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唐涤生
香港粵劇劇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唐涤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原名唐康年,香港粤剧剧作家,籍贯是广东香山(今珠海市唐家湾),在吉林省宁安县出生。他能糅合文学与电影艺术,为粤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Remove ads
生平
据唐氏遗孀郑孟霞说,唐涤生于1917年6月18日出生于今东北黑龙江省;但据学者推断,唐涤生大概是在上海出生,直至1935年才回到广东中山上学。[2] 他年少时在中山县翠亨村纪念中学念书,他曾被选为学生会主席,主持学生运动、推动反对专制治校的“护校运动”和号召学生及乡民支持抗日。1937年初,他到上海,先后入读白鹤美术专科学校及沪江大学(该校人员董事会之后南迁至香港,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部分)。并加入了“湖光剧团”,活跃于京剧、话剧和电影圈中。[3]
1937年夏天,日军侵华被逼辍学,南下香港,找到堂姐唐雪卿,并加入了唐雪卿和丈夫薛觉先创办的“觉先声男女剧团”任抄曲员及实习生。当时剧团已有麦啸霞、南海十三郎、冯志芬等人担任开戏师爷和编剧,唐涤生曾随冯志芬等人学习写戏。[4][5] 不久就写成第一部粤剧作品《江城解语花》,由“小生王”白驹荣(名伶白雪仙之父)主演,从此展开其编剧生涯。
当任剑辉白雪仙于1956年成立“仙凤鸣剧团”,便聘用唐涤生为驻团编剧,他便为仙凤鸣编写了《红楼梦》、《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九天玄女》等著名剧目。[6]由于他辞藻秀丽,深入描写人物情感世界,自创风格,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1959年9月14日晚上,唐涤生的新作《再世红梅记》在利舞台戏院首演。当演至第四场《脱阱救裴》时,唐涤生因脑溢血昏倒在观众席上,随即被送往圣保禄医院抢救,但于翌日(9月15日)清晨4时45分最终不治,终年42岁;同月16日下午在万国殡仪馆出殡,遗体其后安葬于荃湾华人永远坟场。[1]
1986年,已过世多年的唐涤生获香港电台追颁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乐坛最高荣誉大奖),奖项由遗孀郑孟霞代领。[7] 1989年,遗孀郑孟霞把唐涤生的34套作品,以十万港元转售给娱乐唱片公司。[8]
Remove ads
与南海十三郎的关系
就香港粤剧剧作家南海十三郎与唐涤生是否具有师徒关系,一直众说纷纭。1983年,曾与唐涤生共事的香港粤剧编剧梁山人,在接受香港电台节目《唐涤生戏曲回响》时,曾指出唐涤生的师父是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而该节目主持人也确认一次说是唐涤生遗孀郑孟霞也指南海十三郎是唐涤生的师父,另一位曾与唐涤生共事的粤乐作家王粤生也呼应此说。[9] 然而,此后有人不认同南海十三郎是唐涤生的师父一说,例如曾帮南海十三郎抄过曲的江河,便以“二次大战前,人人都叫十三郎‘十三哥’,唐君(唐涤生)也这样称呼他。和平之后,十三郎回港,唐涤生也叫他‘十三哥’,及至唐氏稍为知名的时候,哥也不叫,改口叫‘十三’。〔……〕十三郎叫唐叔做‘阿唐’,而阿唐就叫他‘十三’,叫得非常亲切,他们是朋友,不是师生。”认为二人并非具有师徒关系。[9]
为此,香港作家及粤剧学者朱少璋搜集南海十三郎于1960年代为《工商晚报》等报章撰写的专栏文章,并辑为《小兰斋杂记》三册,于2017年出版。唐涤生于1959年病逝,而据《小兰斋杂记》所载,南海十三郎曾在1960年代多次于其专栏文章中书明“弟子唐涤生”[10]。故此,朱少璋认为唐涤生的师父除冯志芬外,另一位是南海十三郎;但同时也看不出南海十三郎及唐涤生在剧艺承传方面有明显的关系。[9] 2021年,粤剧名伶阮兆辉指根据南海十三郎的文字材料,确实显示他曾称呼唐涤生为弟子,也忆述南海十三郎曾有亲口指点唐涤生,然而二人有否进行拜师仪式则不得而知。[11] 2024年,香港粤剧学者陈守仁则在其著作《唐涤生创作传奇(增订版)》中,论证唐涤生确为冯志芬徒弟,并认为在一向“论资排辈”的粤剧戏班中,唐涤生应为南海十三郎的徒孙,但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唐涤生曾受南海十三郎的指导。[12]:46-47
Remove ads
家庭
1937年9月23日,唐涤生与薛觉先十妹薛觉清结为夫妇,婚后得一子唐宝尧及一女唐淑仪,但此段婚姻维持不到三年后离异。后于1942年,与擅长舞蹈的上海京剧名伶郑孟霞结婚并育得两女唐淑珠及唐淑娴。他把从其妻演艺造诣所吸收了的京剧及舞蹈元素加入粤剧中。[13][14][15]
轶事
根据郑孟霞在《唐涤生的艺术》节目中透露的资料,唐涤生喜欢画油画、摄影和钓鱼,亦很着重衣着。还有,写剧曲时较著重女角。另外,唐涤生写完《再世红梅记》后,曾说“以后不再写剧本”,怎知一语成谶。唐涤生大部分的剧本已被烧去。[16]
作品
从1938年第一部粤剧作品《江城解语花》至1959年去世的20年间共写了446个剧本,也就是说他平均一年写20多个剧本。[17]事实上他在全盛时期,每年都写30-40个剧本,其中1943年写了43出,1944年更多至58出,是他写作生涯中创作最多的年份。此外他在1950年至1955年期间写了170个剧本(单是1950年就作了48个),是他创作生涯的另一个高峰。
- “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叠叠层台。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再世红梅记》之“脱阱救裴”)
- “携书剑,滞京华。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老儒生,满腹牢骚话。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混龙蛇,难分真与假。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紫钗记》之“灯街拾翠”)
以上数句,辞藻尽是清隽雅丽,音韵和谐更绕梁,反映了唐涤生先生的水平之高。
除此之外,他的剧本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情感丰富,所以有不少被改编成电影,古装片有《帝女花》、《再世红梅记》、《紫钗记》、《跨凤乘龙》、《蝶影红梨记》及《洛神》,时装片则有《花都绮梦》、《程大嫂》、《十载繁华一梦销》及《夜夜念奴娇》。他编写的《粉城骚客》、《赖婚》、《十载繁荣一梦销》更是运用了电影及话剧的手法。
当时几乎所有粤剧红伶均有演出他编撰的剧本,譬如:薛觉先、马师曾、陈锦棠、芳艳芬、红线女、邓碧云、何非凡、麦炳荣、吴君丽、罗艳卿、任剑辉、白雪仙。[18]
Remove ads
作品列表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