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气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气候(英语:climate of India)由广阔的地理疆域和多样的地形组成。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印度拥有多种气候亚型。这些气候型态从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到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高原、亚北极、冻原和冰帽气候,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印度北部有属于亚热带气候的低地,而一些海拔较高的地区,如斯利那加,则属于大陆性气候。相较之下,该国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呈现的是热带气候样貌,有茂密的雨林存在。印度许多地区存有截然不同的微气候,使其成为世界上气候最为多样的国家之一。该国气象部门遵循国际标准,将一年分为四季,但也做了一些局部调整:冬季(12月至2月)、夏季(3月至5月)、季风季节(雨季)(6月至9月)以及季风后时期(10月和11月) 。

印度的地理和地质在气候上具有关键作用:西北部的塔尔沙漠和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共同创造具有文化和经济重要性的季风体制。这种气候模式不仅影响印度的降水分布、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更进一步影响印度的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塑造出印度独特的文化和经济样貌。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规模最庞大的山脉,阻挡来自青藏高原和中亚北部的寒冷下降风进入。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因此在冬季得以保持温暖或是不致过于寒冷,但同样的,这种热障也让印度大部分地区在夏季炎热。印度南部通常有较高的气温,也因邻近海洋,更为潮湿。然而,南印度的一些高地,如乌塔卡蒙德,则以寒冷的气候而闻名。
虽然北回归线(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穿越印度中部,但该国大部分地区仍属热带气候。印度的季风和其他天气模式变化很大,与许多热带地区一样:会零星发生极端的干旱、热浪、洪水、气旋和其他自然灾害,但已足以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或因之丧生。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印度气候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会随之变化。印度目前和未来发生的植被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印度低洼沿海地区的洪水也是全球暖化导致的结果。[2]
Remove ads
史前气候
印度次大陆在2.51-1.996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是巨大的超大陆(盘古大陆)的一部分。虽然当时其位于南纬55°至75°的高纬度地带(现在由南极半岛的部分地区占据),而印度目前的位置却位于北纬8°至37°之间。印度可能经历过温暖,无霜冻的湿润,又四季分明温带气候,[3]后来并入南部超大陆 - 冈瓦纳大陆,这个过程始于大约5.5-5.0亿年前。在古生代后期,冈瓦纳大陆从南极或附近扩展到赤道附近,印度克拉通(稳定的大陆地壳)位于其中,形成有利于高生物量生态系统的温和气候,造成印度今日拥有巨大的煤碳储量(其中大部分来自古生代后期沉积过程),排名为世界第四大。[4]世界(包括印度在内)于中生代期间比今天温暖得多。全球进入石炭纪后而发生寒化,引发广泛的冰河作用,从南非向北延伸到印度,这个寒化时期一直持续到二叠纪。[5]
印度板块的构造运动使其经过一地质热点 -(留尼汪热点) 的上方(现在该热点位于留尼汪岛之下),而导致约6-6.8千万年前白垩纪末期[6][7]发生的大规模洪流玄武岩事件,形成今日的德干暗色岩(位于印度中西部,是地表上最大型的火山地形之一,厚度超过2,000米,面积为50万平方公里)。也可能因此导致全球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印度日照因此大幅减少。地球大气中硫的浓度升高,形成二氧化硫和硫酸等气溶胶(类似于金星大气层中的成分),然后沉降为酸雨。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天气变暖,即使大气中的灰尘和气溶胶逐渐消失,这种情况仍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在印度次大陆冲入劳亚大陆很久之后的2,000万年前,进一步的气候变化足以导致许多印度特有物种的灭绝。[8]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后,导致中亚寒冷的空气南下受阻,无法到达印度,使得它的气候明显更加温暖和更具热带特征。[9]
更近的全新世时期(4,800-6,300年前),现在的塔尔沙漠的部分地区湿度足以支持常年存在的湖泊,研究人员提出这是由于冬季降雨量大幅增加,与当时已有更强的季风相吻合。[10] 克什米尔曾有过亚热带气候,但在2.6-3.7亿年前急剧降温,并从60万年前开始经历过长时间的寒冷时期。[11]
Remove ads
气候区

