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乌坵乡
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代管的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乌坵乡(莆仙语:O-ku-hio̤ng,国际音标:/ɔu˩˩ ɣu˥˧˧ hyɒŋ˥˧˧/;乌坵话:[ɔu˨˩ u˩˧ hœŋ˥˧˧];闽南语:O͘-khiu-hiong)是中华民国福建省的行政区划,位于兴化湾及湄洲湾出海口,原属莆田县湄洲乡,1954年起改由金门县代管至今[3][4]。管辖范围包括大坵屿和小坵屿等两个大陆岛,全境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人口仅有600多人[1],是目前中华民国政府所管辖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乡[2],也是面积第二小的乡镇市区[注 2]。
乌坵乡现由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乌坵守备大队防守,虽为金门县所代管,但距离金门本岛甚远,两地并无经常性交通工具,日常补给与交通必须仰赖15天一班往返台中港的民用交通船金门快轮;由于交通皆极为不便,素有“离岛中的离岛”之称。
Remove ads
名称

中华民国方面官方称为乌坵,两岛称为大坵岛/大坵屿、小坵岛/小坵屿。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则以乌丘屿(简体字将坵、丘合并为丘)指大坵岛/大坵屿,小坵屿则称下屿。
乌坵屿名称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岛上多花岗岩与玄武岩,地表遍布乌黑砾石,远望色泽黯黑,故以“乌岩”为名[5][6]:230;一说岛形如龟,分大坵、小坵,昔称“大乌龟”、“小乌龟”,后以方言简化为“乌坵”[7]:205;亦有说因形似乌龟,遂称“乌坵”[8]:90。名称确切来源已不可考,惟明代文献中已见“乌坵”、“大乌坵”、“小乌坵”之名。[9]:116
历史

乌坵原为福建沿海渔民在渔汛期或躲避海上台风时之海上短暂停靠站,其后逐渐有渔民在春秋渔获最丰富的季节居住岛上,居住人数曾高达一千多人,为乌坵岛上住民的开端[10]。岛上居民相传开发历史开追溯到唐、宋,而考古发现则曾发掘到宋、元时期的瓷器[11]:251。
乌坵位于福建中部外海,明代即为海上航行要地。嘉靖《筹海图编》、茅元仪《武备志》与《郑和航海图》等多部明代文献皆标示“乌坵山”与“小乌坵山”,证明当时舟人熟知其地理位置,乌坵常为航海取针参考点。此外,经湄洲妈祖庙时亦有献祭习俗,显示航海文化与信仰交融。[9]:116-119
明清两代,乌坵为防范倭寇与海盗之要地。万历年间已有巡哨,崇祯年间明军曾于乌坵外洋擒贼。清代海盗蔡牵亦曾于此驱逐商船。嘉庆年间水师提督王得禄数度在乌坵附近击败海贼,其中黄治成为史载首位登上乌坵屿者。《重纂福建通志》与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均列乌坵为福建海防重地,特别对湄洲湾至海坛一带航线重要。至19世纪汽船时代兴起后,乌坵等小岛战略地位渐趋边缘。[9]:116-119
抗战期间,乌坵被日军占领,划属福建第四行政督察区,由张天桢部与谢鸣岐部驻守,岛上尚有约20名日军及眷属。1942年,中共沿海突击队曾潜入张天桢部策反。1945年2月,为获取台湾海峡气象资料,以阻断日本海军撤退路线,中美合作所与军统局东南训练班突袭乌坵,夺取灯塔42册气象资料,并炸毁油库。战后,乌坵由军统收编的原福建和平救国军控制,部分人后加入东海部队。[9]:119-120
Remove ads
大事记[8]:94
- 明嘉靖年间(1841年),小坵屿可能是海盗驻扎基地之一。
- 清道光11年(1872年),福建莆田县令率团追缉海上盗匪,匪徒闻讯纷逃至乌坵海域,最后在岛上被捕获。
- 清同治13年(1874年),英国人在乌坵屿修建了乌坵屿灯塔,塔高19.5米,光程18海里。
- 1943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乌坵岛,并占领灯塔以作军事要地及营舍,后遭美军驱离。
- 1949年,部分福建(湄州岛渔民为主)、浙江居民及少数中华民国陆军退守乌坵,组成游击队,近千人暂居乌坵。
- 1952年,美国西方公司军援中华民国,乌坵屿正式受到重视。
- 1952年,美国给予军援后,乌坵岛游击队经整编为反共救国军,其后一些退役军人选择在当地落地生根。
- 1952年10月,乌坵反共救国军参与南日岛战役成功。
