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气候变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在2019年全球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国家名单中排名第7。[1]该国于2021年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约为3吉吨(Gt=十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q),人均排放量约为两吨半,低于世界平均值。[2]该国人口于世界人口的占比为17%,而排放量于全球的占比为7%。[3]根据总部设于德国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Germanwatch创立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显示印度气候变化(英语:Climate change in India)于2021年的整体绩效在63个国家中排名第8,这63个国家于当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92%。[4]印度于2023年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仍为第8。[5]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喜马拉雅山上的冰河因而退缩(参见全球自1850年以来的冰河退缩),流向印度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段称为雅鲁藏布江)、亚穆纳河和其他主要河流的流量受到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所发布的2007年报告中指出印度的另一条大河 - 印度河可能会因同样的原因而干涸。[6]预计严重的山崩和洪水在该国东北部阿萨姆邦等邦,将会因此更为频繁发生。[7]由于气候变化,印度的热浪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该国的气温在1901年至2018年期间已经上升0.7°C (1.3°F) 。[8]
Remove ads
温室气体排放



印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三,主要是大量燃烧煤碳所致。[12]该国于2016年的排放达到2.8吉吨二氧化碳当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改变与林业(LULUCF)所产生的)。[13][14]其中79%为二氧化碳,14%为甲烷,5%为一氧化二氮,[14]人均排放量约为两吨,[15]是世界平均排放量的一半。[3]
于2023年,印度由于国内生产毛额(GDP)强劲成长和季风带来的降水减少,水力发电量因而降低,导致整体排放量因增加使用火力发电而较前一年增加1.9亿吨,但人均排放量仍远低于全球平均值(参见世界各国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列表)。[16]
根据估算,印度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将是花费成本的4至5倍,会是世界上一种最具成本效益的投资。[17]
世界各国于2016年签订的《巴黎协定》中包含一项承诺 - 到2030年将排放量降低33-35%。[18]印度的人均年排放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联合国环境署预测该国到2030年的人均排放量将在3至4公吨之间。[3]
估计中国于2019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27%,其次是美国,占11%,然后是印度,占6.6%。[20]这三个国家在2022年的排放名次并未改变,占比分别为29.16%、11.19%与7.33%。[21]
印度国家碳交易计划的框架已于于2023年8月公布,预定将于2026年开始实施全国性的排放交易体系(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TS) )。[22]
Remove ads
印度本身有煤碳开采产业(参见印度煤碳产业),也进口煤碳,[24]供燃煤发电厂使用。该国不太可能建立新的燃煤发电厂,旧的和产生严重污染的发电厂将会被关闭,但所余的此类发电厂将会使用更多的煤碳发电,以应对高涨的电力需求。[25]
工业部门,包括水泥、[27]钢铁,[28]所产生的排放约占该国总量的四分之一。[29]此类产业于2000年到2014年期间的燃料消耗已激增406%,[18]反映其快速扩张和能源需求不断上升。到2014年,这些产业占总能源消耗的42%,[18]突显与工业活动相关的重大环境影响。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粗钢产量占全球7%。随着国内需求的成长,该产业的排放量将会大幅增加。实施低排放和近零排放的钢铁生产标准对于减轻这种风险非常重要。这些标准可促进采购、融资、碳定价和排放权交易系统等基本政策和机制,对于支持印度向净零排放转型和减少其工业部门对环境的影响可发挥重大作用。[30]
印度农业于2005年至2014年间产生的排放量增加25%,部分原因是增加使用化学肥料和于田间大量燃烧农作物残余的缘故。[18]
印度于2014年由废弃物产生的排放量为7,800吨二氧化碳当量。[28]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印度于1901年至2018年间的平均气温上升0.7°C (1.3°F),因而给印度气候带来改变。[34]
巴基斯坦和印度两邻国于2022年5月出现严重热浪,最高气温达到51℃。气候变化导致此类热浪发生的可能性增加100倍。估计如果没气候变花,比2010年发生更严重的热浪在312年内才会出现1次。现在则预计每隔3年就会出现一次。[35]
于201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印度北部和西北部的干旱在不久的将来会再加剧。印度大部分地区到本世纪末左右可能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干旱。[36]
预计位于印度东北边的阿萨姆邦等邦将会出现越来越频繁的严重山崩和洪水。[7]

