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刘敏 (蜀汉)
蜀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刘敏(不晚于192年[注1]—?),中国三国时代的蜀汉官员与书法家。荆州零陵郡泉陵县(当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参1]。原先他的祖先为徐州彭城郡人,后来整个家族迁居到零陵生活。祖父刘优于汉献帝在位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参4][参3]。表兄蒋琬也与他同为侍奉刘禅的蜀汉官员,曾担任过大司马,更受封为安阳亭侯[参1][参5]。刘敏自成为孝廉起,担任许多官职,又协助王平破敌,而立功封侯。在众多纪传体史书中,其传记被作为《三国志》卷四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的附传,另在同样搜录于《三国志》的卷四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注文与卷四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的内容,皆可以查阅到他的事迹。
Remove ads
家世
在传到刘敏的曾祖父为刘绰这一代以前的历代祖宗,都一直居住在徐州彭城郡。等到刘绰受朝廷拜为零陵郡守时,整个家族才从彭城郡迁居到零陵郡生活,也在定居后生下儿子刘优。刘优在少年时的名声十分良好,而被推举为孝廉,也于汉献帝在位时,先后担任侍御史、御史大夫和尚书右仆射[参3][参4]。另外,刘敏的家族与同郡人士蒋琬的亲戚,结为姻亲关系[参1]。
官宦生涯
刘敏在年龄二十岁左右时,与表兄蒋琬成为享有名声的人,并受推为孝廉[参3][参1]。建兴年间,以侍御史的身份从官员的名誉与功过中,进行相关的举发和督察时,丝毫没有危害任何无辜人士,而得到众多朝廷官员的赞赏[参3][参6][注2]。后来,改任右护军兼偏将军,也在建兴九年(231年)与诸葛亮等多位蜀汉官员,连署上书要求朝廷罢免李严的官爵[参8][参9][参10]。
延熙六年(243年),镇北大将军王平二度成为汉中都督时,刘敏迁为汉中都督左护军兼扬威将军,派往到汉中协助王平做好镇守的任务[参13][参14][参15]。隔年二月,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十万名的兵力往汉川攻打时,其前锋部队已达到骆谷。当下,汉中守军不到三万人,使在场将领感到惊慌,于是其中有人受双方兵力的差异极大,而提议先采取坚守二座城池、再以开城门使敌军入城来等候援军的报到。不过,王平认为这项计划难以执行,而提出受他作为后援之下,先派遣刘敏与参军杜祺[参16],一同据守兴势山,再等到敌军攻进黄金县时,自己率兵下山阻抗他们的前进,好让援兵有充分时间能赶来救援。同样地,反对守城的刘敏认为男女仍遍布四方田野,且正耕耘的粮食堆积于田间。假如任由敌军侵入更深处,会造成我方的不利。所以,刘敏赞成王平的想法,就即时率兵与王平占领兴势山,更连绵不断地安置到有一百里多远的旗帜队形。过了一会儿,大将军费祎与涪县地方军终于从成都赶来协助,促成曹爽只好采取撤军返回曹魏。战争结束时,刘敏凭借在这场战役立下的汗马功劳,而受封为云亭侯[参17][参18][参19]。
Remove ads
然后,刘敏因被加任中书侍郎这一职,则必须要进出宫廷,故在与每名官员见面前,会无不注重仪容的端庄。接着,于就任蜀郡太守期间,为当地百姓努力实施政策[参6][注3]。往后的事迹不见于任何史书,其生死与下落不明。
小说形象
不论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发行的《三国通俗演义》,还是由黄正甫刊行的《三国志传》,甚至是透过毛宗岗批改的《三国演义》,刘敏皆在丞相诸葛亮对曹魏出征的参与名单出现,并一致设定其官职为右护军兼偏将军[参21][参22][参23]。只是,在往后的任何回目当中,就再未出现过一次。
刘敏只在《后汉演义》第九十六回〈承遗诏司马秉权〉,以蜀汉护军身份登场,就没出现后面任何回目。于延熙六年发生的兴势一战当中,已任护军的刘敏在镇北大将军王平的指挥下,以一万名的军力作为据守兴势山的兵力,并当场安放长达一百里的旗帜阵仗,更以兴势山当作与关内互相呼应的关口保障。接着,顺利阻止曹爽的进军[参24]。然而,与这小说叙述有差异的史实部分,刘敏在这场战役中,并非像小说一样是由王平下令才率军据守兴势山,而是主动率军同王平到山上,并当场开始以摆旗阵牵制敌军[参19]。
评价
关于刘敏得到的评价多为正面。像是,宋朝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奉命编辑《武经总要》时,把刘敏在兴势山之战摆旗阵和同时期的东吴使曹丕离临江、贾逵设旗鼓退吴军等表现,作为以疑兵退敌军的实例[参25]。然后,明朝凌迪知编写《万姓统谱》时,称赞刘敏为擅长草书的书法家,也对他的做官风格极有赞赏[参6]。以及,清朝康熙时的永州知府刘道著与底下属吏在编修《永州府志》时,将刘敏的介绍列入当地名贤的传记,表达对他的致意[参26]。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