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伍汉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伍漢墀
Remove ads

伍汉墀JP[?](英语:Ng Hon-tsz,1877年—1923年4月11日),又名伍尚平[1]香港绅商政治家,1922年6月获得委任为定例局(即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惟于1923年4月死于任上。

事实速览 伍汉墀Ng Hon-tsz JP, 出生 ...

伍汉墀在香港土生土长,早年毕业于皇仁书院,曾从事南北行贸易业务,并尝任中华汇理银行和英资新旗昌洋行买办等职。在出任定例局议员以前,伍汉墀曾先后在1907年和1909年分别获香港政府委任为东华医院保良局总理,1909年至1918年受任洁净局绅、1910年至1923年任团防局绅、以及在1911年至1923年任香港大学创校校董等公职。此外,伍汉墀在1913年参与创立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复于1922年与曹善允等绅商促成在西营盘西边街创立公立赞育医院

伍汉墀在1922年6月获港府任命接替死于任上的刘铸伯担任定例局非官守议员,任内曾经参与斡旋1922年的海员大罢工,以及跟随局内首席华人非官守议员周寿臣反对港府拟订立例即时取缔妹仔和计划对妹仔实施的登记制度。可是,在定例局供职仅十个月后,伍汉墀自己也因病猝死于任上,终年仅46岁。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生涯

伍汉墀在1877年生于香港,父亲在当地经商多年,略有所成。[2][3][4]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伍汉墀早年入读皇仁书院,成绩优异,[4][5]毕业后即从事商业业务,于南北行内历史悠久的贸易行元发行任职英文秘书和经理,在广州也经营两家绸缎庄[4][5]后来加入中华汇理银行任职买办,并以其胞弟担任助手。[4][5]

中华汇理银行在1911年停业后,伍汉墀转到英资新旗昌洋行(Shewan, Tomes & Co.)任职买办,[5]同时又自组汉墀行(Hon Tse),从事中西出入口贸易,在商贸界内渐有所成。[3]

公职生涯

随着在商贸界崭露头角,伍汉墀也得到香港政府的注意,开始向他委以公职。在1907年至1908年间,他获港府委任为东华医院丁末年董事局总理,[1]随后又获委任为保良局1909年至1910年度己酉年总理。[6]在1909年11月15日,伍汉墀受任为洁净局绅[7][8]翌年进一步获港府奉委为团防局绅[9]

除了各项政府公职外,伍汉墀也热心参与不少社会事务。在1909年,为响应港府计划筹办香港大学的构思,他加入了由港督卢嘉爵士设立的大学经费筹募附属委员会任职委员。[10]该委员会由定例局(即立法局)华人非官守议员何启担任主席,其他委员则包括曹善允陈少白等华人绅商,另由陈席儒出任司库,以及由曹善允兼任名誉秘书。[10][11]

Thumb
伍汉墀是其中一名香港大学创校校董

在委员会委员四出游说下,各方响应者众,纷纷向大学捐款,筹得款项高达147.7万港元。[11][12]当中,何启及曹善允更率委员专程前往上海拜会两广总督张人骏,获对方答应捐款20万港元,成为继么地爵士后第二笔最大的个人捐款。[12]香港大学在1911年正式成立以后,港大校方以伍汉墀在创校一事付出不少功劳,特委任他为其中一名创校校董。[13]

另外,清廷随1911年辛亥革命覆亡后,孙中山在1912年1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4]他认为香港作为中国革命摇篮,应该要有一份以宣扬民主自由爱国为宗旨的基督徒报纸[14]结果在伍汉墀、严文佳、关心焉医生和张祝龄牧师筹办下,《大光报》得以在1912年1月创立,并由洪任聪和严文佳出任总编辑和督印人。[14]该报虽由基督徒所办,但内容以评论时事为主轴,并无宗教色彩。[14]《大光报》后来愈办愈大,在华南各地设有不同版本,一直经营至1950年才告正式停办。[14]

在1912年,伍汉墀又响应曹善允等华人绅商的号召,要求港府拨出土地永久作华人坟场之用,以解决华人坟地不足的问题。[10]在1913年6月16日,港府批准在香港仔拨地一幅,用以兴建华人永远坟场,但要华人自行营办。[15]在这种背景下,华人绅商在同年自行成立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以便监督坟场的兴建,[10][16]作为华人永远坟场的倡建者之一,伍汉墀遂成为委员会其中一名创始委员。[5]在1915年10月17日,坟场正式落成启用,是为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坟场落成后,委员会旋即邀请华民政务司出任委员会的当然主席,使委员会直接受到华民政务司署监管。[15]