位于印度东北部的梅加拉亚邦及其他邦担心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其南边面临孟加拉湾的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而引发难民危机。如果发生严重的气候变化,孟加拉国和与其接壤的印度沿海地区可能会因此被海水淹没。 [37]:130
巽德班的低洼岛屿地区(由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梅格纳河在孟加拉湾汇合而成三角洲中的一个红树林区)已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导致数千人流离失所。[38]

青藏高原气温上升导致喜马拉雅山冰河退缩,威胁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亚穆纳河和其他主要河流的流量,而有数十万农民依赖这些河流供水以维持生计。[39]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所发布的2007年报告中指出,印度的另一条大河 - 印度河可能会因同样的原因而干涸。[6]
生态灾难中如1998年的珊瑚白化事件,导致印度西南方外海拉克沙群岛和印度洋北部安达曼群岛(印度属地)附近珊瑚礁生态系统中70%以上的珊瑚死亡,该事件是由全球暖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所引起,预计此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40][41]
对人们的影响
印度的碳社会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42]总部设于伦敦的全球智库ODI发表的报告中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印度迄2100年每年可能会因此损失GDP的3-10%左右,而到2040年,该国的贫困率可能会上升3.5% 。[43][44]
印度气候变化将对该国为数4亿多贫困人口产生超比例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有许多人的食物、住所和收入都仰赖自然资源提供。印度有超过56%的人口从事农业,而有许多人在沿海地区谋生,均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45]该国透过国家气候韧性农业创新(简称NICRA)计划进行气候变化对印度农业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印度雨养稻米产量预计在2050年和2080年将小幅下降,幅度不到2.5%。 另一方面,灌溉稻米产量预计在2050年将下降7%,在2080年将下降10%。此外,预测到2100年的小麦产量将下降6%至25%,而同期玉米产量预计将下降18%至23%。但反过来会对鹰嘴豆的产量有潜在的正面影响,预计未来产量将提高23%至54%。[46]
印度自1970年开始因空气污染中的微粒可反射阳光,而短暂减缓暖化速度,而灌溉则因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产生局部降温效果。然而这两种做法同时也将热浪期间发生的人口死亡率提高。[47]

印度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热浪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在增加。发生于2019年的热浪,导致气温达到50.6°C,有36人因此丧生。估计印度在2019年受热量影响的邦有23个,而在2015年有9个,到2018年有19个。2018年是该国有史以来第六个最热的年份,于该国15个最热年份中有11个发生于2004年及其后的几年。[48]
据称印度在2021年至2050年间遭受热浪袭击的人数将会增加8倍,到21世纪末受影响的人数将增加300%。 于2010年至2016年期间,该国遭受热浪袭击的人数已增加200%。印度中部和西北部受到的热浪影响最为严重,东海岸和位于南部的泰伦加纳邦也受到影响(两处于2015年至少有2,500人因此死亡)。 位于西南沿海的喀拉拉邦也在2016年遭遇史上首次的热浪侵袭。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正为政府提供预测和缓解热浪的建议。位于东南沿海的安得拉邦政府正在制定一项热浪行动计划。[49]
由于印度政府致力工作,该国受热浪侵袭而死亡的人数因此逐渐减少。2015年有超过2,081人死亡,2017年有375人死亡,而在2018年有33人死亡。[50]官员表示经采取如鼓励居民减少或改变在炎热日子里的工作时间,并向受灾严重的人口提供免费饮用水,政府还利用洒水来为街道降温。热浪引发纠纷,甚至在中央邦因居民争供水而打斗,闹出人命的情况,必须调度警力来守卫水罐车。这些措施均需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水。印度于2019年缓解热浪的经费受到国家选举影响而有所减少,[51]当年因热浪而亡的人数达到505人,在2020年的死亡人数为27人。而在2021年无人因此死亡。[50]
根据纪录,印度于2015年因热浪而死亡人数是有史以来最高的。[50]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C (3.6°F),预计印度约会有700万人将因孟买和清奈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等因素而无家可归。[52]
预计印度到2050年与气候相关的流离失所人数将会大幅增加 - 约有4,500万人因气候灾难被迫离开家园。此数字是目前因极端天气事件而无家可归人数的三倍。根据一份名为《2022年印度环境状况》的报告,印度在气候变化引发的人民搬迁人数名列全球第四位,在2020-2021年期间有超过3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这些数据突显气候变化对印度国内人民迁移模式日益加剧的影响。[53]
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的村民也担心海平面上升,会淹没邻近低洼的孟加拉国,导致难民涌入该邦避难,而梅加拉亚邦几乎无多余资源来应对这种情况。[54][55]
气候变化缓解

