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药物过量
藥物使用量超過醫師建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药物过量(英语:Overdose,简称OD)是指因个人或经他人蓄意、无意或误认下,摄取或服用超过医师指示用药量[1]、或超过建议用药量[2]、或超过常规用药量[3],而产生中毒或导致死亡的情况。惟因对药物的感受性是因人而异,故各人因药物过量产生中毒的机会也有所不同,个人也会随年龄、健康状况、使用药品方式而有差别[4][5]。
差异
成因

- 误食:误食过量药物常见于婴幼儿与老年人,年幼者出于好奇或模仿而吞食药物[8],年长者多因误信偏方或错认而不当使用药物,发生药物过量意外[9]。
- 自残:部分人格障碍、情感障碍与发展障碍患者,或因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引起情绪不稳或自残行为,又或其他原因而有自残或自杀倾向者,会选择食用大量药物自残[10]。
- 滥用:吸毒者或其他有药物滥用倾向者,常因预期药物会达到一定效果,会逐渐增加用药量,直到发生药物过量情况[11]。
- 过失或蓄意伤害:在不知情或受逼迫情况下使用了他人所提供的过量药物。
- 混合用药:于常规使用并不会有过量危险的药物,当合并使用其他药物、保健品、酒类饮品或其他物质,而产生药物过量的情况[12]。
征候与症状

药物过量引起的症状,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失去平衡、动作不协调、癫痫发作、思维困难、判断失误、昏昏欲睡、意识模糊、回话迟缓、语意不清、产生幻觉、眼神不安、呼吸困难、内出血、瞳孔大小异常、脉搏变化、嗜睡、昏迷等[13][14]。
药物过量所发生的征候与症状,取决于所暴露的药物成分或毒素,医学上被分类成不同的中毒综合征,用以协助确认是何种药物或毒素所引起。
药物过量中毒综合征整理如下[15]:
分类
依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的分类方式,与药物过量相关的疾病分类有:
- 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
- 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因外因导到的其他后果
- T36-T50: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
- T36:全身性抗生素中毒
- T37:其他全身性抗感染药与抗寄生虫药中毒
- T38:激素及其合成代用品与拮抗剂中毒,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 T39:非类鸦片镇痛药、退烧药和抗风湿药中毒
- T40:麻醉剂和致幻剂中毒
- T41:麻醉药和治疗性气体中毒
- T42:镇癫痫药、镇静剂/安眠药和抗帕金森病药中毒
- T43:精神药物中毒,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 T44:主要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药物中毒
- T45:主要为全身性和血液学的制剂中毒,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 T46: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制剂中毒
- T47:主要影响消化系统的制剂中毒
- T48:主要作用于平滑肌和骨骼肌及呼吸系统的制剂中毒
- T49:主要影响皮肤和粘膜的局部制剂及眼科、耳鼻喉科和牙科的药物中毒
- T50:利尿剂和其他及未特指的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
- T36-T50: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
Remove ads
诊断与处置
要确认患者使用了那些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最直接的方式是询问患者,当患者无法或不愿意告之时,从陪同亲友所提供的资讯,可能会有所帮助。
药物过量的症状呈现可能是复杂的,会导致各种生理影响,混合药物更会混淆临床表现,增加诊断的困难。临床医师必须能够诊断和治疗病人,以防止不必要的发病或死亡,然而治疗“药物过量”的处方用药,往往会增加另外的风险,因此最好的是先进行观察[16]。
Remove ads
预防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建议,在使用药物时注意下列事项,可减少药物过量的意外发生[19]:
- 始终依循药品标签所载使用指示,每一次使用前都要阅读一次。
- 了解原料药,原料药是药品可以起作用的成分,其名称通常会被列明在药品标签的顶端,对应不同症状的各种药品,可能拥有相同的原料药,假设因为不同症状(如感冒与头痛)而要服用两种或以上药品,若有着相同的原料药,就表示可能已服用超过原有剂量,有疑虑时最好询问医师、护士或药师。
- 使用适当的药品配方,就算是相同的厂牌,也会有不同效力的药品,例如针对婴儿、儿童或成人有不同的配方,相同的药品,在使用指示上也可能会针对不同年龄或体重有所不同,使用适合的配方,依循药品使用指示使用,除非经医师指示,否则绝不使用超过药品指示的用量。
- 询问医师、护士或药师,何种混合用药是可以的,何种却是不对的,药品、维生素、保健品、食品与饮品之间,也不全然是相安无事的。
- 使用(液体)药品附属的乘药器,如量杯或滴管,其他的用具如汤匙等,很可能会乘出错误的药量,更绝不直接用药瓶饮用。
- 了解何谓汤匙(药品指示常见tbsp)、何谓茶匙(药品指示常见tsp),1汤匙的容量(15mL),3倍于1茶匙(5mL)。
- 了解清楚自己小孩的体重,有些药品用量是与体重相关,千万不要猜测自己小孩的体重,也不要用成人体重用药量来推估小孩的用量,若药品使用指示没有列出自己小孩体重的用量,应去询问医药专业建议。
- 使用儿童安全瓶盖以免中毒意外,每次使用后都要锁好,特别注要含铁药物,那是幼儿中毒致死的首要成分。
- 把药品放置在安全的地方,有些可口、色彩鲜艳、可以咀嚼的药物,孩童会以为那是糖果,把任何药物与维生素放置在远离孩童或宠物视线的地方,万一小孩服用了过量的药物,立即拨打紧急电话求救。
- 使用药物前再三检查,对于任何药物,这都是很好的对策。首先检查包娤外观,例如有没有被割过、切片或渗漏;其次,若是在家里,要详阅标签以确保对症下药,以及瓶盖或封装没有破损;三而检查颜色、形状、大小和气味,如果发现任何异状,询问药师或其他健康护理专业人员,确认无虞后才能使用。
Remove ads
急救

