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华民国—利比亚关系
雙邊關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华民国与利比亚国于1959—1978年有正式外交关系,断交后中华民国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设立具大使馆功能的代表机构,但受到2011年利比亚内战期间影响暂时关闭,内战结束后外交人员未及返回驻地即告裁撤。[1]目前对利比亚的相关事务由驻约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驻法国台北代表处共同管辖。[2]
政治

1959年5月10日,中华民国与利比亚建交,于首都的黎波里设立中华民国驻利比亚联合王国大使馆,并派驻大使,[3]利比亚则未设立大使馆、派驻大使。
1962年2月26日,签署《中华民国与利比亚联合王国之技术合作协定》。[4]
1969年8月31日,卡扎菲率通信兵营革命取得政权,更改国号为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注 1]
1970年8月,卡扎菲指派财政部长贾卢德突访中华人民共和国,想以利比亚与中华民国断交换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核武器,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对,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甚至斥责“这么讨厌的卡扎菲,太狂妄了”,并拒绝会见贾卢德。[5]
1977年3月2日,再更改国号为利比亚阿拉伯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78年8月9日,利比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71年6月11日外交承认)。9月14日,中华民国与利比亚断交。10月22日,关闭大使馆。[6]
1980年3月19日,于首都的黎波里设立具大使馆功能的中华民国驻利比亚商务办事处,驻外人员享有部分外交人员待遇,并可以官方身份与利比亚政府洽办业务。但自1992年利比亚遭受联合国制裁后,利比亚外交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压力下,通知办事处自1995年9月停止办理领事业务,更于1997年5月规范办事处不得从事政治活动。中华民国外交部以该处功能有限,报经行政院核准后,于9月12日关闭办事处。[3][7]
1996年8月,利比亚外交部国际技术合作司长保文(Adad S. Burwin)抵台访问。[7]
2006年1月18日,卡扎菲次子赛义夫抵达台湾并与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见面,希望台湾在利比亚设立代表机构。[8]2008年2月13日,复设台湾驻利比亚商务代表处(Taiwan Commercial Office in Tripoli),[3][9]但2011年因利比亚国内情势混乱而撤侨关闭。[1]
Remove ads
经济
2023年的两国贸易项目如下:
出口至利比亚的前10大项目为:机动车辆所用之零件与附件;热轧之铁或非合金钢扁轧制品;电话机(包括智能手机),以及其他传输或接收声音、图像之有线或无线网络通讯器具;自行车或机动车辆用之电气照明或信号设备、挡风板刮刷器、去霜或去雾器;橡胶或塑料加工机或以此类原料制造产品之机械;手用扳手与扳钳、有无把手之可互换扳手套筒;小客车与其他主要设计供载客之机动车辆;由两件或以上配合成套供零售之工具;钢铁制螺钉、螺栓、螺帽、螺旋钩、车用螺钉、铆钉、横梢、开口梢、垫圈与类似制品;手工具、喷灯、老虎钳、夹子、砧、手提锻炉、磨轮等。[11]
自利比亚进口的项目为:生鲜、冷藏或冷冻之切片鱼肉;天然珍珠或养珠、宝石或半宝石之制品;特殊物品,含进口未超过5万新台币之小额报单与其他零星物品等。[12]
Remove ads
根据中华民国经济部投资审议司统计,截至2022年,尚无台商前往利比亚投资;利比亚在台湾总投资金额约408.4万美元,计有6件。[13]
援助
断交前,两国的技术合作范围甚广,包括医疗、通讯、土木、水利、气象、车辆修理等。断交后,驻利比亚技术人员均改以私人应聘方式,后因待遇偏低,工作人员已陆续撤离。[7]
两国曾在医疗卫生、人力培训拥有密切合作关系。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提供利比亚癌症医师赴台受训名额;财团法人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国合会)举办各项研习班,以协助提升利比亚的人力素质。[3][14]
签证


两国国民皆须申请签证方可入境对方国家。持中华民国护照与邀请函的中华民国国民,须透过利比亚驻日本大使馆申请签证;利比亚亦开放申请电子签证,停留最多30天。护照内页不得有以色列签证或入出境章。[17]
持利比亚护照的利比亚国民抵台参加由中央政府机关主办、协办或赞助之国际会议、运动赛事、商展或其他活动,可以电子签证入境中华民国,停留最多30天并不得延期。[18][19]
Remove ads
交通
两国无直航班机,可经由(截至2023年6月28日):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