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弩
Remove ads

,又称弩弓,现亦称十字弓(英语:crossbow),是一种从演化而成的射击兵器

Thumb
21世纪狩猎用滑轮弩。

语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邓晓华考据,弩这个汉语单字是来自南亚语系,最早来自于百越,经楚国往北传至中国,中原各国在战国时才开始使用这种武器[1]

结构

弩的结构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蹶张弩腹张弩腰张弩等,或使用各种张弦器来上弦。

中国

传统的中国弩所用的弓一般使用多层片胶制的复合弓,称作“弩翼”或“弩担”。

“弩身”因为形状与人手臂相似,因此也称“弩臂”。弩臂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

弩身上面正中有一条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嵌有一个装有机械构件,称为“弩机”;弩机主要由三块部件构成,第一块有挂弓弦的“牙”与瞄准用的“望山”,第二块用于上弦后锁住整个机构,第三块则是有扳机功能的“悬刀”,第一块与第三块共用一个转轴,第二块则独自一个转轴。

弩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准目标后,扣压悬刀,牙就缩下,钩住的弓弦被释放,箭矢疾射弹出。中国弩通常配有垂直的握把,使用时和现代枪械人机性相似。历史上一些弩还配有肩托,来辅助瞄准稳定。

中国人在战国时期使用绞车,来帮大型弩上弦,在汉代时绞车可能也用于手持弩上。

欧洲

欧洲弩的弩机结构相对中国弩比较简单,通常用一个可转动的弩牙(nut)去钩住弓弦,然后用一个横向的扳杆卡住。在射击时,扳杆被向上抬起,解放弦枕可以自由向前旋转,钩住的弓弦也被释放。

因为欧洲弩的弩机设计,使用者的手需要横握,因此弩身后方通常很细以便于夹在腋下或搭在腰间。由于欧洲弩的扳机在水平方向较长,因此欧洲弩箭的加速行程长度只有中国弩箭的三分之一,这会限制欧洲弩的威力。

欧洲弩弓的材质在10至12世纪是单体弓,通常是白腊树或紫杉,到了13世纪开始使用复合弓,14世纪开始使用钢制弓。

13世纪欧洲弩开始使用绞车上弦,14世纪后开始使用各种绞车、滑轮、杠杆、齿轮的组合来上弦。

现代

现代弩的外形与步枪十分相像,通常使用较为复杂的扳机设计。

除了传统形式的弩弓以外,也出现了弓身使用滑轮弓的滑轮弩。

特点

相对于弓,弩因不需要在拉弦时同时瞄准,所以对使用者的体能和技术要求都比较低。

一般来说,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长,但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而且命中率更高。

衍生型

中国

最早的连弩文献与实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是有滑块的后拉式,结构与明朝文献中提到的连弩不同。最早的床弩亦起源于战国时代。

传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了用拉杆快速上连弩,后人曾尝试复制,但射力在战术上非常微弱,不能作实际军事用途。

战国单兵弩

分两种强度,以手臂上弦的臂张弩,另一种是用足踏上弦的蹶张弩,后者射程可比弓更远。[2]

汉代弩

汉代在弩机外部增加了铜制的“郭”,使弩机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

汉代弩的望山上增加了刻度,弩手瞄准时可依距离的不同,在望山上选择适合的刻度。

汉代弩的强度有1、3、4、5、6、7、8、12石等八种,其中以6石最为常用,射程大约260米[2];亦有6石弩射程300米,12石弩射程600米的说法(1石约30公斤重)。[3]

上弦方式有臂张弩、蹶张弩、腰引弩,后两者需用全身力气才能拉开;多装备于步兵,臂张弩较轻便,多装备于骑兵。[2]

诸葛弩

明朝有人将半自动弩改良命名为诸葛弩,由于诸葛弩上有矢弹匣,加快上矢速度,但添加矢至矢弹匣仍需弓手掩护。 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与诸葛弩是不一样的兵器,连弩发射范围大、杀伤力大,故一弩十矢齐发,所至当时魏张郃击毙在战场上,对于冲锋陷阵的军事将领威胁极大,也称为“元戎弩”,“元”为轮子、“戎”兵器,故称为元戎弩;可以连续发射,一次可十矢齐发,推应该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也有大型矢弹匣,其缺点拉弦需弩士七、八人。

春秋曰:

“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为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八寸如钉约二十四公分 (现代建筑用) 《天工开物》一书则叙述诸葛弩是[4]

“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

《武备志》也提到:

“东南人喜用之,然力轻而不能伤人。”

“此弩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一弩连发十矢,铁簇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便捷轻巧即付骑兵亦可执以冲突,但矢力轻必藉药耳。”

