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儿童选美比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儿童选美比赛(英语:Child beauty pageant)是一种具有争议的选美活动,参赛者年龄通常只限18岁以下儿童参加。比赛项目有多种,包括才艺、面试运动服休闲装泳装西装、主题造型、自选服装、礼服等。此外一部分选美大赛的参赛者会以各种方法打扮自己——从使用化妆品到订制合身服装。只要符合要求,即可进行有关打扮。

历史

1921年,一间大西洋城酒店的老板想出了选美比赛这一理念,他希望借此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1]。不过,此一构想于后来衍生出一门分支——“最美儿童比赛”。美国各大城市皆有举办过此类比赛的记录。“美国小小姐”(Little Miss America)比赛始于1960年代的新泽西州帕利塞兹游乐园。它原本只有13-17岁的少女才可参赛,不过到了1964年,有超过35,000名少女报名说要参赛,于是主办方为了令比赛顺利进行,便开始实施年龄分级制度[2]。现代意义上的儿童选美比赛始于1960年代早期的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之后它们继续不断壮大发展,成为每年约有25万个少女参赛的项目,行业的年收入可达200亿美元。[1]

种类

尽管大多儿童选美比赛限定了只有女孩可以参与,但美国当地还是出现了愈来愈多的男孩选美比赛。而由于观众和参赛者较少的关系,故男孩比赛一组所包含的年龄范围相对较广。每个年龄组别一般配有不同的命名,比如“婴童小姐”(Baby Miss)、“娇滴滴小姐”(Petite Miss)、“小小姐”(Little Miss)。两方皆会按著年龄分组,女孩选美比赛一般分成以下组别:0–11个月、12–23个月、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男孩选美比赛则可能分成0–3岁、4–6岁。

参赛者的实际参选时间一般不会多于2小时。一般而言,主办方会规定参赛者在穿着正装或一般模特儿活动的情况下,“最多只能上台1.5分钟”。才艺表演则不能多于2分钟,不过仍会容许极少数例外者加码至3分钟。

在整体风格要求“华丽”的选美比赛中,主办方会期望参赛者在各环节当中表演出不同的套路。参赛者可自由决定于赛中应否“嘟嘴”及其数量。长发浓妆、喷雾美黑、假牙接甲皆可于赛上出现。

而在风格上讲求朴素的选美比赛中,规则会严格规定参赛者的服装、化妆、发型。像美国全国小姐(National American Miss)[3]般的比赛禁止女生在舞台上使用绝大多数化妆品,除了无光泽的唇彩和睫毛膏。

评判标准和规定因赛事而异。所包含的比赛项目可能有运动装、泳装、晚装、才艺表演、面试、写作技巧、造型[4]。评判会对“幼童们的个性、能力、风度、自信”进行点评[5]。参赛者会为了争夺各类奖品而努力,奖品包括电子产品、玩具奖学金现金头饰腰带长袍奖杯[5][6]。奖杯可以比参赛者本人还高,在“我们的小小姐”(Our Little Miss)比赛中,世界组的奖杯可高达1.524至1.8288米[6]

也有儿童选美比赛以依赖互联网的形式举行。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网站有着不少的照片选美专页,参赛者的照片交由网民以“赞好”形式评定优劣[7]。网上选美的参赛者需提交申请文章和图片、影片,来予以网民评判。评判标准包含过往选美成绩、综合量表评分、文章的水平。胜出者可能赢得虚拟奖励,也可能赢得像头饰、腰带、奖章般的实体奖金奖品。报名费从5美元到80美元不等[8]

Remove ads

批评

参赛者的家长因为安排他们的子女参与这类型的比赛,而受到了一些批评。在部分选美比赛中,参赛者需以化妆、喷雾美黑等手段来装扮自己——批评者指责这为人灌输了一种非常肤浅的女性定型。社会学家谢尔比·科林·潘内尔(Shelby Colene Pannell)则为此感到不解,反问为何有些家长会以这种极端手段去达至性别社会化的效果[9]

于《小小选美皇后英语Toddlers & Tiaras》上现身的家长亦为抨击对象。批评者批评他们诱使自身的子女以外相换取他人的目光和奖励。《小小选美皇后》于2009年首播,其讲述参赛者及其家长如何为周末的选美活动进行准备。此一节目为了避免表露制作者的立场,而刻意不采用旁白。不过才艺比赛部分则引发了不少争议。引发争议的原因有让孩童抽假烟[10]、强迫女童戴上胸垫[11]、容许女童穿得像妓女般[12]、为了子女有足够体力表演而喂食高卡路里糖分补充剂[13]、为子女的脸部抹蜡[14]

进食障碍

参赛的孩童常为公众的注目焦点。他们的职责就是合作与维持美貌,而体重则为当中的关注要点。故此,不少参赛者患上了像神经性厌食症般的进食障碍。他们为了保持“合适”的体重,而故意让自己挨饿。此外一部分比赛会要求女孩们穿上紧身装,使得她们对于体重管理更为在意[15]

2005年研究

在一项于2005年推出的研究中,研究者找来了22名女性,当中一半自小就参与选美比赛,另外一半则没参与过任何选美。他们为两组女性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比较,包括身体满意度、BMI、年龄。结果发现自小参与选美比赛者一般较不满意自己的身体,且较多出现冲动行为失调和不相信他人的情况。不过两组在抑郁、自尊、神经性暴食症、身体意象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者表示,由于此一研究样本过少,故难以得出有效概括[16]

儿童商品化

部分批评者指责,选美比赛把儿童当作可产生商业利益的产品般宣传。他们形容这是一笔交易——家长花钱购置服装、化妆、饰品,以换取获得现金回馈的机会[17]

性化

参赛者为了赢得比赛,而在很小的时候就需透过各种手段(比如服装、化妆)来装扮自己,这便导致了性化的出现[18]。某些选美比赛鼓励参赛者打扮得像成年女性般,从化浓妆到挑逗的面部表情,无一不齐[19]

孩童可能从中了解到,要性化自身,才能获得较多关注。这样的话不仅向之鼓励性,还为之灌输性可以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20]

在马里兰州执业的心理学家席德·布朗(Syd Brown)在接受ABC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不少人而言,‘看似成熟一点’为‘看似性感一点’的同义词。我不认为让少女这么关注性是一件好事……如果你要一个6岁的孩子表现得像16岁般,你就等同于告诉她再性感诱惑一点”[21]

反驳

哈佛大学的本科研究者希拉里·莱维(Hillary Levy)发现,许多容许子女参赛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能从中学习如何表露出风度和自信。对于部分家长而言,选美比赛能让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与更多的人交流,使之发现自身跟其他人没什么不同[22]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