印度拥有极为多样的气候区,从南部的热带到喜马拉雅山脉北部的温带和高原山地气候,高原地区于冬季会持续降雪。该国的气候深受喜马拉雅山脉和塔尔沙漠的影响。[13]喜马拉雅山脉和巴基斯坦的兴都库什山脉阻断中亚冷风穿越,让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比其他类似纬度的大多数地区更为温暖。[14]而塔尔沙漠在吸引潮湿的西南夏季季风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些季风于6月至10月期间能提供印度大部分的降雨。[13][15]印度气候因地而异,可分为四大气候群,共七种气候类型。这些分类是根据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16]并参考柯本气候分类系统来划分。
热带多雨气候区持续存在温暖或高温的状态,气温通常不会低于18°C (64 °F)。印度主要有两种热带群的亚型: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疏林莽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潮湿,涵盖马拉巴尔海岸、西高止山脉和阿萨姆邦南部的西南低地及其邻近地区。印度的两个岛屿领土 - 拉克沙群岛以及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也受到这种气候的影响。其特点是全年气温适中至高温(在山麓地区依然如此),降雨量有季节性,但雨量很大,通常每年超过2,000毫米(79 英寸)。[17]大多数降雨发生在5月至11月期间,这些水分足以在干旱年分内支持茂密的森林、沼泽地区和其他植被。12月至次年3月是最干燥的月份,少有降雨。季风期间的大量降雨造就这些地区中部分地区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印度的热带疏林莽原气候更为常见。印度半岛内陆大部分地区除受到西高止山脉以东的半干旱雨影影响外,都比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明显干燥。冬季和初夏是漫长而干燥的时期,平均气温高于18°C (64°F)。夏天非常热, 低洼地区于5月份的气温可能会超过50°C (122°F),导致热浪发生,每场热浪可能造成数百人死亡。[18]雨季从6月持续到9月。此类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750至1,500毫米(30至59英寸)之间。一旦干燥的东北季风在9月出现,除泰米尔那都邦和朋迪治里市(联邦属地)会发生印度最显著的降水之外,所有其他邦均相对干燥。
恒河三角洲大部分位于热带湿润气候区:西部地区每年降雨量为1,500至2,000毫米(59至79英寸),东部地区每年降雨量为2,000至3,000毫米(79至118英寸)。平均而言,一年中最凉爽的月份是1月,4月和5月是最温暖的月份。1月平均气温为14至25°C(57至77°F),4月平均气温为25至35°C(77至95°F)。平均而言,7月是最冷、最潮湿的月份:此时降雨量超过330毫米(13吋)。[19]
Remove ads
干旱及半干旱区因蒸发散作用强烈,导致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干燥少雨的气候。北回归线以南、西高止山脉和豆蔻丘陵以东的大片土地以半干旱草原气候(热半干旱气候)为主。该地区涵盖卡纳塔卡邦、内陆泰米尔那都邦、安德拉邦西部和马哈拉什特拉邦中部,每年降雨量在400至750毫米(15.7至29.5英寸)之间。此气候区容易发生干旱,因为西南季风偶尔会迟到,或甚至不来,导致降雨量不太稳定。[21]当地必须使用人工灌溉才维持永久性农业。

卡纳塔卡邦分为三个区域 - 沿海地区、北部内陆地区和南部内陆地区。其中沿海地区降水量最多,年平均为3,638毫米(143.2英寸),远超过整个邦的平均降水量1,139毫米(44.8英寸)。沿海的希莫加县阿贡贝年降雨量位居印度第二,但并非当地常态。在克里希纳河以北,夏季季风带来大部分降雨,在南部,10月和11月也会出现大量季风后降雨。 12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仍约为20–24°C (68–75°F)。3月至10月炎热干燥。月平均气温徘徊在32°C (90°F) 左右,降水量为320毫米(12.6英寸)。