- 1953年,乌坵屿由反共救国军驻守。
- 1954年11月,乌坵屿正式设乡,本隶属于莆田县,由国防部委托金门县政府代管。[12][13]。
- 1954年11月26日深夜,共军集结包括炮艇、机帆船、帆船等各型船只约145艘,自海上分南、北、东三面同时向乌坵围攻;11月27日凌晨,国军军机飞抵增援,击沉共军机帆船6艘、帆船30余艘,乌坵转危为安。
- 1956年5月,杨瑞大自金门税捐稽征处税务员调任乌坵乡长。
- 1956年7月,乌坵成立战地政务委员会,进入严密军管时期。
- 1966年8月,乌坵成立守备部队指挥部,邓丽君莅岛劳军。
- 1973年9月,乌坵屿防务由海军陆战队接防。
- 1974年3月,海军陆战队第二师两栖侦察队侦察组中尉组长吴森火,从驻地乌坵携带枪弹驾驶M2橡皮艇至大陆,当时军方认定为叛逃。
Remove ads
- 1992年11月,乌坵宣告解除战地政务与临时戒严,开始实施地方自治。
- 1994年7月,乌坵乡第四届乡代表及村长选举。
- 1996年3月,中国大陆数百艘渔船逼近乌坵海岸,情报显示是进攻的计划之一。
- 1997年8月,乌坵乡代表会成立,设主席、副主席、乡民代表共三人。
- 1998年2月,乌坵被列为低放射性废料最终处置场优先调查候选场址
- 2002年5月7日,乌坵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湄洲岛实现直航[14],然而无固定航班,仅具象征意义,乌坵居民前往中国大陆仍不方便[15]。同年底,金门县立委吴成典在立法院内政委员会质询时表达“金门县政府不愿代管乌坵”,并提议让乌坵单独升格成为县级行政区,而内政部曾去函咨询与乌坵有船舰往来的台中港所在地台中县政府(今改制升格为台中市政府)是否有接手代管乌坵的意愿。
行政区划
乌坵在在历史上一直属于湄洲岛管辖,在1933年莆田县东蔡乡、白石乡合并成立湄洲乡后[7]:205,至1949年由福建省莆田县湄洲乡管理[16][8]:94,向未设置行政机构[6]:62,并在1954年反共救国军遭撤销之同时,行政院令乌坵“在莆田县政府未设立前,暂归金门县政府指挥监督”,同年六月设立乌坵乡公所[9]:120-121,乌坵乡由金门县代管。
地理
乌坵乡西距湄洲岛20浬、西北距鸬鹚岛9浬、北距南日岛12浬、马祖70浬、东距台中港约80浬、东南距澎湖县93浬、西南距金门72浬[11]:251,位处金门县与连江县(马祖)中心点。
乌坵屿的地质大都是由花岗岩、玄武岩所构成,就像一座参差不齐的石头小山丘,其独特的地形、地质,不利于草木生长,约一亿三千万年前,辉长岩岩浆由地幔向上移动,形成大坵屿的基盘岩体。约一亿一千二百万年前,花岗岩岩浆侵入,小坵屿岩体形成。约八千六百万年前至今,岩体逐渐稳定抬升,乌坵屿逐渐成形。
根据金门县政府民政处及内政部户政司统计,2024年底乌坵乡户数计有131户,人口计有646人,是金门县人口最少的行政区[1],也是中华民国人口最少的三级行政区[2],下辖两村人口分布情形分别为小坵村计有345人、大坵村计有301人,大坵村也是金门县人口最少的村里。乌坵乡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至14岁人口占比8.98%,15至64岁人口占比78.48%,65岁以上人口则占比12.54%,老化指数约为139.66%,是金门县人口老化程度最低的行政区[1],也是中华民国青壮年人口占比最高的乡[2]。
乌坵岛上居民大部分主体来自莆田县湄洲岛的渔民,由于当时乌坵附近海域鱼产丰富,只是湄洲岛渔民存放渔具的地方,渔季来时才会短暂上岛,岛上居民一部分就是由于国共内战后被困在乌坵上的。岛上居民都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从湄洲岛播迁到乌坵,加上驻防当地的官兵。
Remove ads
政治
乌坵乡公所是乌坵乡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乌坵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金门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乌坵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1位秘书、1位课员、1位技士及1位助理员等4位职员[17]。
乌坵乡民代表会是乌坵乡的民意机关,代表乌坵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乌坵乡民代表会共有3位乡民代表,选区划分上为不分区,主席、副主席由3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18]。
经济