在1918年11月,伍汉墀辞任洁净局的席位,但仍留任团防局绅及港大校董等公职;[17]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他复于1919年获港府委任为庆祝和平委员会委员。[18]他后来支持曹善允等在香港岛西区兴建公立产科医院的建议,参与促使赞育医院在1922年于西营盘西边街成立。[2]赞育医院的落成启钥仪式于1922年10月17日举行,仪式由曹善允将医院正门的银匙交予华民政务司夫人开启,复由华民政务司兼华人公立医局委员会当然主席夏理德致辞。[19][20]当日场面盛大,出席者除了有伍汉墀外,还包括辅政司符烈槎伉俪、律政司金培源教育司伊荣、以及华人代表周寿臣伉俪、何甘棠罗旭龢等人。[20]

为肯定他在公职方面的表现,伍汉墀早于1909年获港府奉委为非官守太平绅士[21]而且还曾经获清廷授予资政大夫候选道等荣衔。民国成立后,他也曾获颁授三等嘉禾勋章[22]

猝然死亡

在1922年6月,伍汉墀获港督司徒拔爵士奉委为定例局非官守议员,以接替年中在任上病故的刘铸伯[23][24]在定例局任内,他兼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当然会董,[3]并曾经参与斡旋1922年的海员大罢工,以及随局内首席华人非官守议员周寿臣成功反对港府拟订立例即时取缔妹仔和计划对妹仔实施的登记制度。[25][26]然而,伍汉墀在定例局供职约十个月后,却突然在1923年4月11日猝死,死时仍身兼港大校董和团防局绅等公职,引起当时香港华洋舆论轰动。[3][27][28]

伍汉墀猝死前一周因感冒留在坚道62号宅第内休养,经西医诊治后,本应病情并无大碍。[3]在4月11日早上,因周寿臣休假而暂任定例局非官守议员的罗旭龢还特地拜会伍汉墀,商讨议会内的工作,当时他的情况还未有异样。[3]但在中午过后,伍汉墀的健康情况突然急转直下,最终在下午四时左右于寓所内逝世,终年46岁。根据随后的诊断估计,伍汉墀是死于心脏病病发。[3]

伍汉墀身后,其家属以伍存仁堂名义在主要报章发出讣闻,并订于4月17日下午出殡。[22]当日送殡队伍由坚道62号大宅出发,由于送殡人数众多,队伍所到之处都要花上一个小时才能走毕,期间警方需要对坚道临时实施封路以便队伍走过。[29]送殡队伍不单由传统中式仪杖队开路,随后的灵柩更需要由大约30人抬举,而队伍抵达西角以后,复由港府派出的英皇军团乐队(King's Regimental Band)引领,沿途奏出萧邦名曲《送葬进行曲》,一直走到坚尼地城的一别亭,场面浩大。[29]

一别亭内随后举行伍汉墀的悼念仪式,出席者包括港督司徒拔爵士、驻港三军司令首席按察司香港大学校长、辅政司律政司库务司等多名港府主要官员,另何东爵士普乐和罗旭龢夫人等一众绅商名流也有到场致悼。[29]伍汉墀的遗体同日傍晚卜葬于自己有份倡建的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29]

定例局于伍汉墀身后在1923年5月10日复会,港督司徒拔爵士、首席非官守议员普乐和局内华人议员罗旭龢再次对伍汉墀的逝世致以轸悼,其中普乐还特别赞扬他是一位“贤明、稳健和忠诚可靠的议员”(a wise, sound and faithful counsellor)。[30]此外,原本因周寿臣休假而暂代定例局非官守议员的罗旭龢,也因为伍汉墀的突然离世,获正式奉委为该局议员,以填补有关空缺。[2]

Remove ads

个人生活

伍汉墀信奉基督教,与妻子育有一名儿子和数名女儿,其中儿子伍根成在父亲逝世的时候年仅四岁。[3][31]

事实速览 主要经历 ...

荣誉

相关条目

注脚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