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咸水楼
曾經在香港出現的不良建築辦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咸水楼是香港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产物,指楼宇建造时以海水(咸水)混合混凝土兴建,而海水中含有盐分,盐分会加速建筑结构中钢筋的腐蚀,从而影响楼宇结构安全。此外,当时房屋建筑过程英泥分量被偷工减料,使混凝土承受重量不合理地低于标准,严重者更导致墙身、天花及横梁出现弯曲、下堕的情况发生。
成因
在1960年代,香港人口突然大量增加,由战后不足100万人迅速增长至300万人[1],水塘总容量不足以应付人口需求,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降雨量严重不足[2],而建筑用混凝土需要用无杂质食用淡水调制,但是由于当时淡水供应有限,使其成本有所上升,加上当时的建筑缺乏监管,部分承建商为了降低成本于是采用海水取代淡水制作混凝土。
问题曝光
有问题的公共屋邨因为钢筋严重锈蚀而于1982年被陆续曝光,有26座公共屋邨因混凝土剥落、墙壁漏水、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等安全隐患,有即时倒塌之风险,需要马上清拆。例子有:油塘高超道邨、葵芳邨第5、6座等。部分屋邨曾进行全面重修,包括重灌大部分地台及墙身,但由于钢筋已被海水腐蚀多年,以致重修后效果依然未如理想。
有另一些咸水楼则因情况较轻微,而无需即时清拆,但相关楼宇则需要额外加固,华富邨便是一例。
注释
另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