Remove ads

欧洲

历史

中国

中国弩的起源可能在原始社会晚期,在古越人居住区域发现许多石器弩。

考古证据显示,在中国发现了由铸青铜制成的弩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0年左右。[5]在山东曲阜鲁国3号和12号墓中的发掘中也有出土,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6][7]

日本学者滕田丰八认为中国的弩最早源自印度,经由中国南方蛮夷传入中国。学者徐中舒研究,弩在亚洲南方广泛传播,在漠北少见。他认为受到亚洲南方影响,在殷商时期,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发明了弩与弋射,再往南传播[8]

最早已证实的弩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在中国古代发现。弩在战国时期中世纪时期已经大量生产。弩在春秋晚期开始用于军事,可能是楚国最先使用。战国时期已经是成熟的实战兵器。

战国时期的弩机由青铜制作,具有瞄准用的望山,弩弓则为复合弓。战国及西汉的文献或人物,如庄子京房提及中国弩以球形的弹丸作为投射物。

东汉吴越春秋》中,弩传说由战国时代楚国楚琴氏发明;楚琴氏感到弓箭的威力还不够,便在上装,创造了第一把弩[9]

前342年,齐国魏国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大败魏军[10]

秦朝时期,弩在军事上的应用极为普遍,依照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不仅是步兵,当时的骑兵也将弩作为首要作战兵器。由于弩重新上箭的时间非常长,故在战术上多以弓箭作其掩护武器。

汉朝时期,弩已趋成熟。晁错于公元前169年写了一篇奏章上呈汉文帝,该奏章中涵盖了他认为汉弩优于匈奴弓的主张[11],是文字上“弩”与“弓”明显分家的开始。

晋朝将领马隆凭借腰张弩击溃秃发树机能的鲜卑胡乱[4]

明朝的蹶张弩的力可达二、三,而腰张弩的话可达十石[4]

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从明代开始,军队已经渐渐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日本

弩在日本曾于平安时代作为王朝军团的装备出现,但平安时代以因流行弓骑兵战法,后逐渐被遗忘。

欧洲弩在明治维新传入日本后被称为“洋弓铳”、“クロスボウ”(Crossbow的音译)、“ボウガン”(洋弓铳的意译),在把日文ボウガン翻译成英文时写作“BOWGUN”(和制英语),有些中文书会采用弓枪之名意译。

西方

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就有弩[12],为腹弩(Gastraphetes),曾给步兵使用过。亦有大型化的锐箭弩(Oxybeles)。腹弩后来演变出了扭力投射机(Ballista)。

古罗马的浮雕显示罗马人的狩猎用弩,但不清楚弩机结构。

由于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和技巧,却拥有极大的杀伤力,使得很多新兵就能轻易地杀死一个花费了一生时间进行训练的骑士

从西元十二世纪弩开始欧洲得以普及,还发明了各种拉弦的工具,初期弩前方的弓部是以紫杉木或楡木制成,到了十四世纪出现了以钢铁制造的弓部,但在严寒地区弓身容易折断,多半加上鲸须木材补强。

著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就曾两次为弩箭所伤,并在第二次不治。很多人(特别是那些骑士)仍然认为弩是不公平且不人道的。

公元1139年的拉特朗宗教会议中,教廷严禁基督教徒彼此在武装冲突时使用这项武器,但没有人遵守。

应用

Thumb
装有瞄准器的现代复合弩。

军事

古代

弩在中国古代中世纪欧洲是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通常可能够穿透盔甲。

现代

一度销声匿迹之后,在当今热兵器已得到广泛运用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弩再次获得世界部分国家军警部队的重视。

由于弩在发射时无声无光无高热,既可隐蔽射杀目标(相对于无消音热兵器),又能避免引爆周围易燃易爆物品[13],使弩在现代反恐特种作战场合,得以发挥一定作用。

秘鲁[14]巴西[15]塞尔维亚[16][17]希腊[18]土耳其[19]西班牙[20]印度[21]的特种部队有使用现代化的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雪豹突击队也有装备警用弩,并在处理乌鲁木齐七五事件过程中使用[22]

竞技

Thumb
体育竞赛用的弩。

在一些地方,射弩是一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射弩目前并不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在北美亚洲澳洲非洲的一些地区,弩仍被原住民用作狩猎工具。

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喜欢选择弩作为狩猎工具。

取样

在对类的科研活动中,弩被用来作为一种取样工具。它能够安全地从鲸鱼身上取得鲸脂活体样本,同时只对鲸鱼造成最小限度的伤害。

参见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