印度政府估计该国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改变与林业活动于2014年已吸收300百万吨(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8]估计该国森林于2020年储存的总碳量为7,000百万吨(70亿吨)。[56]
印度国家能源计划依循《巴黎协定》中全球升温控制在2°C的目标拟定,但如果印度停止建造新燃煤发电站,将有机会实现将升温控制在1.5°C的目标。[57]印度承诺在2030年达成全国的电力中有40%由非化石燃料产生。[18]
印度在2021年2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提交的两年更新报告中表示该国已逐步将经济成长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 印度GDP排放强度在2005年至2016年间已降低24%。因此印度正朝实现其自订承诺的目标迈进,即到2020年将GDP的排放强度从2005年的水平降低20-25%,使印度成为二十大工业国(G20)中唯一实现气候目标的国家。[58]
印度的国家自订贡献(NDC)中包括到2030年将排放强度减少三分之一。印度拥有充足的碳中和资源,如生物质、风能、太阳能、水力(包括抽水蓄能)等,可协助其达到净零排放的目标。[59][60]
随着印度的燃煤发电厂加速关闭以及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预计该国到2027年的火力发电将仅占总装置容量的42.7%,比2017年的66.8%有较大的降幅。[61]
根据估算,减少印度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将是花费成本的4至5倍,此将是世界上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种投资。[17]
印度已在能源领域取得大幅进展,现已成为全球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62]
印度中央以及各邦政府已根据印度能源政策和《巴黎协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
印度于2008年发布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National Action Plan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NAPCC),其中有多项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森林和树木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到2022年将再生能源供应占比增加到总能源的6%,以及进一步强化灾害管理能力。这些行动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个国家的气候韧性 - 印度的经济与其自然资源基础和农业、水利和林业等气候敏感部门密切相关,气候韧性极其重要。[64]
印度奥迪萨邦财政部长尼兰詹·普加里在介绍该邦2020-21财政年度预算时,对其中的气候预算提出阐述。[65]气候预算的目的在追踪政府为气候变化的支出,或是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缓解和调适行动。这份预算将帮助政府了解现有项目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来决定是否重新设计或坚守现有项目。[66]奥迪萨邦是印度第一个引入气候预算的邦。[67]
印度政府顶级公众政策智库Niti Aayog(印度国家转型机构) 正在制定碳捕集和利用或封存 (CCUS) 政策框架及部署机制,以减少印度单位经济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68]
印度最高法院在2024年将"免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权利确认为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决定可能会影响印度往后的气候立法。[69]
印度尚未实施碳排放交易。然而,节能证书(energy saving certificates,简称PAT)、各种再生能源购买义务(renewable purchase obligations,简称RPO)和再生能源证书(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REC)等相关工具会定期在电力交易所进行买卖。[70][71]
印度并未征收碳税,但该国自2010年开始对国内生产和进口的煤碳征税,印度一半以上的电力都由燃烧煤碳所生产。[72]这种税收最初订为每吨煤碳50印度卢比(约值60美分),2014年提高到100卢比,[73]2015年再提高到200卢比。[74]