乌坵居民原本多以海为田,以捕鱼和采集螺贝、紫菜为主,近年来由于大陆渔民进占渔区,渔源枯竭,加上生活机能严重不足,居民大多离乡远赴台谋生,渔业也因而没落,岛上渔业唯一未受影响者是紫菜采收。每年中秋节之后,渔民将石灰撒在潮间带的花岗岩石上,以消毒和清除微生物和杂物,隔年农历一月开始采收,紫菜现已成为乌坵最主要的经济产业。[9]:123
基础设施
大坵岛上民生用水靠军舰15天一次的运送,电力则靠军方,较为稳定。
小坵岛生活状况较差,收集雨水当作生活用水,电力也是靠军方,不过4—6小时须换电,每次换电会有1分钟的断电。
乌坵乡缺乏教育资源,曾经设有乌坵国小(1966-1987,现改为商店街),但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教育机构,孩童和年轻人都离开乌坵在外地就学。
交通
乌坵乡对外交通极度不便,居民、物资进出乌坵唯一的方式是军方的船只。但因为军事管制,非当地居民进入乌坵必须经过申请许可。
大坵村和小坵村各有直升机停机坪,但没有固定航班起降。
过去是10天一航次,现今是15天一航次的军方船只往来台湾的台中港[20],是乌坵对外主要的交通方式。大坵、小坵之间没有固定船班,居民多自行以舢舨在大海当中行驶往来两地。
2019年9月5日,时任海军副司令梅家树拜会金门县长杨镇浯时表示,国军已初步规划完成乌坵码头整建工程案。现有码头简陋,常因潮汐、涌浪缘故无法靠泊,军民上下船险象环生。海军已完成乌坵码头整建先期规划,重新整合之前包括金门县政府、海巡署、交通部等单位的相关计划,预算也从2亿增加到5亿,将呈报国防部,希望能在2021年执行[20]。
乌坵乡运补全仰赖北风码头,如果码头兴建完成除了可改善因潮汐、涌浪和天候所衍生的交通问题,并可建立乌坵到金门、乌坵到马祖、乌坵到澎湖,以及乌坵到台中等定期海上运输航线,对区间人员及物资交流都有助益[20]。
景点
- 乌坵屿灯塔
- 鸳鸯湖
社会议题
1998年2月,台湾电力公司宣布将把乌坵的小坵屿作为核废料的最终处置场,并会予30亿元之回馈金,部分乌坵居民发出抗议以及媒体加入声援。2002年,台电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宣布放弃,而乌坵居民亦没拿到探勘费用。此外倘若台电交付回馈金,30%将给“名义上代管”的金门县政府,且由于乌坵居民没有土地权状,回馈金也会缴至拥有土地权状的政府,被媒体批为“政府的左手交给右手”,同时因乌坵没使用台电的电力而引发检讨声浪。
乌坵的基础建设比不上台湾岛、金门本岛,加上以往有渔场之称的附近海域渔获量不再,许多当地居民、旅外乡民、驻防过的士兵发出开放观光的呼声,重视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2007年9月1日的“百人登岛”,由乌坵人高丹华以及多位台湾社运界人士发起,诉求“让乌坵解严”让政府注重乌坵处境;不过,因驻军为岛上主要维持治安的力量以及主要消费人口,岛上一些居民解读此项诉求将引发乌坵撤军的后果,造成乌坵安全、经济上的顾虑,因此该活动遭遇反对撤军的居民抗议。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的莆田市府提出的旅游发展专案中也曾提出与中华民国政府协商开辟乌坵观光探秘游线,但基于现实状况从未实施[21]。
政治参与
乌坵在历次选举里,皆以中国国民党所获得之票数较多。由于乌坵交通不便,时常让旅居台湾本岛的乡民难以返乡投票,因此投票率甚低。而要求多时的金门县议会乌坵乡保证席次,仍然没有眉目。金门县政府网站上,时常称金门五乡镇,独漏乌坵乡。
由于乌坵地处偏远,历次选举进行时皆须以空运或海运的方式载送选票前往当地,因而花费不赀。[22]
- 乌坵乡长选举
- 乌坵乡民代表
- 金门县长(本表仅列乌坵得票数)
- 金门县议员(第一选区,本表仅列乌坵得票数。)
- 粗体字表寻求连任的候选人。
400人是选举人数,104人为投票人数。
- 不分区政党票:400人为选举人数,共有104人投票。
- 区域立委选举(金门选区):选举人数为392人,共有103人投票。
- 乌坵乡长选举[23]
- 乌坵乡民代表[24]
- 金门县长(本表仅列乌坵得票数)[25]
- 金门县议员(第一选区,本表仅列乌坵得票数。)[26]
507人是选举人数,81人为投票人数。
- 不分区政党票:
- 区域立委(金门选区,表中仅列乌坵得票数)[27]
- 乌坵乡长选举[28]
- 乌坵乡民代表[29]
- 金门县长(本表仅列乌坵得票数)[30]
- 金门县议员(第一选区,本表仅列乌坵得票数)[31]
共计113人投票。[32]
- 不分区政党票[33]
- 区域立委(金门选区,表中仅列乌坵得票数)[34]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