拉贾斯坦邦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干燥气候(炎热沙漠气候)。该地区的年降雨量几乎全部来自少数的豪雨,总降水量不足300毫米(11.8英寸)。该地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的季风期,但降雨量极不稳定,有些年份雨量丰沛,有些则干旱少雨。受到持续上升气流等大气条件的影响,该地区的大气水分不易凝结成雨滴降下,导致雨量稀少。[22]5月和6月的夏季异常炎热;该地区月平均气温在35°C (95°F) 左右徘徊,每日最高气温偶尔会超过50°C (122°F)。而进入冬季,由于来自中亚的冷空气,一些地区的气温可能降至冰点以下。夏季昼夜温差较大,约为14°C (25°F),而在冬季,温差又比夏季多几度。安德拉邦阿多尼南方附近有个小沙漠,是印度南部仅有的沙漠,夏季最高气温为47°C (117°F),冬季最高气温为18°C (64°F)。
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有各式气候形式。冬季温和、宜人且干燥,白天平均气温约29°C (84 °F),夜间约12°C (54°F),阳光充足,夜晚晴朗。夏季炎热干燥,白天温度约41°C (106°F),夜间不低于29°C (84°F)。季风来临前几周,气温与前述相似,但空气中有很高的湿度。季风可稍缓解高温,白天降至约35°C (95°F),但湿度很高,夜间温度约27°C (81°F)。当地大部分降雨发生在此季节,降雨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洪水。季风季节期间,太阳经常被乌云遮蔽。
塔尔沙漠以东,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卡提亚瓦半岛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草原气候。哈里亚纳邦的气候与北部平原的其他邦相似:夏季酷热,气温高达50°C (122°F),冬季寒冷,气温低至1°C (34°F)。5月和6月最热,12月和次年1月最冷。降雨量各不相同,西瓦利克山脉地区最潮湿,阿拉瓦利山脉最干燥。大约80%的降雨发生在7月至9月的季风季节,可能导致洪水。旁遮普邦的气候也受极端炎热和寒冷的影响。喜马拉雅山麓附近地区降雨量大,而其周边地区则炎热干燥。旁遮普邦的三季气候包括从4月中旬到6月底的夏季。旁遮普邦的气温通常为-2至40°C (28–104 °F)之间,但夏季可达47°C (117°F),冬季可达-4°C (25°F)(而该邦大多数地区的气温即使在冬季也不会低于10°C (50°F))。该区域是一个夹在热带沙漠与潮湿的亚热带疏林莽原和森林之间的过渡气候区,其温度没沙漠那么极端。虽然当地年平均降雨量为300–650毫米(11.8–25.6英寸),但非常不稳定。西南季风带来大部分降水,与印度其他大部分地区相似。夏季每日最高温度约40°C (104°F)。所有这些导致当地自然植被通常是短且粗的草类。
Remove ads
印度东北部大部分和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属于湿润亚热带气候和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虽然此地的夏季是温暖到炎热,但最冷月份的气温通常会低至0°C (32°F)。由于季风期降雨充沛,印度在柯本系统下有两种亚热带气候亚型:Cwa(冬季干燥,夏季炎热)和Cwb(冬季干燥,夏季温暖)。[23]该地区的大部分因有来自中亚的强大反气旋和下降风,冬季降水量很少。
潮湿的亚热带地区于冬季会明显干燥。冬季降雨 - 偶尔降雪 - 与"西北风"和"西风扰动"等大型风暴系统有关。后者受西风带引导吹向喜马拉雅山脉。[24]大多数夏季降雨发生在与西南夏季风相关的强烈雷暴期间,偶尔出现的热带气旋也会造成影响。年降雨量从西部不到1,000毫米(39英寸)到东北部部分地区超过2,500毫米(98英寸)不等。由于该地区大部分远离海洋,气温波动较大,较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温差比热带湿润地区更大,从印度中北部的24°C (75°F) 到东部的27°C (81°F)。
Remove ads

印度最北端地区属于山地气候或称高山气候。在喜马拉雅山脉,每升高一公里(3,281英尺),气团温度下降的速率(干绝热直减率)为9.8°C/公里。[25]而海拔每上升一公里,环境温度就会下降6.5°C (11.7°F)。因此,从山麓的近热带气候到雪线以上的冻原气候,可在彼此相距数百米的范围内共存。阳坡和阴坡之间有鲜明温度对比、昼夜温差大、逆温以及降雨量随海拔高度变化也很常见。
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北侧,又称为跨喜马拉雅带,属寒冷沙漠气候。这里是一片贫瘠、干旱、寒冷、风吹不断的荒地。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基本上不受来自亚洲内陆的冬季寒风影响。山脉背风面(北面)降雨较少。
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南坡受季风影响较大,降雨量很高。海拔1,070–2,290米(3,510–7,510英尺)地区降雨量最大,海拔高于2,290米(7,513英尺)后降雨量迅速减少。发生在冬末和春季的降水均为雪的形式。喜马拉雅山脉在12月至次年2月期间降雪量最大,海拔高度超过1,500米(4,921英尺),降雪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每增加100米,降雪量就增加数10毫米(每330英尺约2英寸)。海拔超过6,000米(19,685英尺)的所在不会下雨,所有降水均为雪的形式。[26]

