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后,1924年4月,国民党中央党部派许卓然和江董琴二人至厦门筹备党组织。在当时厦门仍处在臧致平、闽系海军等统治势力之下,国民党无法公开活动,只能秘密发展。
1925年6月8日,党员大会在厦门召开,福建省临时执行委员会成立。1926年12月,北伐军占领全闽。4日,国民党中央代电取消福建省临时执行委员会,另派丁超五筹备福建省党部。12月22日,福建省党部筹备处成立。
1927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央另派宋廷瑜、张裕光、张德钟、李伯义、黎少达、丘河清、陈霖、黄素云、陈肖梅等 9 人为整理福建党务特派员,旋由筹备会议推为筹备员,共同筹备省党部。
1927年4月3日,福建国民党反共右派在福州发动“清党”政变,清理中共跨党党员,是为福州“四三”事变。4月6日,方声涛召开临时政治会议,决定改组国民党福建省部筹备处,任命黄展云为代理主任,并由“拥蒋护党执行委员会”决定取缔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组织的社团,如福州店员总工会、福州学生联合会、福建青年社等[1]。
清党发生后,原来的中共跨党成员和国民党左派纷纷被清理、捕杀或逃亡。福建省党部筹备处的宣传委员会主任马式才、工人运动委员会主任李培桐逃走,党务陷入被迫停顿。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改派黄展云、林寿昌、秦望山等9人为福建省党部筹备委员,成立福建省党部筹备委员会,并将原众多机构精简为秘书处、组织部与宣传部三个部门。
1928 年春,国民党第二届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整理全国党务,命令各地各级党部一律暂停活动。3月24日,福建省党部筹备处办理结束。同年10月22日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历经三届委员会。
1930年1月6日,闽北民军领袖卢兴邦将省府委员兼省党务指导委员陈乃元等6人从福州绑架到尤溪,是为“一六事变”。福建的党务再次瘫痪。4月,国民党中央改组福建省指委会,另派詹调元等5人为省指委,6月成立新的省党务指委会,即为国民党第二届党务指导委员会。
1933年11月,驻扎福建省的第十九路军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1月,蒋介石的中央军攻占全省,1月25日,国民党成立福建省党务特派员办事处 。2月, 任命CC系浙江人陈肇英为福建代表大会筹备专员, 并任命郑祖荫 、 李黎洲等10人为党务设计专员, 林炳康 、 张策安 、李雄先后兼书记长 。3月21日,福建省代表大会筹备专员办事处成立。通过对中央红军的 “围剿 ” 和对福建事变的镇压,国民党势力才大举进入福建[2] 。
1936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撤销福建省代表大会筹备专员办事处,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陈肇英改为福建省党部特派员,为福建党务的最高领导者,李雄仍为书记长。省党务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筹备召开全省代表大会,选举正式的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成立正式的省党部。但是,召开全省代表大会的必要条件是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市党部已正式成立。于是,陈肇英在福建大力整顿党务,在全省进行党员总调查,以厘定其党籍;甄选“忠实的骨干党员”,并予以短期训练。陈肇英采取集权的手段,为国民党福建省党务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当时全省党员共计18000多人。1938年,国民党临全大会通过《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改革各省党部的组织制度,实行主任委员制,并且对各级党部进行整理。陈肇英主持闽省党务后,大力发展县市党部组织,到1938年党员总报到时,全省64个县市中,除被日军占领的金门县外,均已成立党部。
因日军进逼,1938年11月福建省党部开始迁移到连城办公,仅在福州设置留榕办公处。因省政府迁到永安,因此又设置驻永安办事处, 以郑祖荫为驻永安办事处主任。在省党部改制后,福建省地方党务按国民党中央指令将原分期分区督导制改为固定分区督导制,制定《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各区党务督 (指)导专员办事处组织规程》,将全省分为7个督导区,每区设一个办事处,以郑杰民、陈联芬、朱宛邻、李爱黄、曹挺光、张福滨、林一鹏等执委或科长为督导员, 负责督导所属县的党务。每个办事处配备秘书、干事、助理干事、录事各一人,均由省执行委员会调用。督导专员以召集当地县市党部及区党分部负责人谈话、参加当地县市党部所召开之各种会议、约集当地党员会谈或作个别访问、访问各地机关团体及社会公正人士、调阅所需参考之文件表册报章等项等作为督导方式,“督察并指导各县市党部一般工作之推进”,对各县市党部及工作人员进行考查、考核[2]。
1939年5月, 福建省党部奉命改组为福建省执行委员会。中央任命陈肇英为主任委员,郑祖荫、 陈联芬等11人为执行委员,李雄兼书记长。省执委会下设组织、社会、宣传、总务四科。1939年《中国国民党年鉴》中的《各省市党部组织工作概况》中,在福建64县中, 正式县党部数据空缺,党员总数仅7569人。国民党中央认为要加强县及县以下的党务工作,“按县为自治工作之中心,本党既以训练民众入于自治之途为首要, 则党务工作自亦不能不着重于县,而主持各县党务之人选,更属重要”。
随着战争推展,福建省党部组织机构及党员人数迅速增加[4]。到1940年,新设三元、水吉县,其县党部在当年筹备完成,金门县党部也重新建立。同年,福州设市获行政院核准, 省党部即成立福州市党务筹备处,以任省党部宣传科长及党务督导员的曹挺光为筹备主任,1941年,福州市党部正式成立。至此,福建省所有县市均成立党部,省党部所属的县市党部共有66个(64个县党部,福州、厦门市党部)。期间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等县市曾被日军占领,但其党部并未被摧毁,在日军撤出后,其组织均迅速恢复。
1941年4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决定恢复省县两级党部的选举制度。但规定 “一省有过半数以上县份已实行县党委选举者,始可实行省执、监委员选举”。陈肇英主持闽省党务已有一定成效,各县市党部在1942年完成选举者有永春等五十县,1943年续办选举者有闽侯等14县市,至1943年7月,除日军控制的厦门金门两县市外,均已先后正式成立新一届县市党部。
福建省党部迁移到永安后,经国民党中央批准,于1943年9月21日至25日在永安召开中国国民党福建省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福建省政府施政报告审查意见》等一系列决议案,选举李雄、李黎洲、梁龙光、黄坚、陈联芬、黄澄渊、蚁硕、 陈永康、郑杰民、赖文清、曹挺光为执行委员,张开琏、林希谦、丘汉平、林一鹏、 苏儒善为候补委员,张福滨、林学渊、朱宛邻、郑祖荫、高登艇为监察委员,邱峻、 应锡华为候补监委。中央任命李雄为主任委员,梁龙光兼书记长,蚁硕兼组训处长, 曹挺光兼宣传处长。1944年4月3日,第一届执监委员会正式成立,各执监委员宣誓就职[5][6]。
1945年8月,福建省政府增设周宁、柘荣二县,省党部亦即派员筹组了两县的县党部,并成立相关机构。
战后,1947年3月1-5日,中国国民党福建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刘建绪作施政报告,李雄作党务报告,张福滨作监察工作报告,通过决议案85件,选举李雄、陈联芬等15人为执行委员,张福滨等7人为监察委员[5]。
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