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古坑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古坑村(英语:Kwu Hang)是香港新界荃湾的一条重置原居民村落,位于和宜合道,隶属于荃湾乡事委员会。
历史
古坑村居民以曾氏为主,他们的祖先于1669年与其他四个氏族建立老围,曾氏后人于1895年到古坑开枝建村,同宗的还有早于18世纪建村的川龙和柴湾角村。古坑村载于新界乡议局编著的《新界原有乡村名册》和1905年批出的集体官契中。[1][2][3]
古坑村原址位于城门道下的山谷(现今为城门谷游泳池),得名于村旁一条由大帽山经象鼻山至关门口流出荃湾的河溪,亦有土名瓦窑龙。[4]古坑村与石围角村、二坡圳村、米西塱村为邻。村中有8间村屋,周边有耕地与猪栏。
二战后,不少人在古坑村村后、城门道下的斜坡搭建木屋聚居,成为一片木屋区。木屋区居民曾经成立古坑村居民委员会以改善居民福利。[5][6]自1960年代起,香港政府已计划于城门谷与老围之间的山地石围角发展廉租屋邨(后改称公共屋邨),并因此多番与古坑及邻村村民商讨迁村安排。[7][8]政府原计划将古坑村安置于关门口、杨屋和河背三村位于国瑞路的重置村旁边,但最终选址和宜合道旁。[9]在商讨过程中,古坑村曾氏家族就政府作出赔偿的土地业权产生分歧,需要诉诸法庭,败诉的一方留守至清拆前最后一刻方接受赔偿分成。
1974年,古坑村部分石屋、木屋、农舍和猪栏开始清拆。[10][11][12] 1977年,古坑村与二坡圳、石围角原居民一同迁到和宜合道重置村,古坑村获得12栋标准三层高村屋,再没有农地耕作。至1983年,古坑村木屋区仍然有木屋约200间,居民约1,100人。[13]古坑村木屋区最后于1989年清拆,原址用作兴建城门谷公园。[14][15][16][17][18][19]
Remove ads
事件
参见
- 古坑道:荃湾的一条街道,因古坑村而得名。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