Remove ads
季节
印度气象局 (IMD) 将印度的一年划分为4个气候季节:[27]
- 冬季,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2月和1月,西北部地区平均气温约10–15°C (50–59°F),越接近赤道,气温升高,印度大陆东南部的峰值温度约为20–25°C (68–77°F)。
- 夏季(季风前季节),从3月到5月。印度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最热月份是4月和5月初,而在印度北部地区,5月是最热月份。大部分内陆地区在5月的平均气温约为32–40°C (90–104°F)。
- 季风季节(雨季),印度的雨季从6月持续到9月,潮湿的西南季风于这段期间缓慢席卷整个国家,为印度带来丰沛降水。通常印度南部地区的降雨量较北部地区为多。
- 季风后(秋季),从10月持续到11月。印度西北部于此段期间通常万里无云。泰米尔那都邦的大部分年降水是在此东北季风季节(季风后)发生。
紧邻喜马拉雅山脉各邦的气候较为温和,因此会较其他邦多出一个季节,即春季,与印度南部夏季的前几周重叠。传统上,北印度人将一年分为六个季节,称为“Ritu”,每个季节约两个月。这六个季节是:春季(梵文:vasanta)、夏季(grīṣma)、雨季(varṣā)、秋季(śarada)、冬季(hemanta)和春季前季节(śiśira)。[28]此季节划分将一年12个月的天文运行周期平均分为6份,在古老的印度历法中有此种表达。
Remove ads
印度季风一旦消退,各地的平均气温就会逐渐下降。随着阳光直射移至赤道以南,该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享受适度凉爽的天气。12月和1月是最冷的月份,最低气温在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出现。该国东部和南部的气温较高。
印度西北部在10月和11月时天空几乎无云,会有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形,气温为16–20°C (61–68°F),与德干高原大部分地区相同。然而到1月至2月,"西风扰动"会带来阵阵雨雪。这些温带低气压起源于地中海东部,[29]被副热带西风带吹向印度,副热带西风是印度北部纬度内的盛行风。[24]一旦它们遭遇喜马拉雅山脉,就无法继续前进,而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部释放大量降水。
喜马偕尔邦境内有巨大的海拔高度变化(450-6,500米),因此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邦内南部低地为炎热亚热带湿润气候(450-900米),温暖温带气候(900-1,800米),凉爽温带气候(1,900-2,400米),寒冷冰河和高山气候(2,400-4,800米)位于北部和东部的山区中。每年到10月,夜晚和早晨都非常寒冷。海拔近3,000米处的降雪量约为3米,从12月上旬持续到次年3月下旬。海拔4,500米以上处则终年积雪。春季从2月中旬到4月中旬。这个季节气候宜人、舒适。雨季从6月底开始。境内景色葱郁、清新。溪流和天然泉水的水源在此时得到补充。在7月和8月降下的大雨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洪水和山体滑坡。在全邦境内,达兰萨拉的降雨量最高,接近3,400毫米(134英寸)。斯皮提山谷是邦内最降水最少的地方,年降雨量低于50毫米。[30]紧邻喜马拉雅山脉的5个邦/联邦属地(最北端的拉达克、查谟和克什米尔,在东部的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锡金邦和阿鲁纳查邦和西孟加拉邦北部)会出现大雪,曼尼普尔邦和那加兰邦虽不紧邻喜马拉雅山脉,但偶尔有降雪。暴风雪经常在拉达克、喜马偕尔邦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发生,扰乱交通和其他活动。
印度北部其他地区,包括印度河-恒河平原和中央邦,几乎从未下过雪。平原上的气温偶尔会降至冰点以下,但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一两天。德里的冬季最高气温为16至21°C(61至70°F)。夜间平均气温为2–8°C (36–46°F)。在旁遮普的平原,最低气温可能会降至冰点以下,该邦的阿姆利则会降至-3°C (27°F) 左右。[31]有时会出现霜冻,但这个季节的标志是名声不佳的雾,经常扰乱日常生活,每年有15至20天会出现浓重的雾气,阻碍能见度并扰乱航空旅行。在恒河平原中部的比哈尔邦,炎热夏天会持续到每年6月中旬。
当地最高温通常出现在5月底或是6月初。与北部其他地区一样,比哈尔邦在炎热季节也会经历沙尘暴、雷暴和扬尘风,与其北的各邦相同。速度为48–64公里/小时(30–40 英里/小时)的沙尘暴在5月最为频繁,其次是在4月和6月。 比哈尔平原于4月和5月期间刮夏季干热风(当地称为Loo),平均风速为8-16公里/小时(5-10英里/小时)。这些热风极大影响到当地人的舒适度。随雨季后而来,[32]从6月开始。最多雨的月份是7月和8月。降雨由西南季风带来。比哈尔邦有三个不同地区的降雨量超过1,800毫米(71英寸)。其中两个位于北部和西北部,第三个位于尼塔哈特周围地区。西南季风通常在10月的第一周离开比哈尔邦。[33]印度东部的气候较为温和,但往西北移动后,气候会变得更冷,有温和温暖的白天到凉爽的白天、凉爽的夜晚到寒冷的夜晚。该邦首府巴特那的最高气温为18°C至23°C(64°F至73°F),加尔各答为22°C至27°C(72°F至80°F),最低气温方面,巴特那的平均为7°C至10°C(45°F至50°F),加尔各答的平均则为12°C至15°C(54°F至59°F)。在恒河平原西南侧的中央邦,虽然湿度低得多,但气候类型类似。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平均最低气温为9°C (48°F),最高为24°C (75°F)。

