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坚尼地城
香港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坚尼地城(英语:Kennedy Town),或写作坚弥地城[注 1]。位于香港香港岛中西区西端,南面背靠摩星岭,北面前临卑路乍湾,西面与大小青洲隔着硫磺海峡,东面与石塘咀相连;范围包括西宁街至卑路乍街与皇后大道西交界位。坚尼地城为香港最早期被开发的地区之一,原维多利亚城的一部分。在香港最初划定的四环九约中,坚尼地城属于西环和第一约(由坚尼地城至石塘咀)之内[1]。

根据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宪示331号》,该地原作坚利德城,及后写作坚弥地城,直至近数十年才简化笔划改写成坚尼地城。而坚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环邨附近,俗称“西环尾”,意即西环的尽头。
Remove ads
历史
坚尼地城名称来自香港第七任总督坚尼地,他任内积极开辟土地,填筑了西区岸边土地,这片沿海的新填地称为坚尼地城。早期港岛北面海边的街道英名多为“Praya”(Praya是英语从葡萄牙语吸收的词汇),中文称“海旁”,因此坚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为坚弥地城海旁。“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滨一块条状土地。而于香港日治时期,坚尼地城曾被改名为山王台。
由于坚尼地城处于香港岛区西陲,地缘因素使该区在二战后的发展较中上环区、湾仔、铜锣湾和北角都要缓慢。坚尼地城一直被视为港岛区之中较为偏僻的住宅区,而区内亦有很多较为厌恶的社区和工业建设,如焚化炉、水泥厂、屠房、鸡鸭批发巿场,生菓批发市场,殓房和废物转运站等。
直至1990年代末,由于大多数港岛区的发展土地耗尽,政府在坚尼地城卑路乍湾填海。再加上由于社区团体的反映,政府将部分扰民设施迁移,例如关闭市政局所使用之焚化炉和屠场,使坚尼地城在2000年起开始有高级住宅发展。
Remove ads
文物古迹
社区设施
房屋
香港最早的两个公共屋村位于坚尼地城,包括1958年落成的西环邨和1967年落成的观龙楼:
近年比较新的住宅发展项目包括 Belcher's Hill 宝雅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dogan 加多近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vy on Belcher's 绿意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mperial Kenned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Kennedy 38 卑路乍街38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exington Hil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anhattan Heights 高逸华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ount Davis 33 怡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Belch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宝翠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Hudson 浚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Mert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泓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ownplace Kennedy Town 本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Sail at Victoria 傲翔湾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niversity Heights 翰林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0 Victoria Road 域多利道60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区内约有共138个住宅大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4]
Remove ads
已关闭或拆卸的设施
交通


以往坚尼地城交通主要以靠巴士、小巴及电车,居民出入较耗时。集体运输方面,早在1967年9月发表的《香港集体运输研究》[5]便有提及港岛线西端总站为“坚尼地”。1970年的《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6]亦有提及港岛线以坚尼地为西面终点站。但1980年代港岛线开始兴建,疑因地质、资金问题和人口增长较预期减慢而使实际建造只以上环为西端终点站。2000年代港府提出港岛线西延建议,将原有港岛线向西伸延至坚尼地城。2014年12月28日,港铁港岛线西延段通车,坚尼地城站正式启用。
Remove ads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会以西祥街及西祥街北起至域多利道港岛西废物转运站为范围。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