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清高宗敕撰之巨帙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四庫全書》,巨帙也,清高宗敕纂。上稽六籍,下括百家,網羅古今,集學術之大成。
纂修本末
乾隆三十有七年,學士朱筠奏言,輯《永樂大典》之佚書,以備稽考。高宗嘉納之,遂開四庫全書館於京師。命宗室大臣領其事,以協辦大學士紀昀、陸錫熊為總纂官,別召戴震、邵晉涵、翁方綱等名儒數百人,分主校讎之事。乃遍徵天下遺書,無論官府私藏,悉令進獻。凡十年而初稿成,至五十二年,七部畢功。前後計用儒臣三百六十餘人,繕寫吏三千八百餘人,猷業之鉅,曠代所無。
經緯四部
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稱「四庫」。凡錄書三千五百有三種,合七萬九千三百三十有七卷。經以崇儒,史以鑒古,子以博聞,集以擷秀。各書皆撰提要,辨章源流,曰《四庫全書總目》,目錄之學,至此為大備。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七閣藏書
書成,繕寫七部,分藏南北七閣,冀垂永久。內府四閣曰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江浙三閣曰文匯、文宗、文瀾。咸豐以降,兵燹荐臻。文源閣毀於英法之役,文匯、文宗二閣亡於粵民之亂。今存者四:文淵閣本,今在臺北故宮;文津閣本,今在北京國圕;文溯閣本,今在蘭州;文瀾閣本,經補鈔,今在杭州。
評
修書之舉,於典籍保存,功誠為大。然其時寓禁於征,凡忤時政、異正學者,或刪或毀,士林惜之,亦以此故。是故後之論者,或譽其存古之功,或譏其鉗理之過。其是非得失,洵為百代之公案也。
據
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四庫全書 |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