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寒风会降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中国的上游称为雅鲁藏布江)附近的气温。[34]喜马拉雅山脉对印度次大陆和青藏高原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它阻挡寒冷干燥的北极寒流南下,使南亚地区比其他大陆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温暖得多。同时它也阻挡季风北上,迫使季风在特莱平原地区降下大量雨水。喜马拉雅山脉被认为在塔克拉玛干和戈壁等中亚沙漠的形成中发挥有重要作用。山脉阻止由西方伊朗而来的冬季扰动进一步向东前进,导致克什米尔地区出现大量降雪,旁遮普邦和印度北部部分地区则出现降雨。虽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冬季寒冷的北风,但布拉马普特拉河谷仍部分受到寒风吹拂,而将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的气温降低。喜马拉雅山脉拥有极地以外面积最大的冰河和永久冻土带,也是亚洲10条最大河流的发源地。东部的两个紧邻山脉的锡金邦和阿鲁纳查邦也有大雪。位于西孟加拉邦最北端的大吉岭也会降雪,但频率很少。
在印度南部,特别是马哈拉什特拉邦腹地、卡纳塔卡邦部分地区和安德拉邦的天气较为凉爽。马哈拉什特拉邦东部和恰蒂斯加尔邦的最低温度徘徊在10°C (50°F) 左右,在德干高原南部,气温达到16°C (61°F)。沿海地区,尤其是科罗曼德海岸附近和邻近低海拔内陆地区,气候温暖,每日最高气温为30°C (86°F),最低气温约为21°C (70°F)。包括尼尔吉里丘陵在内的西高止山脉则为例外。那里的最低气温可能会降至冰点以下。[35]相较之下,马拉巴尔海岸的气温范围为12–14°C (54–57°F)。印度洋对那里的天气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与其他沿海地区一样。[14]该区域平均降雨量为800毫米(31吋)
Remove ads

印度西北部的夏季从4月开始,7月结束,全国其他地区的夏季从3月到5月,但有时会持续到6月中旬。当阳光直射到达北回归线时,北方的气温就会上升。该国西部和南部地区最热的月份是4月,而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则是出现在5月。夏季印度部分地区的气温出现过50°C (122°F) 或更高的纪录。夏季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夏季干热风(Loo)。印度白天吹的是强劲、炎热、干燥的阵风。直接暴露于这些风带来的热量可能会致命。[18]在印度北部较凉爽的地区,季风前的猛烈雷暴(当地称为kalbaisakhi,西北风)通常会落下大冰雹。在喜马偕尔邦,夏季从4月中旬持续到6月底,大部分地区变得非常炎热(高山地区除外,夏季温和),平均气温在28°C (82°F) 至32°C (90°F)。 [36]靠近海岸时,气温徘徊在36°C (97°F) 左右,且湿度会升高。在印度南部,东海岸的气温比西海岸的高出几度。
到5月时,印度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平均气温超过32°C (90°F),最高气温往往会超过40°C (104 °F)。在4、5月这两个炎热的月份,西风扰动仍会带来降温影响,但随着夏季进展,其频率迅速减少。[37]值得注意的是4月西风扰动频率的增加与西北印度季风延迟到来,进而延长夏季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过去几十年来,东部印度的季风开始日期一直稳步提前,导致那里的夏季缩短。[24]
海拔高度对气温有很大影响,德干高原上和其他较高地区均相对凉爽。避暑地,如西高止山脉的乌塔卡蒙德("Ooty")和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卡林邦,平均最高气温约为25°C(77°F),可为炎热的天气提供一些喘息的所在。在印度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的低海拔地区,白天会从西边吹来一股强烈、炎热、干燥的风,称为Loo(夏季干热风)。温度非常高,有时高达45°C (113°F) 左右,有可能导致人中暑及致命。在印度东北部延伸到巴基斯坦的走廊上也可能出现龙卷风。然而龙卷风很罕见,从1835年开始仅通报有几十例。
Remove ads

