曆三十二年。

上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崩,年五十五,葬乾陵,廟號高宗,諡曰天皇大帝天寶八年增諡天皇大聖皇帝,十三年,復增諡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為政

政治

緩和矛盾

太宗末年,苦遼東之役治世難賡。永徽四年,陳碩真為亂於江浙,階級矛盾复銳。高宗即位初,即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踐阼之初,乃改太宗故事,昔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

人事

上即位,仍用太宗舊臣李績、褚遂良、長孫無忌。上下蕭規曹隨,依太宗時舊例,故有貞觀之風矣。永徽二年九月,令所佔民田皆還於民。

高宗有知人之明,其左右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多上所親擢。此中,韋思謙為褚遂良所軋,杜正倫為太宗所不喜。

編纂律例

永徽三年,命長孫無忌等十九人復更定律,附疏議於律以為注,繕寫為三十卷,是為《唐律疏議》。

軍事

永徽元年,高侃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高句麗、百濟合兵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高宗遂兵伐高句麗、百濟。至龍朔三年,唐將劉仁軌兵於白江口,破百濟,其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唐取平壤,遂亡高句麗。

上即位未幾,西突厥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略,自是連年用兵於西域

顯慶二年,唐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略走石國,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毗陵蒙池都護府。明年,徙安西都護龜茲

上在位,國境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為里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為有唐一代最盛之時,曆三十二年。

食貨

上臨朝以來,國益盛,其戶自貞觀二十二年之三百六十萬戶,增至永徽三年之三百八十萬戶。

文化

唐高宗復立科舉,高宗之諸相皆有功名。

外交

太宗之世,波斯薩珊阿拉伯所敗。貞觀十二年,波斯伊嗣俟三世遣使,求援於太宗,以拒阿拉伯人。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居於長安。高宗命於長安建襖寺。又一說,儀鳳二年高宗遣兵助王子嗣位。而唐兵之護送卑路斯,最遠至於龜茲,而後還唐。故卑路斯敗矣,其後歸長安,死於華夏波斯人乃滯於中國

唐高宗時,初與阿拉伯相交。永徽二年,哈里發奧斯曼遣使來朝獻方物

Remove ads

軼事

高宗初扶床,將戲弄筆。左右試置紙於前,乃亂畫滿紙。紙隅所畫,成草書「敕」字。太宗遽令焚之,不許傳外。

文作

  • 監國求賢令
  • 為攝太傅高儉設榻令
  • 為文德聖皇后薦福令
  • 建大慈恩寺令
  • 諭普光寺僧眾令
  • 答沙門慧淨辭知普光寺任令
  • 答張行成因旱請致仕表手製
  • 加潞王周王上柱國別食實封制
  • 定樂舞制

宗室

父母

  • 父:唐太宗
  • 母:文德順聖皇后

兄弟

  • 長兄:廢太子李承乾,貞觀十七年廢,貞觀十九年薨
  • 次兄:魏王李泰,貞觀十七年以涉爭儲徙於外,永徽三年薨於鄖鄉

后妃子女

皇后

妃嬪

  • 蕭淑妃
    • 四子:許王李素節
    • 长女:義陽公主,諱下玉,下嫁權毅
    • 次女:高安公主,先封宣城公主,下嫁王勗
  • 徐婕妤太宗賢妃之妹
  • 劉宮人
    • 長子:燕王李忠
  • 鄭宮人
    • 次子:原悼王李孝
  • 楊宮人
    • 三子:澤王李上金
  • 韓國夫人:諱順,武后之姊
  • 魏國夫人賀蘭氏:韓國夫人之女,武后之女甥,因與武后爭寵,而被毒殺

引據

  •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
  •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
  • 資治通鑑·唐紀·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