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伯氏鹦鹉

舊世界鸚鵡科伯基氏鸚鵡屬下的唯一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伯基氏鸚鵡
Remove ads

伯氏鹦鹉学名Neopsephotus bourkii,英语:Bourke's Parrot、Bourke's Parakeet,台湾作伯基氏鹦鹉),又称秋草鹦鹉伯开氏鹦鹉,是鹦鹉目鹦鹉科伯氏鹦鹉属下的唯一一种鸟类。[3]这个物种生存于澳大利亚的干旱或半干旱环境中,主要以种子为食,是一种宠物鸟。

事实速览 伯氏鹦鹉, 保护状况 ...

这个物种全身主要以粉、褐、蓝三色组成:背侧棕褐色、腹部粉红色、尾下羽毛则为蓝色;眼周则有着类似眼镜的白色眼眶。伯氏鹦鹉因为以食用种子为主的缘故,有着在日落后或日出前活动成群在水池边饮水的习惯,这种颜色的羽毛使其在黄昏的红土大地上有着相当良好的保护色。其繁殖季落在8月至12月间,每次产3—6枚白色的卵、约18天后孵化、幼鸟4周后可离巢。

伯氏鹦鹉可作为宠物饲养,其个性较为和平、安静,且能与其他鸟类混居,但通常需要较大的空间飞行。虽然其种群数量未有实际估量,但受到其合适栖地正在扩张的缘故,被认为数量正在增加。《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这个物种列为无危物种。

Remove ads

命名与发现历史

该物种于1835年就已由苏格兰探险家托马斯·米切尔英语Thomas Mitchell (explorer)发现,并于1838年出版的探险记录中命名为Nanodes bourkii,但因无附带的描述成为了裸名[4][5][6][7]1841年,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正式描述了这个物种,并取名为Euphema bourkii[8][注 1]此一名称与发现当时任职于新南威尔士州总督理查德·布林克英语Richard Bourke有关。[9]:75[4]但无法得知是直接来自于布林克总督本人或者是其模式产地博甘河英语Bogan River附近的伯克堡(Fort Bourke),该地点的名称也来自于这位总督。[4]

生物分类学

地鹦鹉族

橙腹鹦鹉属

伯氏鹦鹉属

地鹦鹉属

Pezoporini
2023年所建立的支序图[10]

1891年,意大利鸟类学家托马索·萨尔瓦多里在建立橙腹鹦鹉属时将这个物种归入该属内。[11][7]到了1912年,澳大利亚鸟类学家格雷戈里·马修斯英语Gregory Mathews认为伯氏鹦鹉的特征与橙腹鹦鹉属的模式种——绿宝石鹦鹉特征相距甚远,因此建议另立新属Neopsephotus[12]该属名由古希腊语νέος罗马化:neos,意指“新的、不同的”)及古尔德于1845年建立的红腰鹦鹉属Psephotus组合而成,古尔德建立的这个属名原意在形容红腰鹦鹉在肩、臀上的斑点与镶嵌艺术的石头或宝石类似。[9]:268, 319

虽然马修斯已建立了伯氏鹦鹉属,但仍长期被视为是一种纽费玛鹦鹉。[13]:3821991年,有分子研究发现伯氏鹦鹉与橙腹鹦鹉属下的蓝翅鹦鹉关系较远,支持了将两属分立的方案。[14]而2021年的研究也指出这个物种是在近650万年前与纽费玛鹦鹉分化的,时间较其他纽费玛鹦鹉的分化时间来得早。[15]而截至2023年底,各名录对是否承认伯氏鹦鹉属仍未有一致的看法。[3][16]

伯氏鹦鹉现归于宽尾鹦鹉亚科地鹦鹉族下,为下属没有任何亚种单型种。[3][17]但马修斯曾于1916年描述了N. b. pallida此一亚种,称该亚种的体色较淡,但因为在模式产地邻近地区的其他伯氏鹦鹉,几乎与指名亚种相差无几,且雌鸟普遍较雄鸟体色来得淡(马修斯当时使用的模式标本是一只雌鸟)而被取消地位。[7][18][19]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伯氏鹦鹉的体长19—23厘米,体重平均约38—50克之间。[13]:382[20][21]鸟喙宽平均约7.5毫米、深平均约13.3毫米、嘴峰长平均约13.2毫米,翼展30—36厘米、翼长平均约11.8厘米;跗跖平均长约13.5毫米,尾长平均约11.2厘米。[20][21]

成鸟的眼睛虹膜暗褐色,鸟喙铅灰色,脚趾灰色。[22]羽毛主要以蓝、褐、粉三色组成:身体主体为粉红褐色,由头、颈的橙褐色;背部的灰褐色及腹部的淡粉红色组成。[22][23]眼周白色,翅膀上缘粉蓝色、外侧为橙褐色并带有黑色斑块。[22][23]腿、臀侧、腹部和尾下覆羽为明亮的浅蓝色羽毛。[23]中央尾羽呈暗灰棕色;较外侧的尾羽呈暗蓝灰色、边缘为白色,末端则为白色。[24]其雌雄外观有些微差距:雄鸟在额头处带有蓝色区块;而雌鸟颜色普遍较雄鸟淡,且翅内具有一条贯穿翅膀的横纹;而没有季节性的变化。[22][24][25][21]幼鸟的颜色比雌鸟来得更淡,且翅内的横纹更不明显或淡。[26]