印度在夏季的西南季风为期约4个月,这种大规模对流雷暴是期间的主流,西南季风是地球上最富生产力的雨季。[38]季风带来的丰沛雨量是源自南印度洋的高压团,形成东南信风后的产物,提供印度年降雨量的80%以上。[39]高压团受到南亚低压区域的吸引,产生表面气流,将潮湿的空气从西南方向输送到印度。[40]这些气流最终由于当地喷射气流北移而产生,而喷射气流的北移又是由于西藏和印度次大陆夏季气温上升所致。喷射气流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转移到西藏以北,留下的空隙吸引来海上温暖潮湿的空气。[41]
这种变化之所以发生,是中亚和印度洋之间夏季温差较大,[42]又伴随正常赤道热带辐合带(ITCZ)的季节性偏移,ITCZ是一条高度不稳定的低压带,往北移向印度。[41]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导致这个系统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隆起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约在3.4-4.9千万年前),同时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包括降温和干旱。[43]
西南季风分为两个分支抵达印度:孟加拉湾分支和阿拉伯海分支。后者向塔尔沙漠上空的低压区延伸,强度大约是孟加拉湾分支的3倍。季风通常会在5月25日左右席卷印度,届时将袭击孟加拉湾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季风于6月1日左右袭击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附近,[44]6月9日抵达孟买,6月29日抵达德里。孟加拉湾分支最初沿着科罗曼达尔海岸东北方向,从科摩林角到奥迪萨邦,随后转向西北,通往印度河-恒河平原。阿拉伯海分支向东北移往喜马拉雅山脉。到7月的第一周,全国都已受到到季风雨洗礼。平均而言,印度南部的降雨量多于印度北部。然而降水量最多的是在印度东北部。季风云于8月底开始从印度北部撤退,于10月5日从孟买撤出。随着印度于9月进一步降温,西南季风更为减弱。 到11月底时已完全离境。[41]

季风雨对于印度的经济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印度农业雇用6亿人,产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毛额(GDP)的20%,[4]良好的季风与蓬勃发展的经济有关联。季风减弱或是不来(干旱)会导致巨量的农业损失,严重阻碍印度整体经济成长。[45][46][47]这种每年一度的大型降雨可降低气温,且可为地下水位和河流进行补充。
Remove ads
在10月至12月的季风后(秋季)月份中,另一种季风周期,即东北季风(或称"后退季风")为印度大部分地区带来干燥、凉爽和密集的气团。风吹过喜马拉雅山脉,奔向西南全国,带来晴朗、阳光明媚的天空。[48]虽然印度气象局和其他来源将此时期称为印度第四个季节("季风后"),[49][50][51]其他来源认为印度仅有3季。[52]这段期间涵盖10月到11月,西南季风达到顶峰后。降水量越来越少,植被开始干枯,实际程度依地区而有不同。这段时期标志着印度大部分地区开始从潮湿季节转向干燥季节。南部地区每日平均最高温度在25至34°C(77至93°F)之间。
东北季风从9月开始,持续到次年3月结束。它将已经少有水分的风从东北向西南吹向海洋(与夏季季风相反),斜穿过印度。然而当季风经由孟加拉湾吹向印度东海岸时,会在到达科摩林角和泰米尔那都邦等地区之前被添加水汽,表示该邦以及喀拉拉邦的部分地区在季风后和冬季期间会有大量降水。[19]而西孟加拉邦、奥迪萨邦、安德拉邦、卡纳塔卡邦和孟买的部分地区也从东北季风中获得少量降水。
统计数据
下面表格显示的是印度部分城市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代表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的变化。数据按照印度气象局使用的四个季节分类法分组,[N 1]同时也列出印度全年平均值和总数。
自然灾害
由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给印度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干旱、暴洪、气旋、雪崩、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暴风雪是最大的威胁。其他危险有夏季频繁的沙尘暴,通常从北向南蔓延,在印度北部造成广泛的财产损失,[58]并从干旱地区带来大量的灰尘,于此处沉降。冰雹在印度部分地区也很常见,对生长期间的水稻和小麦等造成严重损害。

