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可待因
鸦片类药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可待因(INN:codeine )是一种阿片剂,也是吗啡的前体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疼痛、咳嗽和腹泻。它也常被用作娱乐性用药。可待因天然存于罂粟的汁液中。[5][7]通常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的疼痛。[8]当与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或非类固醇消炎药 (NSAID)(如乙酰柳酸(阿司匹灵)或布洛芬)联合使用时,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疗效。[5]没证据支持其可用于抑制儿童急性咳嗽。[9][10]欧洲方面并不建议12岁以下的个体使用它作为止咳药。[5]
此药物通常利用口服方式给药。[5]在摄入半小时后开始发挥作用,两个小时达到最大效果。[5]作用时间持续约4到6个小时。
可待因与其他类阿片药物一样,具有滥用的可能性,造成成瘾和过量使用的风险。[5]
使用此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呕吐、便秘、瘙痒、头晕和昏睡。[5]严重的副作用有呼吸困难和成瘾。[5]个体于怀孕时期使用对于胎儿是否安全尚不清楚。[5]个体于母乳哺育期间使用应该谨慎,因为可能会导致婴儿发生阿片类物质过量。[11]截至2016年,此药物并不建议儿童使用。[11]可待因在肝脏分解成吗啡后而发挥作用,分解的速度由个人的基因而定。[5]
法国化学家皮埃尔·让·罗比盖于1832年发现可待因。[12]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全球于2013年约生产361,000公斤(795,000磅)可待因,使用量为249,000公斤(549,000磅),而成为最常使用的阿片类药物。[13]它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14]可待因是天然存在的成分,在鸦片中的占比为2%。[12]
Remove ads
医疗用途
可待因用于治疗疼痛、咳嗽和腹泻。[5]
虽有微弱证据显示可待因可能对癌痛有帮助,但与其他鸦片类药物相比,它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其中便秘尤为常见。[15]
可待因用于缓解咳嗽。[5]但没有证据支持其用于抑制儿童急性咳嗽。[9]欧洲方面不建议12岁以下儿童使用可待因作为止咳药。[5]一些初步证据显示,它可能可减轻成人慢性咳嗽。[16]
可待因被用于治疗腹泻和以腹泻为主的大肠激躁症。但对严重的腹泻,更常使用的治疗药物是洛哌丁胺(对治疗轻度腹泻,无需处方即可取得)、地芬诺酯、鸦片酊或甚至是阿片酊。[17]
可待因以单方药物和复方药制剂两种形式于市场上销售,复方药有:与乙酰胺酚合用(如 可待因/乙酰胺酚,商品名称有Paracod、Panadeine和Tylenol-with-codeine 系列 - 包括Tylenol 3、1、2和4)、与阿司匹灵合用(如co-codaprin或与布洛芬合用(商品名称有Nurofen Plus)。这些组合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更能提供更强的止痛效果(请参见药物协同作用(drug synergy))。
可待因也常与其他镇痛药或肌肉松弛剂一起销售,以及与非那西丁、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和其他药物混合,以及做成更复杂的混合物,包括阿司匹灵 + 乙酰胺酚 + 可待因 ± 咖啡因 ± 抗组织胺和前述的其他药剂。
仅含可待因的产品可凭处方取得,通常是缓释剂量的形式。可待因也以止咳糖浆的形式销售,其中包含零到6种其他活性成分,以及用于所有可待因适应症的止咳药(例如商品名称为Paveral的产品)。
注射用可待因仅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方式适用,由于静脉注射方式可能导致非免疫性肥大细胞脱颗粒,并导致严重过敏反应而成为禁忌症。有些国家也有销售含可待因的栓剂。
Remove ads
副作用
使用可待因常见的副作用有昏睡和便秘。较不常见的副作用有瘙痒、恶心、呕吐、口干、瞳孔缩小、直立性低血压、尿潴留、欣快感和烦躁不安。罕见的副作用有过敏性反应、癫痫发作、急性胰腺炎和呼吸抑制。[18]长期影响会因人而异,但可能包括性欲减退、冷漠和记忆力丧失,此与所有阿片类药物相同。有些人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例如皮肤肿胀和皮疹。[5]
长期使用可待因会导致身体依赖,与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19]如果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戒断症状 - 对药物渴望、流鼻涕、打哈欠、出汗、失眠、虚弱、胃痉挛、恶心、呕吐、腹泻、肌肉痉挛、寒战、易怒和疼痛。这些副作用也会由乙酰胺酚/阿司匹灵复方药导致,但程度较可待因导致的为轻。为尽量减少戒断症状,长期使用者应在医疗专业人员监督下逐步减少可待因使用剂量。[20]
可待因代谢成吗啡(并进而代谢成葡萄糖醛酸化吗啡结合物)确实会有导致使用者滥用的潜力,但没证据显示抑制CYP2D6(细胞色素 P450 2D6)对于治疗可待因依赖有效。[21][22]然而已有研究显示在哺乳期的妇女使用可待因的情况下,CYP2D6与新生儿的毒性反应,乃至死亡存在关联,尤其是在那些体内CYP2D6酶活性较高(即"超快"代谢者)的母亲身上。[23][24]
药理学
可待因是一种非合成的阿片类药物。[25]它是μ-阿片受体(MOR) 的选择性激动剂。[25]可待因本身对MOR的亲和力相对较弱。[25][26] 可待因并非直接作用于MOR,而是作为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吗啡和可待因-6-葡萄糖醛酸的前药,相比之下,这两种代谢物才是更有效的MOR激动剂。[25][27]