在其栖息范围内,因伯氏鹦鹉粉棕的体色,少有其他物种会与之相淆,但远观时蓝额鹦鹉可能会因头部颜色相似混淆。[27][23]其飞行姿态有时也会被认为与戈氏姬地鸠有几分相似。[23]

分布与栖息环境

伯氏鹦鹉是仅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鸟类,分布于西部、中南部和中东部地区,集中于中部区域生活。[3][22][13]:382其栖息区被辛普森沙漠弗林德斯山脉从中横断成两个区块。[25]

这个物种最偏好在有无脉相思树英语Acacia aneura的干燥灌木地等干旱或半干旱环境中栖息。[13]:382[21]虽然它们可以在城市地区找到,但伯氏鹦鹉主要会聚集在人烟较少的地方生活。[28]它们惯于行游牧生活,常常于同一地区短暂停留数年后就迁徙他处,会因季节不同而在数量上有所变化,有时多有时少。[22][24][27]但这个物种大多会在有水可取用的地区出现,而缺水的干旱地区则不易见到。[27]

习性

伯氏鹦鹉是部分夜行性的鸟类,常在黄昏时活动,月光下飞翔。[13]:382[29]其飞行直接、迅速,会发出可听见的呼啸声。[24]虽然是成群活动,但这个物种在地面和植被中觅食或休息时非常安静,在人类近距离观察时,常静止不动或迅速躲入掩蔽物中,或是利用死树伪装。[23]

食性

其主食为草籽(如相思树沙冰藜腊肠树的种子),并也食用嫩芽、昆虫等,于地面上和灌木丛中以6—8只的小群体一同取食。[13]:382[21]这种鹦鹉因为主要以食用种子为主,所以有着成群在黑暗或黎明到来前去取水饮用的习惯,因此在早期的捕鸟人和鸟类商中有着“Night Parrots”的称呼。[7][24][27][注 2]其粉棕色的羽色在黄昏下的红土大陆中,提供了相当良好的保护色[24]

繁殖

伯氏鹦鹉采终身配对的一夫一妻制繁殖。[28]其繁殖季在8月—12月间,但会因降雨量而变化。[13]:382它们通常于在高1—3米处的树洞中筑巢。[13]:382

Thumb
伯氏鹦鹉的卵标本,收藏于德国威斯巴登博物馆英语Museum Wiesbaden

雌鸟每次产3—6枚卵,外观上为略有光泽白色的圆形至椭圆形,卵大小为长20毫米、宽17毫米。[13]:382[29][21]孵化主要由雌鸟进行,雄鸟以反刍的方式提供食物给雌鸟。[29][27]雏鸟约18天后孵化,出生时皮肤呈黑色,绒毛呈烟灰色,约4周后可离巢,但双亲会再喂养一周。[13]:382[27][23]

离巢后的亚成鸟约在五—九个月大时逐渐更换为有两性差异的成鸟羽毛。[23][28]通常会在满一岁时开始繁殖,但最早可在约六个月大时就有初次繁殖的纪录。[21]

叫声

伯氏鹦鹉飞行时常常会连续发出柔和的“chu-vee”声音;或是穿透力强的哨音连着柔和的哨音。[29]其叫声与虎皮鹦鹉相似,但叫声更柔和,音调更高。[26]而警报叫声则是尖锐的两道声音。[24]

威胁与天敌

由于畜牧的过度放牧,以及兔子、家猫和狐狸的影响,伯氏鹦鹉曾从一些地区(如新南威尔士州中部)逐渐消失。[27][23]

保育情形

伯氏鹦鹉目前未有实际调查过其数量,于1998年时估计至少超过5万只,而在2021年的模型预测中估计总共约有109万只左右。[30][23][31]这个物种因为居于较为荒凉的环境中,被认为目前持续中的环境退化对这个物种的种群趋势正在增加。[30]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鉴于这个物种相当广大的分布范围,及正上升中的种群趋势,将伯氏鹦鹉列为无危物种[1][30]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限制,作为宠物饲养的伯氏鹦鹉多来自于人工繁殖。[29]

与人类的关系

Thumb
伯氏鹦鹉的一个宠物品系

伯氏鹦鹉可作为宠物鸟,其个性相当温和且安静,且易亲近人,被称作是适合新手饲主的宠物鹦鹉之一;但这种鹦鹉较容易受惊吓并累积压力,因此并不太适合有活泼孩童的家庭中饲养。[32][33]其宠物品系多样,其主颜色可包含玫瑰色、粉红色、奶油色、蓝色、肉桂色或是多种颜色交杂等。[28]

因为这个物种和平的个性,它们可以与其他雀鸟、鸽子和其他小型鹦鹉在同一鸟舍中饲养。[29]不过由于这个物种爱飞行的习性,需要留给其较大的飞行空间。[29]它们也是少数成群饲养时较不会对饲主反抗的鸟类之一,且较为耐寒。[28]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