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号飓风信号
香港的颱風信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号飓风信号(英语:Hurricane Signal No.10),香港市民称为十号风球或十号波[注 1],为香港天文台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低一级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香港自1917年创立数字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至今,此信号已知曾发出29次。
![]() |

意义
十号飓风信号的发出一般表示台风的中心已经正面吹袭(一般来说是台风中心在香港天文台100公里范围内),甚或预料将会横过香港。香港任何近海平面地区之风力现正或预料会达到飓风程度,持续风力达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阵风可能超过每小时220公里[2][3]。
当风眼经过香港上空时,风雨减弱,云层转薄,不过恶劣天气将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重临。台风过后香港吹偏南风,风力及雨势可能比先前更强。受地形影响,台风中心掠过香港的位置将影响风力。如台风中心在香港南面掠过,东北风渐转东南风,处于热带气旋的危险半圆内,广泛地区当风,如果遇上快速移动的热带气旋风力会更强,再加上当时热带气旋仍未登陆,甚至可能增强,影响最大;相反如台风中心在香港北面掠过,西北风渐转西南风,处于热带气旋的可航半圆内,如果遇上快速移动的热带气旋风力会较低,而且热带气旋已经登陆及开始减弱,风力受阻[4]:204。
特点
与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不同,十号飓风信号并无风向之分(类似三号和九号信号),因为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时,香港地区距离台风的风眼通常已经很近(甚至在风眼之内),断定风向亦因此会有所困难[5]。
由于九号信号已有十号信号预警之作用,因此在2012年及之前,十号飓风信号发出前不会在“热带气旋警告”内有任何提示字句[6][7]。为加强向公众警示九号信号属于十号信号之预警,自2017年开始至今,天文台大多会在发出九号信号后加上“天文台会视乎本地风力变化,评估是否需要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或类似字眼[8]。当十号飓风减弱,天文台不会改发九号风球,而是直接降至八号风球[4]:204。
由于十号飓风信号即表示台风的中心已非常接近香港,随着香港进入风眼附近的中心密集云团区,雨势将会增大;但碍于风力已达至极高水平,雨点大多呈横向型而非直落地面,较难直落雨量计内(雨量计是直立,包括天文台采用的“翻斗式雨量计”及“虹桥式雨量计”),因此自从1992年设立暴雨警告系统至今,十号飓风信号未曾与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同时生效[9]。自1998年暴雨警告信号改革后,使天文台发出的十号信号的1999年台风约克、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及2025年台风韦帕只令天文台发出红色暴雨警告信号[9],风暴期间香港广泛地区录得的最高每小时雨量亦未达70毫米;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及2025年超强台风桦加沙吹袭期间更只发出黄色暴雨警告信号。
Remove ads
历史
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源于1884年,最初的信号并没有数字之分,只以鼓形、倒三角形、圆形及三角形信号表示热带气旋在香港300海里以外/之内及香港所承受之清劲或强风/烈风风向,一般于海港内悬挂台风信号向轮船示警,当预料一个台风即将或现正正面吹袭香港时则会鸣两响风炮代表飓风信号,亦即现今十号飓风信号的雏型。1907年改为燃放3响炸药警告、悬挂黑十字风球及于晚间亮起三号风灯(红绿红)[10]。1917年开始以数字1至7号编排信号,七号信号是当时最高的信号,代表香港风力已达或将达飓风程度。1931年,七号信号改为十号信号,代表飓风抵埗。而信号由1907年至今,一直以十字形表示,十号信号的晚间灯号亦一直维持红绿红[11]:314-315[12]。在香港日占时期,日占政府在1942年风季来临前宣布沿用原皇家天文台的台风警报系统,并曾在渔港及荒岛等地点增设一种“补助信号”,此“补助信号”是台风警报系统的简化版,只分为一号及二号风球,后来日占政府因战争时期的气象预报物资短缺,在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期间将整个台风警报系统以原有“补助信号”的形式简化,其中的二号风球表示香港将吹起烈风或以上风力,意义接近原有的八至十号风球,信号形状是朝上三角形,晚间灯号为绿绿。[13]
十号信号的发出,表示香港的风力已经达到或将会达到飓风程度(即持续风速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尽管天文台指出,飓风的范围,主要是在绕着风眼附近的环形地带(即眼壁或眼墙),因此发出十号信号的其中一项先决条件,是一股台风或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在距离香港100公里范围内掠过,也就是所谓“正面吹袭”香港;但2025年超强台风桦加沙在天文台总部以南约120公里掠过,成为战后至今惟一一次非“正面袭港”的十号信号案例[14];即使如此,不是所有正面吹袭香港的台风或以上强度热带气旋,也能带来十号信号。
香港于亚洲东部的漫长海岸线上只是一个极其渺小的目标,纵使平均每年有15个(1961年-2010年平均)台风在中国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形成[2],香港自1946年至今,只有19个台风或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导致发出十号飓风信号[2],除1960年台风玛丽及1961年台风爱丽斯外,其他17个台风都是由西太平洋生成进入南海影响香港,即是每70个台风才有一个会引致香港发出十号信号。在这17个台风中,有10个,即近六成是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径穿过菲律宾与台湾之间的海峡(即巴林坦海峡、吕宋海峡或巴士海峡)进入南海逼近香港,即接近香港时没有经过陆地,令强度得以维持,影响亦较大[15][16]。1960年代初期,香港曾经多次悬挂十号飓风信号。1960年至1964年间平均每年一次,其中以1964年较特别,由于该年出现强烈拉尼娜现象,在副热带高压脊偏强下,令热带气旋多以西或西北偏西移动进入南海,因此该年香港受到5个台风或以上级别热带气旋正面吹袭,当中台风露比和黛蒂令天文台于年内两度悬挂十号信号,为战后首次,并与1911年、1923年及2025年共同创下一年内2次飓风信号的第三多纪录[9]。
