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一中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詮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一个中国原则(英语:One China Principle),简称一个中国一中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大陆)对于台海现状海峡两岸关系的主张及意识型态,同时也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基于这一原则追求中国统一,并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在法律上确立为国家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一中原则的标准论述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其“一中原则”指导下,反对中华民国(或台湾)与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或任何具有国家对国家性质的关系,反对中华民国(或台湾)参加联合国系统机构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要求台湾方面只能以“中国台北”(Taipei, China)、“中国台湾”(Taiwan, China)等不带有国家特征的名称参加民间性质的国际组织[2]

此主张与中华民国(台湾)方面的“一中原则”存有差异,因而长期不被中华民国政府接受。在1970年代以前,中华民国政府以其“一中原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汉贼不两立政策及关闭政策,认为自身拥有中国代表权,而打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空间。但随着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1972年尼克松访华,海峡两岸的外交局面攻守异位,中华民国反转成为不受国际广泛承认的国家。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转变,中华民国政府自1990年代起不再以“一中原则”主动与中国大陆竞逐中国代表权,转而强调两岸对等;相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自身的“一中原则”打压中华民国的国际空间。

Remove ads

发展历史

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中华民国外交部遂发表声明与苏联断交。1950年,西方世界中的英国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与中华民国政府断交,而后双方在外交领域均不接受双重承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中华民国政府与之断交。反之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中国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决不与之建交。

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席位。国际社会上,各国与中华民国断交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在建交公报上,各国都同意中国提出的一个中国政策,亦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关于台湾地位之态度则于文字与实务上均有所不同。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2005年,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一个中国政策法律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有过不同版本的表述,分别称为“旧三句”和“新三句”。

Remove ads

旧三句

旧三句坚持“本政府代表说”[3][4],即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句。该版本多应用于外交场合,如与他国建交时、参与国际组织时等。

在不同场合中,以下三个分句的顺序略有不同。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指出:“外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台湾当局断绝或不建立外交关系,是新中国与外国建交的原则”,并表示该版本的主张“构成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涵义,核心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5]

应用

自2000年代起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他国建交时,他国政府均会在建交公报中“承认”该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6][7][8][9][10]

2000年8月4日,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中,亦使用了该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11]

2022年8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时,亦使用了该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并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只有一个版本、一种含义”、“不允许私塞任何前提后缀,也不允许任何歪读曲解”[12]。2024年5月10日,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杨涛举行吹风会时,同样使用了该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并批判美国“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却加上“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六项保证”作为前缀、后注。”[13]

新三句

新三句替换了“本政府代表说”,转而用“同属中国说”。[4]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发表之后,“一个中国原则”有了新的表述。

199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台湾方面提出的“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为[14]

2000年代起启用的“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为:

该版本逐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句改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句改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陈长文律师认为,新版由从属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15]

该版本多应用于处理两岸关系事务的场合。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认为,该版本的表述“是对江泽民同志亲自确定的关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论述的新的阐述,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的一贯性,又展现了争取和平统一的诚意和对台湾同胞的尊重,具有很大的包容性。”[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指出,该版本的目的是“为寻求和扩大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应用场合是“在统一之前,在处理两岸关系事务中,特别是在两岸谈判中”[14]

Remove ads

应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的历次周年纪念日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均会在讲话中,使用该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17][18][19]。2000年8月,钱其琛副总理会见台湾联合报系访问团时,亦使用了该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2002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亦使用了该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16]

2005年3月14日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中,亦使用了该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20]

九二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九二共识为两岸共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中国统一的共识。

内容

Thum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及领土纠纷

对台湾的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的白皮书认为,中国政府[注 1]于1945年10月25日“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中国因此从法律和事实上收复了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后,取代中华民国对中国的统治,完成国际法意义上的政权更迭,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权对台湾行使主权[21]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规定,

Remove ads

对“中华民国”的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认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并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22]。“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以来,虽然其政权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政府’的名称,但它早已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实际上始终只是中国领土上的一个地方当局[23]。”

198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在涉及中华民国政府机构、人员身份、法律法规等方面用语时,有一系列的规定,包括禁止事项。是谓涉台用语。具体而言,