研究发现,可待因与吗啡一起,作为一种内源性化合物存在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去极化神经元的脑中,表明可待因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充当神经递物质或神经调控剂。[28]可待因会引起TLR4信号传导,而导致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与吗啡作用一样。[29]它不需要转化为吗啡即可增加疼痛敏感性(可能会让疼痛感觉更强烈,而不一定总是减轻疼痛)。[29]
可待因是一种阿片类药物,也是μ-阿片受体 (MOR) 激动剂。它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痛效果。[30]它在肝脏中经由代谢产生吗啡,后者对μ-阿片受体的效力是可待因的10倍。阿片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下游信号传导正向和负向调节突触传递。可待因或吗啡与μ-阿片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神经元超极化,而抑制伤害性神经递质的释放,由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而产生镇痛效果,并提高疼痛耐受性。[30][31]
可待因在肝脏内转化为吗啡,并由细胞色素P450酶CYP2D6催化。[32]CYP3A4(细胞色素P450 3A4酶)产生去甲可待因,而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2B7将可待因、去甲可待因和吗啡结合到相应的3-和6-葡萄糖醛酸酯上。研究人员Srinivasan、Wielbo和Tebbett推测,可待因-6-葡萄糖醛酸酯负责可待因大部分的镇痛作用,因此用药者会体验到镇痛效果。[33]许多不良反应仍然会在代谢能力薄弱的个体中出现。反过来,有0.5%到2%的人是"快代谢者",这类个体的2D6基因多个拷贝会产生高水平的CYP2D6,比其他人更快将可待因代谢。
可待因的活性代谢物中,尤其是吗啡,因与μ-阿片受体结合并将其激活而发挥作用。在能够广泛代谢可待因的人群中,摄取30毫克的可待因剂量最多可产生4毫克的吗啡。[34]
化学性质
虽然可待因可以直接从鸦片中提取,但大多数可待因是通过O-甲基化(此处的O代表氧)过程,从数量更丰富的吗啡合成而来,[35][36]合成过程最早由Robert C. Corcoran和Junning Ma两人在20世纪末完成,并申请专利。[37]
一些阿片类药物如氢可酮、羟考酮、双氢可待因及其衍生物与可待因有关联 - 可待因在其早期开发中受到使用,但这些阿片类药物现在通常是从其他鸦片生物碱合成,特别是蒂巴因。[38]其他系列的可待因衍生物包括异可待因及其衍生物(于1920年左右开始在德国开发)。一般来说,各类吗啡衍生物,如酮类、半合成物(如二氢吗啡)、卤代吗啡、酯类、醚类等),都含有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和异可待因类似物。[39]乙酰可待因酯是街头海洛因中常见的活性杂质,地下工厂从鸦片中提取吗啡时,此可待因杂质往往会与吗啡溶解在一起。
历史
可待因(3-甲基吗啡)是一种生物碱,存于罂粟所产的鸦片中。罂粟因具有多种药用特性(镇痛、止咳和止泻)和催眠特性,在人类史上一直被种植和利用,这些特性与其活性成分的多样性有关,其中包括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
鸦片中含有约20种生物碱。鸦片中吗啡的浓度约为10%,而鸦片中可待因的含量低于0.5%。[40]
早在1880年代,甚至直到1950年代,人们曾尝试使用可待因、吗啡以及鸦片来治疗糖尿病。[41]
自从可待因被发现以来,已经制备出许多种可待因盐。最常用的有盐酸盐、磷酸盐、硫酸盐和柠檬酸盐。
社会与文化
可待因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阿片类药物,[35]根据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前身国际联盟在内的众多组织的报告,它也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可待因通常以盐的形式出售,形式为硫酸可待因盐或磷酸可待因盐。盐酸可待因在全球更常见,柠檬酸盐、氢碘酸盐、氢溴酸盐、酒石酸盐和其他盐类也可见。[42]可待因的化学名称是 morphinan-6-ol, 7,8-didehydro-4,5-epoxy-3-methoxy-17-methyl-, (5α,6α)-。[43]

海洛因(二乙酰吗啡)或其他阿片剂/类阿片成瘾者在其偏好的药物无法获得或负担不起时,可能会使用可待因来缓解戒断症状。[44]
可待因也可与止恶心药物 - 异丙嗪 - 结合,以糖浆的形式提供。以"Phenergan with Codeine"的品牌名称或以"异丙嗪/可待因"的通用名药物形式销售,它在1990年代开始与软性饮料混合作为娱乐性药物,有"syrup"、"lean(嗨嗨水)"或"purple drank"等多种名称。[45]UGK双人组中的饶舌歌手Pimp C,由于过量服用这种组合而丧命。[46]
可在可待因使用者的血液、血浆或尿液中定量检测出可待因及其主要代谢物,用以检测治疗过程、确认使用或协助法医进行死因调查。药物滥用筛查通常透过检测个体的尿液、头发、汗液或唾液来确定。
依据《麻醉药品单一公约》,可待因在全球各地都受到管制,其管制等级(附表二或附表三)则依浓度而定。[49]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瑞典、英国、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可待因受到各种麻醉品管制法律监管。在一些国家,它可从持照药剂师处购买复方药形式的药物,无需医疗处方,每一药片、胶囊,或是单位剂量的液体中,可待因的含量都不能超过20毫克,或与乙酰胺酚联合使用时每一单位剂量的可待因可达30毫克。
截至2015年,在欧盟成员国中,有11个国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丹麦、爱沙尼亚、爱尔兰、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允许销售可待因固体剂型的非处方药。[50]
参考文献
注解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