在喜马拉雅山脉较低海拔区域常见山体滑坡。这些地区山丘的年龄较轻,岩层不稳定,容易发生滑移。为期不长的强降雨通常会引发小规模的山体滑坡,而持续时间长的低强度降雨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灾难性的山体滑坡。[59]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发展,特别是来自伐木和旅游业,导致森林砍伐。结果是山坡变得光秃,少了原本的森林/植被延缓往下的流水,而把山体滑坡的严重程度加剧。[60]西高止山脉部分地区也受低强度山崩之害。查谟和克什米尔、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锡金邦和阿鲁纳恰邦都发生过雪崩事件。
洪水是印度最常见的自然灾害。西南季风带来的暴雨导致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其他河流的暴涨,经常淹没周边地区。大雨为稻农提供基本可靠的自然灌溉和肥力来源,但大水仍会造成数千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过量、不稳定或时机不对的季风降雨也会淹没或以其他方式毁掉农作物。[61]印度几乎是各处都容易发生洪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印度中部的山洪和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在过去几十年中变得越来越常见。一方面是产生适量降雨的频率下降,另一方面是极端降雨事件频率增加,该国年平均降水总量基本上维持在稳定状态。[62]


热带气旋是从热带辐合带产生的严重风暴,会影响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印度人。热带气旋在孟加拉湾及其周围的印度洋北部尤为常见。旋风带来大雨、风暴潮和强风,发生期间常会导致灾区无法获得救援和物资供应。北印度洋的气旋季节从4月涵盖到12月,5月到11月是活动高峰。[63]每年平均形成8次持续风速超过63公里/小时(39英里/小时)的风暴,其中有两个会增强为真正的热带气旋,阵风速度超过117公里/小时(73英里/小时)。当地平均每隔一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型气旋(3级或以上(参见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63][64]
孟加拉湾在夏季期间受到太阳强烈照射及加热,因而生成潮湿且不稳定的气团,最终演变成气旋。 1737年加尔各答气旋、1970年波拉气旋和1991年孟加拉气旋是几个袭击印度气旋中威力排名在前的,给印度东部和邻国孟加拉国海岸造成极大的破坏,及丧失许多生命。在西孟加拉邦、奥迪萨邦、安德拉邦和泰米尔那都邦等临海的邦,每年都有发生大规模死亡和财产毁坏的报导。印度西海岸毗邻较为平静的阿拉伯海,很少发生气旋,有的话主要发生在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什特拉邦,袭击喀拉拉邦的频率较低。
1999年奥迪萨邦气旋是阿拉伯海有史以来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也是登陆印度最强的热带气旋。峰值风速为260公里/小时(162英里/小时),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的第5级。[65]造成近200万人无家可归,[66]另外2,000万人的生活受到扰乱。[66]官方统计有9,803人因而死亡,[65]非官方估计死亡人数超过10,000人。[66]

印度农业严重依赖季风带来的降水。印度的一些地区因为季风消失,导致水资源短缺,农作物产量因而降低。这种情况在主要干旱地区,例如马哈拉什特拉邦南部和东部、卡纳塔卡邦北部、安的拉邦、奥迪萨邦西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尤其容易发生。印度以往会周期性发生干旱,导致严重饥荒(参见印度饥荒)。其中包括1770年孟加拉饥荒,受灾地区中多达3分之1的人口死亡、1876-1877年的饥荒,有超过500万人死亡、1899年的饥荒,有超过450万人死亡以及1943年孟加拉饥荒,有超过500万人因饥饿和与饥荒相关的疾病而死亡。[67][68]
所有的严重干旱事件都与圣婴-南方振荡现象 (ENSO) 有关联。[69][70]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干旱也与印度农业产量的周期性下降有关联。[71]然而ENSO与印度洋异常高的海面温度同时发生 - 其中一次在1997年和1998年间,比历史纪录高出3°C (5°F) - 导致海水蒸发增加,印度洋出现异常潮湿的天气。这种异常现象发生在1990年代开始的全球变暖时期。[72]一个对比现像是南印度洋上空没有形成通常的高压气团,而是形成与ENSO相关的海洋低压辐合中心,它继而不断从中亚吸引干燥空气,使印度在原本潮湿的夏季季风季节因为反向气流而变得干燥。[73]ENSO事件提高太平洋中部海面温度的程度而影响到印度的干旱程度。[69]
于200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结论是于1991-2000年10年间热浪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空间覆盖范围比1971-1980年和1981-1990年两个10年期均有显著增加。于1998年发生在奥迪萨邦的严重热浪造成近1,300人死亡。根据观察,印度与热浪相关的死亡率在2005年之前即已开始增加。[74]发生于2015年的热浪造成2,500多印度人死亡。 印度气象局于2024年4月预测,在4月至6月的3个月期间,热浪持续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的4至8天多出约10至20天。[75]于2024年6月,气温达到50°C,而新德里的气温在一夜之间达到6年来的最高温度 。据报导,这次热浪至少已造成5人死亡。[76]
极端天气事件
位于印度北端拉达克(联邦属地)的德拉斯最低气温记录为-45.0°C (-49°F)。然而位于Bilafond La附近的锡亚琴冰河(海拔5,450米)和Sia La山口(海拔5,589米)的气温已降至-55°C (−67°F) 以下,[77]而暴风雪导致风速过快250公里/小时(155英里/小时)[78]。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锡亚琴冰川冲突期间,双方士兵约有15,000名伤亡,其中97%以上是由严寒,而非军事行动所造成。[78][77][79]
印度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于2016年5月16日在拉贾斯坦邦的帕洛迪出现,为51.0°C (124°F)。印度气象局宣布德里于2024年5月29日的气温为52.9°C(127°F),经查证后发现实际温度比报告值低了3度。 于2016年5月2日,位于巴基斯坦边境附近的杰伊瑟尔梅尔县记录有高达52.4°C (126°F) 的气温,但测量条件是否符合标准仍有待厘清。

