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城门谷游泳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城门谷游泳池(英语:Shing Mun Valley Swimming Pool),前称城门谷综合泳馆(英语:Shing Mun Valley Swimming Complex),位于香港新界荃湾区城门道21号,原址为古坑村,毗邻城门谷公园。占地1.36公顷,建筑费用达4.32亿港元。室内部分于1998年12月5日启用,并于1999年5月5日全面启用,当时是区域市政局首个以太阳能发热的室内暖水主池。现时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在非泳季期间(11月至3月)室内泳池如常开放。其最大特色是室内主池,采用多用途设计,池内设有平台设备,可以被调较成为一个标准泳池、两个短池及跳水池。
Remove ads
历史
区域市政局预计在1995年荃湾区人口达到255,500人,因此于1990年7月同意在区内兴建第二个公众游泳池[1]。选址位于荃湾第7区城门谷西部,邻近德士古道,占地1.46公顷[1]。整个计划斥资2.39亿港元,将会设有区域市政局首个室内暖水主池,并成为局方暖水泳池试验计划,评估未来在辖区增建暖水泳池的成效[2]。
1992年1月15日,局方同意升级为“第三级工程”,并设立一个工作小组监察该游泳池设计相关事宜[3]。工作小组经过同年7月28日及11月6日的会议后,决定在暖水主池部分增设一个跳水池,并交由利安顾问有限公司设计场馆[3]。随后于1993年4月,区域市政总署建议升级至“第二级工程”[3]。
最终该场馆命名为城门谷综合泳馆,室内暖水游泳池率先于1998年12月5日对外开放,造价达4.32亿港元[4]。室外部分则于1999年5月5日启用,代表着整个综合泳馆全面启用,当中设有区域市政局首个以太阳能发热的室内暖水游泳池[5][6]。同年5月25日,泳馆举行开幕礼并邀请广东体育技术学院代表队及香港拯溺总会,分别表演跳水、韵律泳及示范拯溺[7]。
2000年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废除区域市政局后,游泳池改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8]。
2002年2月,根据《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修订,“综合泳馆”字眼更改为现名[9]。
Remove ads
场内设施
城门谷游泳池室内部分设有一个符合奥林匹克标准的主池,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暖水,并设有一个全空调,可容纳1,000人的观众席[10]。另外可个活动浮板调较水深,最深可达5米,可以连同相连的10米高台举办跳水活动[6]。此外水底下装有射灯、音响和供拍摄用的水底窗,用作韵律泳练习用[10]。户外部分设有一个习泳池、训练池及嬉水池[11]。
- 室内设施
- 主池(深水区)[长25米、宽25米(2-3泳线)、水深2米)]
- 主池(浅水区)[长23.5米、宽25米(0泳线)、水深1.2米)]
- 观众席(1,000座位)、电子显示板、家庭更衣室
- 户外设施
- 习泳池(设有安全斜道,水深0.65米-0.95米)
- 训练池(长25米、0泳线、水深1.2米)
- 嬉水池(附设喷水池、喷泉等、最深处水深0.5米)
- 游乐池(水深0.5米-1.2米)
- 2条滑水梯
在不向公众开放的情况下,室内主池可以调节成:
- 长50米、宽25米、水深2米(可供游泳比赛之用)
- 长23.5米、宽25米、水深5米(可供跳水比赛或表演之用)
Remove ads
开放时间
争议
城门谷游泳池室内场馆采用玻璃幕墙作设计,然而位于一楼的看台洗手间与嬉水池相望,造成偷窥如厕者的问题[12]。2002年5月,康文署称曾在玻璃窗采用透光度较低的茶色玻璃,并贴上灰色遮光膜遮盖,但考虑到遮光膜捐毁的问题后已髹上不透明漆油代替[12]。
轶事
1999年12月4日,中国国家跳水队及韵律泳代表队来临城门谷游泳池表演,当中包括著名跳水运动员伏明霞[13]。
2008年8月30日,曾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夺得金牌的中国国家跳水队成员到城门谷游泳池表演,当中包括郭晶晶及吴敏霞[14]。另外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冠军林跃和火亮,以及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冠军王鑫和陈若琳亦有表演跳水[15]。
历年香港游泳代表在城门谷游泳池举行的各类游泳比赛中,屡次打破当时的香港记录,当中包括欧铠淳(2012年[16]、2016年[17])、朱鉴然(2010年[18])、韦汉娜(2008年[19])。
邻近建筑
交通
Remove ads
注释
- 如清洁日适逢公众假期,泳池会照常开放,而大清洁行动将安排在同一星期内的星期三进行。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