印度是《巴黎协定》的缔约国,将于2024年向《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提交第一份两年期透明度报告以及标准格式的清单资料。[75]印度于2021年9月宣布将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6)开始前提交新的国家自订贡献。[76]印度在COP26会议时设定最新目标日期 - 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77]这是印度首次在气候政策中提出净零排放的确定日期。[78]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会上将该国5项主要承诺称为Panchamrit(梵文中"五种甘露"之意) - "印度送给世界的礼物":
- 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
- 到2030年,将非化石燃料能源产能扩大到500吉瓦。
- 在2030年前将经济碳强度降低45%。
- 到2030年,将有一半的能源产自再生能源。
- 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1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
莫迪总理也提议推进一个新的议程:LIFE - 为维护环境而采的生活方式,意即改变生活方式以造福环境。[79]
虽然印度提出达成净零排放的日期远落后于中国和美国的,同时印度政府仍希望继续使用煤碳,但印度环保人士和经济学家对莫迪提出的目标表示赞许,称其为一项大胆的气候行动。[80]
气候变化调适行动
印度的工程师及发明家索南·旺楚克设计出一名为冰塔的人造冰河,为印度北方拉达克山地沙漠性气候区的农民引来夏季冰河融化之前耕作急需的灌溉用水。[81]
印度曾进行一为期五年的研究(2014年-2018年)以奥迪萨邦马哈纳迪河三角洲以及在西孟加拉邦的恒河三角洲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他们面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各种调适策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马哈纳迪河三角洲与恒河三角洲的居民皆发展出多元的调适策略。前者主要透过调整肥料用量、寻求金融支持以及植树造林来因应,后者则着重于调整灌溉方式与取得贷款。尽管人口迁移亦是常见的因应之道,但研究显示其效果并不显著。[82]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盐化问题,于印度恒河三角洲巽德班的农民们积极寻求对策,例如重新引进耐盐稻种,并结合混合农业、作物多样化等方式以提升农作物产量。此外也透过雨水收集、滴灌等技术,以及"垄沟"土地整形法(沟渠排水、垄上种植蔬菜)等创新做法,让农民得以在原有季风稻作之外,再增加一轮蔬菜产量。[83]
面对每年反复出现的水患,马哈纳迪河三角洲Puri区的Totashi村居民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村里的妇女们将淹水视为挑战,透过在水田里种植蔬菜,不仅能改善家庭经济,也提升社区的韧性,为其他受水患影响的社区树立榜样。[84]
此次试验所得的结论之一是教育是因应气候变化所采取措施的关键一环。当我们思考如何调整现有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时,务必将教育系统纳入考量。透过提升大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将有助于民众更积极地采取缓解措施。此外,我们应在年轻世代中培养环境友善的价值观。政府有责任支持各项有助于学习的系统,以强化社会的调适能力。[85]
社会与文化
一项对印度主流报纸(特别是其意见和社论文章)在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期间以及美国前副总统艾尔·高尔和IPCC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期间的定性分析中,发现印度媒体在气候变化报导中极力强调科学证据的重要性(参见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86]而与当时美国报纸所表现出的气候变化否定论呈鲜明对比。此外,印度媒体也强调能源挑战、社会进步、公共责任和迫在眉睫灾难的观点。这种报导与欧洲媒体报导有相似之处,有助于建立关于气候变化的跨国、全球化论述。[87]另一项研究发现印度媒体对于气候变化也发生南北分歧和风险-责任论述间的争论。[88]

一项于2021年所做的调查显示为让世界有50%的机会避免气温上升2°C或更高,印度应将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气候承诺)升高55%。 如果机会成为95%时,印度应该将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升高147%。为让世界有50%的机会将升温维持在1.5°C以下,印度应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升高191%。[89]:Table 1
印度气候行动主义者迪莎·拉维等发动针对气候问题的学生罢课。[90]
印度东北部偏远部落居民于2007年计划向美国前副总统艾尔·高尔颁发奖项,以表彰他提高世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这些部落居民认为气候变化将对他们的家园产生毁灭性影响。[91]
梅加拉亚邦在梵语中的意思为"云之居所",乞拉朋齐和毛辛拉姆两城镇位于此邦之中,均因高降雨量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潮湿的地方。但科学家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已导致这类地区的降雨量日益稀疏且不稳定,旱季期间因而延长,[92]影响到数千名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村民的生计。一些地区甚至还面临缺水问题。
气候活动家阿恰娜·索伦来自奥迪萨邦的卡里亚人部落。像她这样的原住民社区只占世界人口的5%,但他们可保护地球20%以上的土地和80%的生物多样性。她强调:"原住民和年轻人应该成为气候行动的领导者,而不是被动的受害者","我们必须停止将他们仅视为象征性的参与者,而是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上的优势,让他们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93]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