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晓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晓钟(1934年2月1日—1990年),本名何祖武,笔名梵父,山东省济宁县人,台湾男性编剧家。夫人赵宝珍,河北省天津市人,笔名古梅、晓芃等。何晓钟与赵宝珍曾共同参与台视八点档连续剧《星星知我心》的编剧。[1]
简历
- 1948年5月,随服役于中华民国空军部队的姨父母来到台湾。[1]
- 毕业于空军通信电子学校专修班,曾担任航行管制官、塔台台长、参谋、空军广播电台节目科科长等军职,退役后曾担任大世纪传播总企划、金雨传播负责人等职务。[2][1]
- 1960年,在香港《亚洲画报》发表第一篇文章〈四海亲情〉,获得《亚洲画报》第六届短篇小说比赛第一名。[3]
- 1968年,以〈挖〉获得第四届国军文艺金像奖小说奖。[2]
- 1970年,以〈维纳斯行动〉获得第六届国军文艺金像奖电影剧本银像奖。[4]
- 1972年,以〈两伙伴〉获得第八届国军文艺金像奖短篇小说铜像奖。[5][6]
- 1977年,生平中首次撰写的电影剧本〈笕桥英烈传〉获得第14届金马奖的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7][8]
- 1978年,获得第一届中兴文艺奖章电视剧编剧奖[注 1]。[9][10]
- 1980年,以〈烽火赤子情〉获得第十六届国军文艺金像奖电视剧本银像奖[注 2]。[11][12]
- 1983年,以台视〈巴黎机场〉获得第18届金钟奖电视金钟奖编剧奖。[13]
- 1984年,以台视〈星星知我心〉获得第19届金钟奖电视金钟奖编剧奖。[14]
- 1985年,以台视〈星星的故乡〉获得第20届金钟奖电视金钟奖编剧奖。[15]
- 生平著作有小说集《挖》,由光启出版社于1970年出版。早期作品收入于《亚洲短篇小说选》第十、十一集,由亚洲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另有电影、电视剧本多达数十种[注 3]。
Remove ads
团队
- 何晓钟编剧小组
- 何晓钟、渔人、鲁侠、晓芃。(参与〈星星知我心〉)
- 何晓钟、林霖、张龙光[16]。(参与〈星星的故乡〉)
主要作品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