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侏儒泅鱼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侏儒泅鱼龙属(学名:Parvinatator,取自拉丁语“parvus”[小]及“natator”[游泳者])是小型鱼龙超目海生爬行动物已灭绝的一个属,生存于三叠纪中早期,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
Remove ads
地层
侏儒泅鱼龙唯一已知化石发现于岩屑堆中的硫酸山组某未知层位,故确切地质年代不明。最好的估计是化石时间介于2.51至2.35亿年前左右的奥伦尼克期与拉丁期之间。[2]
发现
侏儒泅鱼龙化石由伊丽莎白·尼可斯和唐·布林克曼于1995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硫磺山组发现,由部分颅骨及两条前鳍组成。[1]颅骨已发生构造变形,后部向前旋转突入眼眶,造成部分关节脱位及断裂。左前鳍保存完好,仅有轻微重叠及破损,右前鳍则严重重叠并断裂。[3]
描述及古生物学
根据对牙齿相对于颅骨宽度尺寸的分析,估计侏儒泅鱼龙身长不超过1米,[2]体型及总体外观均和其它原始鱼龙类相仿,尽管尚不清楚侏儒泅鱼龙是否和歌津鱼龙及格里普鱼龙一样没有背鳍。像其它早期鱼龙一样,侏儒泅鱼龙很可能是通过类似鳗鱼的横向身体运动前进,[4]称作鳗形运动。从双颚尺寸及牙齿形状来看,侏儒泅鱼龙应和其他原始鱼龙一样以小型鱼类和头足类而非软体动物和蛤蜊等硬壳生物为食。[3]鱼龙类通常有一双大眼睛,表明它们会在黑暗中捕猎,无论是在夜间还是深水中。[5]颅骨脱节的眼眶经重建后,与其它鱼龙类眼睛的大致形状及一般尺寸相符。[3]

颅骨化石较小,宽约15厘米、高约10厘米。颅骨脱节断裂且已构造变形,但经藻谷亮介重建,出现了某些与尼可斯及布林克曼原始描述的不同之处,包括存在鳞骨、隅骨及缩小的上颞孔、前额骨与后额骨及颧骨与方轭骨(之前鉴定为鳞骨)之间缺乏接触。[3]该属颅骨的其它鉴定特征如下:

和某些原始鱼龙类不同,侏儒泅鱼龙的前鳍貌似很适合水生,尽管可能是用于控制升降而非运动。[9]保存完好的侏儒泅鱼龙左前鳍中,尺骨长度及宽度均有缩减且小于桡骨。第四及第五指的几块骨头也融合在一起。[1][3]
种系发生学
侏儒泅鱼龙的确切分类地位存在争议。以下分支图中,藻谷亮介将侏儒泅鱼龙与歌津鱼龙作为基础鱼龙超目,但不是真正的鱼龙目。[2]
鱼龙超目 |
| ||||||||||||||||||||||||||||||||||||||||||||||||||||||||||||||||||||||||||||||||||||||||||
Ichthyopterygia |
然而根据迈施与马茨凯2000年的研究,侏儒泅鱼龙不仅是真正的鱼龙目,还比歌津鱼龙和格里普鱼龙更为进阶。[10]
鱼龙目 |
| ||||||||||||||||||||||||||||||||||||||||||||||||||||||
Ichthyosauria |
Remove ads
参见
- 鱼龙列表
- 鱼龙类研究历史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