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媒体
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媒体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885年。[1]
![]()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 -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 | |||||||||||
Remove ads
历史
1885年7月,英格兰长老会牧师巴克礼创办台湾第一份印刷刊物《台湾府城教会报》,以白话字作为文字媒介,虽为传教而生,但是其中不乏社会百态及文艺创作[1][2]。
日人治台初期遭受不少阻力,因此引进大众传播媒体,由日人办报为殖民政府喉舌,控制言论,文字多以日文为主,就算有中文也是文言文,且严禁台湾民众发行报刊,以此达到驯化台湾、便于殖民的目的。初期台湾有四家稳定经营的日报,分别是北部的《台湾日日新报》,中部的《台湾新闻》,南部的《台南新报》与东部的《东台湾新报》,此为台湾近代报纸与报业之滥觞。[3][4]
民间办报则以民营的《台湾民报》最为著名。1920年春,林献堂等人在东京共组“新民会”,创办《台湾青年》杂志社,发行月刊,编辑兼发行人为蔡培火,创刊后广受海内外台胞捐助支持。《台湾青年》创刊初期强调青年奋起与文化发展,其后逐渐强调民族色彩,成为日本当局管制的对象,而无法顺利运往台湾,甚至被迫禁止发行。1922年,《台湾青年》改名《台湾》,内容中日文各占一半。1923年4月,《台湾民报》半月刊创刊,后因东京大地震火灾暂时停刊,复刊后改为半月刊,12月,日本当局对年初台湾议会同盟会的与会者展开逮捕行动,史称“治警事件”,《台湾民报》许多工作人员皆遭收押判刑,一度因此暂停出刊。《台湾》月刊在《台湾民报》站稳市场后停刊,《台湾民报》改为周刊,《台湾》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也改称《台湾民报》社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对台湾人具有好感的台湾文官总督伊泽多喜男,核准《台湾民报》杂志社迁回台湾,条件是必须有部分版面刊载日文。[5][6][7]

台湾于1945年日本撤退至1980年代后期解严前之新闻媒体,因报禁等政府对媒体的限制而多由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持有,故民进党主张“党政军退出媒体”[8]。在指戒严时代,媒体成为统治者打击异议份子及遂行言论管制及宣传之工具;当时的媒体监督机构主要也只单纯地探讨媒体内容,而从未针对媒体结构进行批判[9]。不过也有如自由中国、蓬莱岛杂志、美丽岛杂志等批评时政的杂志,但却大多受到当时政府的打压。[10][11][12][13]
1987年,时任总统蒋经国宣布解严,同时解除报禁与党禁,不过郑南榕认为如果只解除报禁,却不修改当时的出版法中新闻局能径行对报社处分的条款,和未解除报禁时无异[14]。后来,于1999年,当时的第三届立法院通过废止出版法,将来出版品不再需要登记,相关出版规定则回归其他法律[15][16]。之后,基于党政军退出媒体,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纷纷出售了原本的国营媒体和党媒,使包括老三台在内的媒体民营化[17]。
在解除报禁后报刊数量大幅增加,但也造成了恶性竞争,引发了媒体乱象[18],后来更出现了媒体垄断争议,引发了反媒体垄断运动[19]。
Remove ads
外界调查
台湾民众对台湾媒体与从业者的印象普遍不佳。据财团法人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于2019年的调查,以0分起跳、满分10分为基准,台湾民众对台湾媒体的平均评价为5.58分。[20]无国界记者驻台北办事处执行长艾玮昂表示,台湾媒体面临的问题有:政治高度两极化、腥膻色报导、以及媒体拥有者统治一切,无法尊重新闻准则。[21]根据路透新闻学机构于2022的调查,台湾媒体的信任度为28%,是全亚太地区的民主国家中最低的。[22]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