- “不要危及自身安全”,有些药物可能会导致服用者有暴力或不可预知的行为,应先征询专业建议。
- “不要以为服药者是理性的”,也不要指望他们的行为是合理的。
- “不要提出见解或评论”,给与帮助或急救时,不需要知道患者为何要服药。
因药物中毒致死的知名人士

- 罗霈颖(死于2020年)[21],台湾著名艺人
- 朱斯·沃尔德(死于2019年),美国饶舌歌手。
- 麦克·米勒(死于2018年)[22],美国饶舌歌手。
- 利尔·皮普(死于2017年)[23],美国情绪嘻哈饶舌歌手。
- 何赛·费南德兹(死于2016年)[24],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迈阿密马林鱼队先发投手,2013年获得年度最佳运动员奖、年度最佳棒球员奖、入围赛扬奖。
- 王子(死于2016年)[25],美国著名创作歌手、音乐制作人,音乐风格多样,开创了明尼阿波利斯之声风格,也曾以自创没有读音的字符为名。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死于2014年)[26],美国著名男演员,200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得主。
- 柯瑞·蒙特斯(死于2013年),美国流行乐男歌手、男演员,以欢乐合唱团一剧成名。
- 惠特妮·休斯顿(死于2012年)[27],美国节奏布鲁斯女歌手,有11首单曲登上公告牌单曲流行榜第一名。
- 艾米·怀恩豪斯(死于2011年)[28],英国灵魂乐女歌手,2008年格莱美奖最徍新人奖。
- 迈克尔·杰克逊(死于2009年),美国流行乐男歌手、作曲家、舞蹈家,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
- 希斯·莱杰(死于2008年),澳洲籍美国电影、电视剧男演员,曾以《黑暗骑士》一片同时获选为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第66届金球奖以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
- 陈百强(死于1993年)[29],香港流行乐男歌手、作曲家,为1980年代粤语流行音乐代表人之一。
- 尾崎丰(死于1992年),日本流行乐男歌手,有“10代の教祖”(意思是“十多岁人的教主”)称号。
- 宁那·华纳·法斯宾德(死于1982年),德国电影导演、男演员,德国新浪潮代表人之一。
-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死于1977年),美国摇滚乐男歌手,昵称“猫王”。
- 林凤(死于1976年)[30],香港电影女演员,被称为八牡丹中之黄牡丹。
- 李小龙(死于1973年),华裔香港、美国电影男演员、武术家,成功地把香港武打电影推广到国际。
- 吉姆·莫里森(死于1971年),美国摇滚乐男歌手,门户乐队主唱。
- 朱迪·加兰(死于1969年),美国电影女演员、女歌手,著名作品有《绿野仙踪》,获选为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AFI百年百大明星传奇女演员第8名。
- 布莱恩·爱普斯坦(死于1967年),英国流行乐企业家,披头士乐队经纪人。
- 多萝西·丹德里奇(死于1965年),美国电影女演员,第一位入围奥斯卡金像奖和第一个登上《生活杂志》封面的非裔女星。
- 林黛(死于1964年)[31],香港电影女演员,曾于1957、58、61、62年获4届亚洲影展女主角奖。
- 古鲁·度特(死于1964年),印度电影男演员、导演,被赞誉为带来印度语电影的黄金时期。
- 玛丽莲·梦露(死于1962年),美国电影女演员、模特儿,被誉为美国永远的性感女神,获选为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AFI百年百大明星传奇女演员第6名。
-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死于1942年),加拿大女性作家,著名作品有《清秀佳人》系列作品。
- 阮玲玉(死于1935年)[31],中国默片电影女演员,留下“人言可畏”名句。
- 芥川龙之介(死于1927年),日本文学作家,芥川龙之介赏为记念他的文学创新精神。
-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死于1914年),奥地利诗人、药师,德语表现主义代表诗人。
- 晋哀帝(死于365年),东晋的第六代皇帝。
Remove ads
延伸阅读
- 中毒综合征
- 药物相关致死者名单
- 国际药物过量意识日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