在1960年代频密时期过后至1983年,十号信号的出现频率减少至每3至4年一次。1984年至2011年,能正面吹袭而带来十号信号香港的台风已大为减少,但自90年代起,正面吹袭香港的热带气旋渐趋频密,1996年至2025年的30年间共有34个热带气旋正面袭港,平均每年1.13个,唯大多因接近香港时未达台风或以上级别而没有发出十号信号。21世纪的十号信号,除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及2025年超强台风桦加沙外,都有一个共通点,是热带气旋在吕宋海峡以东,即东经130度以西形成,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径掠过吕宋北部或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虽然进入南海时强度只达热带风暴,但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及2025年台风韦帕均受惠于南海水温较高而发展出“热塔”现象导致爆发性增强至台风或以上级别,这都是预报强度及路径时的一大挑战;1999年袭港的台风约克与上次十号信号相隔达16年,同时又是最后一次在户外以钢球悬挂的十号信号[来源请求][注 2]、以及1931年改制后发出时间最长的十号信号。2000年代更没有热带气旋能令天文台发出十号信号,主要是因为台风进入香港50公里内时便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或在香港东面登陆,因此不用发出十号信号。如2003年强台风杜鹃、2008年台风鹦鹉及2009年台风莫拉菲,虽然三者都是进入南海逼近香港时没有登陆吕宋陆地令强度维持。直至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的出现,天文台才再度发出十号信号,也与上一次发出十号信号的台风约克相隔了13年之久。此后十号信号出现次数再次转趋频密,平均每4至5年发出一次十号信号,仅5年后的超强台风天鸽便令天文台再次发出十号信号,翌年超强台风山竹更是继1960至1962年后,天文台56年以来首次需要连续两年发出十号信号。踏入2020年代,除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令天文台发出十号信号外,2025年的情况较特殊,由于副热带高压脊较一般强,令热带气旋多以西或西北偏西移动进入南海[来源请求],当中台风韦帕及超强台风桦加沙均在香港南面掠过,是继1964年台风露比和黛蒂后,天文台61年以来首次需于年内两度发出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连同天鸽及山竹在内,天文台需于9年间五度发出十号信号[18]。
Remove ads
判断发出因素
香港天文台会判断其飓风范围大小、飓风风力能维持多久、台风路径是否接近香港等因素去考虑是否发出此信号,因此过往曾有不少台风近距离掠过甚至正面吹袭香港,但可能因为临门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或受地形影响出现不规则移动路径及风力分布,而导致天文台只发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在香港东面登陆的热带气旋,更可能只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天文台亦会按实际情况而不会盲目跟从邻近地区已发出的信号级别。[来源请求]
每当台风有机会在数小时内正面吹袭香港时,天文台的预报中心便开始忙碌,天气预报员、新闻发布员与台长各自分工,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对外发布和讨论台风形势[19]。由于发出信号的最终决定权在台长手中,因此台长负责审视台风移动路径及速度、本地风力、气压等变化、卫星数据、雷达数据、风暴潮的预计幅度、大范围大气条件对台风的影响等等的因素[19],与及透过分析雷达同事的汇报,从而决定发出与否。一旦决定发出十号信号,时任天文台台长便需签署文件及于电脑输入确认密码作实[20][21]。
另外,天文台亦不断引入现代化高科技协助预报天气,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达[22],它较传统雷达更能准确测出台风中心风力及路径,对气象人员何时发出信号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台风约克发出十号信号的过程中功不可没[22],亦因此被天文台列入内部预报课程教材。
Remove ads
十号信号之最
1884至1906年期间,香港曾鸣两响风炮6次。1907至1916年有6次燃放炸药警告纪录。1917年设立数字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至1930年期间,香港发出七号信号7次。1931年改制至今,天文台曾发出十号飓风信号20次[注 3],当中有18个于1946年或之后[23]。十号信号、改制前之七号信号、1916年或以前的风炮及燃放炸药警告合共发出38次。
以下纪录以1917年设立数字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开始计算。
- 1961年台风爱丽斯,由5月19日10:30至13:00,共维持2小时半,发出及取消时间均为夏令时间,亦是唯一一次需于5月发出十号信号。
- 1975年超强台风爱茜,由10月14日14:15至17:05,共维持2小时50分钟,发出及取消时间均为夏令时间。
- 1961年台风爱丽斯,由5月19日10:30至13:00,共维持2小时半,发出及取消时间均为夏令时间。
- 1923年(当时为七号风球)、1964年、2025年,共有2次[9]。
- 1960年至1962年,连续3年都有发出十号信号。
- 1961年台风爱丽斯,在十号信号悬挂期间,香港境内并未有录得持续飓风(近海平面计算),是香港战后唯一一次不达标的十号信号。
注释
- 1943年当局曾暂停悬挂风球一年,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当局简化风球制度,只设一或二号风球,二号风球包含现今八号、九号及十号信号之风力。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