  1. 对台湾市县级(含,包括院辖市)以下各级行政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可直接称呼,如台北市市长柯文哲新北市市长朱立伦
  2. 对台湾市县级(不含,包括院辖市)以上各级行政机构需加引号,国家级机关需进行变通处理,例如“台湾省主席”林锡耀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台湾行政主管部门等,整体称谓为台湾地区台湾当局
  3. 台湾党派可直接称呼,如国民党主席洪秀柱
  4. 对台湾具有官方性质的民间团体,需加引号,如“台湾驻美国经济文化事务代表处”,“中华旅行社
  5. 对台湾带有“国立”、“中华民国”字样的团体机构需回避,带有“中华”、“中国”字样则视情况加引号。
  6. 台湾的法律称为“规定”等。护照引渡偷渡白皮书等国家用语也需进行变通。
  7. 对台湾带有国家涵义的建筑或是景点,也需要回避,如总统府改称“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或简称“领导人办公室”)或“×××办公室”(如“马英九办公室”)[24]台北国父纪念馆改称“孙中山纪念馆”[25]

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皆不承认中华民国拥有合法地位。认为中华民国存在,而且也能代表中国的政治观点,被归类为两个中国,为独台,在法律上为非法。而认为台湾当局是合法政权,为主权独立国家的见解,称为一中一台,是台独

在民间事务上,经由海基会海协会间的协商,有限度的接受海峡两岸的民间往来,但不能以中华民国的官方形式交往。

对台湾居民的定位

1991年制定的《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中,定义台湾居民是“居住在台湾地区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中,确认绝大多数中华民国国民是中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中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6]:42

对国际组织与台湾关系的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在国际组织中行使国家主权,代表整个中国。台湾方面企图参与某些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属于制造“两个中国”的行为[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联合国系统的所有机构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是由主权国家代表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台湾方面无权参加。在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在联合国组织中的中国代表权问题已获得了彻底的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反对“台湾入联”,认为根本不存在台湾再加入的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时认为,台湾以“中国台北”(英语:TAIPEI, CHINA)名义加入亚洲开发银行、以“中国台北原文如此(英语:CHINESE TAIPEI,台湾方面认为中文应译为“中华台北”)名义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经济组织,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有关方面达成的协议或谅解,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参加,台湾只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参加活动,这纯属特殊安排,不能构成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国际活动效仿的“模式”[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认为,对于民间性质的国际组织,台湾方面的相关组织只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应组织同有关方面达成协议或谅解,在中国的全国性组织以“中国”的名义参加的情况下,以“中国台北”(英语:TAIPEI, CHINA)或“中国台湾”(英语:TAIWAN, CHINA)的名称参加[2]

Remove ads

对两岸关系的论述

  • 1983年3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杨力宇,会谈要点被总结为邓六条。2001年,香港《文汇报》提及邓小平在会谈中表示“如果能够统一,国号也可以改”。[28]到2022年时,包括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在内的两岸政治人物、台湾普通民众都有邓小平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有两岸政府协商国旗、国号、国歌的说法。实际上,《人民日报》在当日登载的会谈要点则是“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六条虽没有“可为统一,更改国号”的观点,而“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的观点则被普遍的接受。[28]
  •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29]
  • 200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称,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总结为三个可以谈[30][31]
  • 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32]
  • 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33]
  • 2012年12月,台湾举办“九二共识”二十周年论坛,会议中,大陆学者表示等两岸达成“一中共表”的共识,可协商国号。对于协商国号的建议,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回应,重申了“只要坚持一个中国,两岸之间什么都可以谈[34]”。
  •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居住在两岸的是骨肉同胞。“同胞”这个词、这个理念在中华文化当中是根深蒂固的,我认为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胞之间、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35]
  • 2014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任何势力和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并说:“民进党主事者出于一己私利,日前跑到国际上去推销‘台独’主张,执意抱持与大陆对抗的思维,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而动,不仅是徒劳之举,相反再次将其‘台独’本质清清楚楚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必将以彻底失败告终。”
  • 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面,张志军转述习近平4点意见,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36]
  •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37][38]
  • 2024年5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无论台湾岛内政局如何变化,都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改变不了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格局,更改变不了中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39]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