梅加拉亚邦东北部丘陵地区的毛辛拉姆村的年均降水量为11,861毫米(467吋),是亚洲,乃至地球上有纪录以来最高的。[80]而被官方认为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81]毛辛拉姆村的海拔为1,401米(4,596英尺),毗邻喜马拉雅山脉和孟加拉湾。近年来,乞拉朋吉-莫辛拉姆地区的年均降雨量在9,296至10,820毫米(366至426英寸)之间,[9]乞拉朋吉至少有段时期每日降雨,持续近两年的时间。[82]印度单日最高降雨量记录发生在2005年7月26日,当时孟买降雨量达到944毫米(37英寸),[83]此次降雨造成大规模洪水,有900多人因此死亡。[84][85]
在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偏远地区,例如比尔本贾尔岭,曾下过规模异常大的降雪。克什米尔有记录的最高月降雪量发生在1967年2月,当时古尔马尔格的降雪量为8.4米(27.6英尺),不过印度气象局记录当时的克什米尔几个地区的积雪厚度高达12米(39.4英尺) 。 于2005年2月,该地的一场西风扰动给部分地区带来高达2米(6.6英尺)的降雪,造成200多人死亡。[86]
气候变化
印度在2019年全球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国家名单中排名第7。[87]该国于2021年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约为3吉吨(Gt=十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q),人均排放量约为两吨半,低于世界平均值。[88]该国人口于世界人口的占比为17%,而排放量于全球的占比为7%。[89]根据总部设于德国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Germanwatch创立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显示印度气候变化(英语:Climate change in India)于2021年的整体绩效在63个国家中排名第8,这63个国家于当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92%。[90]印度于2023年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仍为第8。[91]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喜马拉雅山上的冰河因而退缩(参见全球自1850年以来的冰河退缩),流向印度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段称为雅鲁藏布江)、亚穆纳河和其他主要河流的流量受到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所发布的2007年报告中指出印度的另一条大河 - 印度河可能会因同样的原因而干涸。[92]预计严重的山崩和洪水在该国东北部阿萨姆邦等邦,将会因此更为频繁发生。[93]由于气候变化,印度的热浪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该国的气温在1901年至2018年期间已经上升0.7°C (1.3°F) 。[94]大气污染

发生在印度西北部因当地人燃烧生物质产生的霾和烟雾[[96]以及印度北部大型工业城市[97]产生的空气污染通常会在恒河流域聚集。盛行的西风携带气溶胶沿着陡峭的青藏高原南缘流向印度东部和孟加拉湾。喜马拉雅山脉南缘的灰尘和黑碳被风吹向更高的海拔,会吸收短波辐射并将青藏高原上的大气加热。由于气溶胶吸热造成的净大气加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并产生对流,进而将更多水汽带入对流层中层。这种增加的水汽又反过来加剧气溶胶的加热,形成一个正回馈循环。地表温度为之上升,进而加剧气候变化。[97]]结果是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降水模式受到影响、空气质量更为恶化以及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参见
附注
参考文献
参考读物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