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雍正帝
清朝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雍正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爱新觉罗氏,名
ᠵᡝᠨ,转写:In Jen),法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3],中国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于公元1722年至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通称世宗宪皇帝(满语:ᡧᡳᡯᡠᠩ
ᡨᡝ᠋ᠮᡤᡝᡨᡠ᠋ᠯ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转写:šidzung temgetulehe hūwangdi)。
![]() | 此条目含有过多、重复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 (2020年3月2日) |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登基(1722年12月27日)[4]。雍正帝的风格是著名的勤劳亲为,亦狠辣果断,绝不心慈手软,因此对内政和民生的问题均进行强力手段的铁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和密折制度来加强皇权,在地方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打击贪腐的王公官吏和废除贱籍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清朝的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增加,对外则透过对俄国谈判确定蒙古北部边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加强对西藏的控制。其在位期间正值壮年,能对时弊做出较为果断的处置,把康熙帝留的问题加以整顿,由此盛世得以延续,一定程度挽救了清朝的统治,有助于清朝不至于及早灭亡,使其主导的改革多被后世所肯定。
Remove ads
人物生平

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紫禁城永和宫,为康熙帝第四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康熙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胤禛性情急躁刚烈,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帝巡历四方。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封胤禛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钮祜禄氏生下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废黜允礽,此时不再立皇太子。因此争夺储位斗争更加激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登基为雍正皇帝。

雍正继位,任命康熙皇八子允禩、皇十三子允祥、马齐和隆科多总理事务。[5]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至二月起,雍正帝对以往在康熙时期夺嫡气势高涨的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治罪,除去他们的爵位及宗室籍,并令其分别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

为政举措
- 军机处:雍正八年,成立军机处[5],当时主要为了紧急应对西北军情,协助办理皇帝处理对准噶尔用兵的各种军务。而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皇亲国戚中担任。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期,依然是并存的,并且双方职责各不尽相同,共同点皆需要处理军务。只是1792年乾隆当政时,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以军机处为主要专一事权。例如雍正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怡亲王允祥、大学士鄂尔泰。在正式官僚体制外,设立以皇帝亲近成员组成的决策集团可谓为“中朝现象”,属专制君主绝对权力之表现。[6]
- 密折制:雍正还在中央进一步完善密折制度来监视臣民。
- 整肃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诏训饬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恶;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远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废太子死[5]。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义为脏的猪),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状[5]。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胤祥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5]。

康熙帝在位晚年,清朝吏治腐败,官风松懈。雍正帝登基后第一项举措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帝在给总督的上谕中说:“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7],登基一年时又说:“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8]。同时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密折制度,注重官员、民众的思想道德教化,树立反腐典范[9]。
在整饬吏治的同时又打击朋党势力,他看到朋党之间各抒政见,妨碍皇帝坚持既定的政策,认为“朋党最为恶习”[10],因此宣称“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11],“务期振数百年颓风,以端治化之本”[12]。
改善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不过此制仅乾隆和咸丰两帝即位时施行过。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衔;雍正四年正月削职;雍正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狱,永远禁锢;雍正七年六月,死于禁所[5]。其较为宠信的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李卫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的旗人,以民族分,汉族占了四分之三,足见雍正确实了解也重用汉人。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陕西、四川均摊丁银入地并征;谢济世劾田文镜,被褫职,发赴阿尔泰军前效力,陆生楠亦以党援同时遭遣[5]。
清兵入关以后,国家承平日久,军备废弛。而作为大清军队主力的八旗兵也是丧失斗志,特别是在旗的八旗子弟,每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雍正帝对于此情此景对八旗旗务进行了一些整顿,例如:给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分的土地和农具,让其自力更生,派遣八旗子弟去前线参战等[13]。
九子夺嫡、胤禵软禁、年羹尧案、曾静吕留良案、隆科多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均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贵妃死;十二月斩《西征随笔》作者汪景祺[5]。雍正四年三月,钱名世以曾投诗年羹尧获罪,雍正亲书“名教罪人”悬其家门,又命文臣作诗文刺恶他[5]。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谤讪下狱,五年五月死,戮尸[5]。雍正七年五月,曾静供称因读吕留良书而有谋反;十年十二月,治吕留良罪,与儿子吕葆中、门人严鸿逵一同戮尸,斩另一儿子吕毅中与门生沈在宽[5]。雍正七年九月,颁行《大义觉迷录》[5]。
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尧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护康熙帝遗体;五月,生母仁寿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历之上谕于正大光明匾后;十月授年羹尧抚远大将军[5]。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进年羹尧为一等公[5]。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雍正三年三月,下诏斥责年羹尧,四月调为杭州将军,六月削太保衔,七月黜为闲散旗员,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赐死,斩其子年富[5]。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贪污成风,加上诸王皇族同官僚结党营私,致使财政经济从中央到地方混乱不堪,“积弊甚大”。仅户部就亏空白银二百多万两[14]。面对如此局面雍正帝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一系列改革。
同时,设会考府,清查亏空[15]。推广养廉银制度,养廉银不但是一项经济政策,同时也是清朝前期整顿制度的一项综合改革措施[16]。
雍正帝在位期间还对科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创考差先例,改革选派考官制度;变更考的试内容和重点;增设考试科目,考生的资格限制有所放宽;还创行“朝考”、翻译翰林“大考”等复试制,变通一试而定终身的制度;调整用人政策,数途并用,以抑科甲。这些措施的实行力剔积弊的施政作风[17]。
雍正二年(1724年)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办事大臣衙门最初设于察罕托洛亥(青海湖东南),后改驻西宁,故乾隆以后又称为西宁办事大臣。
雍正五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清朝自雍正帝在位期间起实施“废除贱籍”这一项改革。雍正帝下令为贱民开豁为民(又称开豁为良),编入正户,准许置产定居、考试,宣示废除贱民阶级,但影响有限,未能改变社会大众的歧视风气,贱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和堕民等群体较明显存续到清末,及所谓发功臣暨披甲家为奴或辛者库。[18][19][20][21]
陵墓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的盛京三陵。清入关后,从顺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东边的遵化县马兰峪皇家陵园,即清东陵。雍正帝另选北京西边的易县开辟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纪年对照
家族
雍正年间有永和宫公主及永和宫格格等称,由于当时雍正帝亲生女儿皆已离世,此时居住在六宫区域的公主应为其养女。
评价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26]
《清世宗实录》: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幼耽书诗,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濬发,立就万言。书法遒雄,妙兼众体。毎筹度事理,评骘人才,因端竟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27]。
李氏朝鲜君臣受儒家正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对清国以及清国皇帝的态度多持批评态度,甚至有妖魔化倾向。朝鲜人毫无忌讳地记录康熙帝的“雌雄眼”容貌,还认为雍正帝贪财爱银[28]。但是朝鲜使臣李樴亲见雍正“气象英发,语言洪亮”[29]。
英国历史学家史景迁认为,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准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虽然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两代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但满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此当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评价雍正:“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赞扬不值。而批臣下之折,尤有趣味,所降谕旨,洋洋数千言,倚笔立就,事理洞明,可谓非常之才矣。”[3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珍认为雍正是一位善于观察与思考者,其思想的敏锐性以及思维广度与深度,都超过允禩、允禵等人[31]。
中国历史学家钱穆认为:“雍正是有名能专制。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国历史上,康熙也算是一个好皇帝,至于雍正便太专制了。我们现在看他的朱批上谕,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统制中国的。在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大概全国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的。因此许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亲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一切奏章,他都详细批。他虽精明,同时是独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聪明,中外事,无论大小,旁人还不知道,他已经知道了。……不能说皇帝私下决定了,不再给政府行政长官预闻就可办。这决不能说是一种制度,也不能说它是习惯法,只能说它是法术。为什么?因为这是纯粹出之于私心的。而私心则决不能形成出制度。”[32]:123[33]
冯尔康在《雍正传》中评价:总之,雍正勇于革新,解决或试图解决历久相沿的弊政,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成吏治的相对澄清,造成国力的强盛和国家政局的安定,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以说他是奋发有为的、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君主,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他的自视高明,比诸汉唐宋明的有为之君,基本上是可以允许的。[34]
争议
从古至今民间多年来有“十改于”和“十改第”的说法,指因为“于”字和“第”字在构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遗诏上“传位十四子”一句改为“传位于四子”或“传位第四子”,进而把皇位继承权从身为康熙帝第十四个儿子的允禵手上夺去。[35][36]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跟当时受顾命的汉大臣王掞有关。因王在康熙驾崩、雍正登基之际,由于年老和紧张,把要传皇位给“第四子胤禛”误听误记成“十四子胤祯”,导致后来王掞在雍正统治期间下场不太好,而且连累到其子,其误听误记遗诏的情节成了日后民间流传雍正篡改遗诏登基的起源;尤其朝鲜著名学者朴趾源在其所著《热河日记》第55卷有提到——
...及康熙大渐,汉阁老王掞同承顾命,误认禛字为祯字,第四为十四。掞被罪,而允祯为逆魁,改祯为禵。
“十改于”和“十改第”这两个说法已被中央研究院的人员加以否定。[38]他们说清朝时代的官方文书里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书里一定会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间的排名与名字完整列出。[38]根据中央研究院现在保存的康熙遗诏,雍正在遗诏上被称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39]如此类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属意让允禵继位的话,那文书里则会把允禵写成“贝勒皇十四子胤禵”,写法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遗诏亦以满文和蒙文书写与中文一同的内容。满文里,“于”和“十”两字的写法完全不同,并没有矫饰可能。[35]亦有观点指出“于”字是简体字,等于繁体字里的“於”字。因为“於”和“十”写法差别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会有难度。[35]
![]() |
- 征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十二子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极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亲王胤禛主持,岂能不具备重大意义?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征兆二:康熙御极六十年派雍亲王胤禛祭祖此举,让废太子胤礽之师王掞看出端倪,故于三月“大学士王掞密奏请建储,至是监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长发等人曾疏请建储,帝不悦,并掞切责之。诸王、大臣奏请治大学士王掞罪,帝赦不治。”这亦可视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布署迹象之一,毕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领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布,易生事端。
- 征兆三:“五月壬戌,命抚远大将军胤禵移驻甘州。以年羹尧总督四川陕西,色尔图署四川巡抚。”康熙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之亲信年羹尧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军后补给已然成形。
- 征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抚远大将军胤禵复往军前。十月,命雍亲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孙渣齐、隆科多、查弼纳、吴尔台察阅京师通州仓廒。”康熙指示由雍亲王胤禛亲率隆科多、查弼纳等众多京师王公重臣,竟然只为“察阅京师通州仓廒”,已有不寻常迹象。
- 征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驻跸畅春园。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驾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时康熙意欲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显。
雍正时期大兴文字狱,是为了打击全国各地对雍正皇帝和朝廷散布不实谣言的逆党,此事件甚至波及多位雍正的亲兄弟、雍正重臣隆科多、年羹尧等多人。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5]。康熙帝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为“颤抖”,也有人说是“刺伤人的野猪”),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状[5];后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5]。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民间流传着各种雍正皇帝死因的野史。
轶事典故
雍正帝笃信佛教,热衷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与密宗的章嘉活佛交往密切;雍正也研究禅宗,精通《金刚经》,并著作佛学书籍数部,为章嘉活佛认可其参透三关,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认为已觉悟的皇帝。雍正帝也喜欢道教,常常服食道士的金丹。雍正元年重申禁止天主教,史称雍正禁教。
雍正皇帝委托宫廷画师郎世宁,创作一幅《雍正行乐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显示雍正喜爱打扮成不同年代的各式人物。
早期未即位前(九子夺嫡时期),就曾委托画师给自己家人画《春耕图》进献给康熙皇帝以表明无争位之心,后来的乾隆皇帝也有相似的喜好。
-
道袍像
-
汉装像(故事原型为东方朔偷桃)
-
汉装像
-
汉装像
-
穿汉装读书
-
汉装像
-
身穿汉装游戏像
-
扮成身穿汉装的渔夫
-
西式服装像
-
蒙古服装像
-
雍正帝观书像
影视作品
- 《雍正皇夜盗香妃》-邝山笑饰
- 《吕四娘》-李英饰
- 《江湖三女侠》-林蛟饰
- 《血滴子》-江洋饰
- 《十大刺客》-刘志荣饰
- 《雍正大破十八铜人》-黄文豪饰
- 《雍正命丧少林门》-陈鸿烈饰
- 《吕四娘闯少林》-黄家达饰
- 《江南八大侠》-岳华饰
- 《功夫皇帝》-狄龙饰
- 《雍正大帝》-庹宗华饰
- 《江湖奇侠传》-郑少秋饰
- 《雍正与年羹尧》-徐少强饰
- 《大内群英》-万梓良饰
- 《清宫启示录》-刘永饰
- 《清宫剑影录之大将军年羹尧》-白彪饰
- 《吕四娘》-吕良伟饰
- 《皇上保重》-刘兆铭饰
- 《满清十三皇朝》-炜烈饰
- 《血滴子秘史》-叶志康饰
- 《雍正皇帝》-刘信义饰
- 《武尊少林》、《乾隆大帝》-罗乐林饰
- 《九王夺位》、《九五至尊》-江华饰
- 《书剑恩仇录》-王卫国饰
- 《大刺客》-张兆辉饰
- 《新方世玉》、《延禧攻略》-王绘春饰
- 《骗中传奇》-艾威饰
- 《玉指环》、《才子佳人乾隆皇》-秦汉饰
- 《江山为重》-刘冠雄饰
- 《雍正王朝》、《李卫当官》、《李卫当官2》-唐国强饰
- 《康熙微服私访记》-郝心饰
- 《刺虎》-巍子饰
- 《皇太子秘史》-赵鸿飞饰
- 《宫廷画师郎世宁》-锺镇涛饰
- 《御用闲人》-戴志伟饰
- 《少年宝亲王》-张国立饰
- 《郑板桥》-曾伟权饰
- 《南少林三十六房》-张铁林饰
- 《上书房》-寇振海饰
- 《书剑恩仇录》-沈保平饰
- 《幕后大老爷》-杨瑞麟饰
- 《宫、宫锁珠帘》-何晟铭饰
- 《后宫甄嬛传》-陈建斌饰
- 《步步惊心》吴奇隆饰
- 《王者清风》、《钱塘传奇》汤镇业饰
- 《血滴子》-刘伟强饰
- 《宫锁沉香》-陆毅饰
- 《清宫绝恋》-王新饰
- 《金钗谍影》-汤镇宗饰
- 《仙医神厨》-李雨阳饰
- 《美人香》-赵文瑄饰
- 《新步步惊心》-杨祐宁饰
- 《如懿传》-张丰毅饰
- 《花落宫廷错流年》-郑晓东饰
- 《年羹尧新传》黄香莲饰
- 《食为奴》-黄智贤饰
- 《梦回大清》-丁桥饰
- 《步步惊心》-冈田将生饰
注释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