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立中央大学
1962年復辦於臺灣(中華民國)桃園市的國立研究型大學,創立於南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立中央大学,官方简称中大[注 1],是位于台湾桃园市中坜区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因创校于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而得名中央,其前身甚多,1928年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1]1962年经戴运轨等校友筹备努力在台复校,1967年迁入现址。[12]中大创校逾百年,校友众多,在大陆时期的校友共有17位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而来台复校后,也培育出2位中央研究院院士。[13]
![]() |
中大的中坜校本部设有文、理、工、管理、资讯电机、地球科学、客家、生医理工及永续与绿能科技研究等9间学院,含8个校属研究中心、1个联合研究中心和总教学中心,[14]另有位于玉山国家公园的鹿林天文台以及附属中坜高级中学。
Remove ads
校史

1949年前后许多国立中央大学师生、校友于随国民政府抵台,其中众员便落脚国立台湾大学开展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195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议决同意国立中央大学在台复校;1962年5月,筹建“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梅贻琦、黄季陆、徐柏园等人先后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7月,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戴运轨为首任所长。初期借用台大物理馆;次年迁往位于苗栗县二坪山的校址;1967年因校地过小致发展受限迁往桃园县中坜市双连坡,迁校后所留校地校舍在1969年由李国鼎主导集资创设私立联合工业技艺专科学校(今国立联合大学)。196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设大学部物理学和大气物理学两系,并由戴运轨任院长。[1]

1979年恢复校名国立中央大学,扩大发展为综合大学,由李新民出任在台首任校长。
1998年核准成立地球科学学院、资讯电机学院;2002年入选中华民国教育部最初7所重点研究型大学之一[15]。2003年成立客家学院。迨2013年,国立中央大学已发展为台湾一所顶尖的综合研究型大学。
国立中坜高中于2013年10月改隶国立中央大学,易名为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坜高级中学(简称中大坜中),成为国立中央大学复校后第一所附属中学。
2014年国立中央大学将理学院下生命科学系、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系统生物与生物资讯研究所与工学院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跨领域转译医学研究所等一系四所整合成立生医理工学院,并新设生医科学与工程学系,是为国立中央大学第八个学院。
2020年成立太空科学与工程学系,是全台独创且唯一的太空相关大学部科系,目的在于培养前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任务的太空人与太空科学家。2022年6月与国家海洋研究院、波兰哥白尼大学共同合作在北极圈内的冷岸群岛成立台湾极地研究站,2023年8月正式成立台湾极地研究中心。
2023年11月,依《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条例》获准设立“永续与绿能科技研究学院”(Graduate College of Sustainability and Green Energy, SAGE),为台湾首间此类专长的学院,结合该校地球科学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及资讯电机学院等专业,朝“永续绿能科技”、“永续去碳科技”与“永续领导力”三面向发展[16][17]。
Remove ads
历任校长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在台复校
Remove ads
学校象征
国立中央大学校徽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正门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
国立中央大学校徽由美术系陈之佛教授于1930年代设计,校徽图样中央的牌楼门,是中大南京校址南大门,由杨廷宝设计建造于1933年,三间四柱并结合中西方建筑精髓。门上由右至左刻有国立中央大学字样,牌楼内是大礼堂,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于1931年4月底完工。
国立中央大学以“松”为精神象征,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原中央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角梅庵屋前的六朝松,历经世代风霜,依旧傲然挺立,四季长青与屹立挺拔是松的精神,引领中大人不断精进、超越[19]。
校园环境
现今国立中央大学校园位于桃园市中坜区双连坡之上,由陈其宽依据井田棋盘的概念规划设计而成,占地六十余公顷。校园中心为中正图书馆(旧图),中庭有口古井,象征知识泉源。校园绿草如茵、苍松林立、风景幽美,素有“中央公园”雅称。
外界咸认国立中央大学校园是“最热门偶像剧校园取景地”,众多影视戏剧在此拍摄。

-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国立中央大学牌楼(又称国立中央大学凯旋门)至正门的笔直大道。
- “中大湖景”:“玄武湖”乃仿大陆时期国立中央大学后湖玄武湖所建,师生常称之为“中大湖”。
- “太极铜雕”:位于文学院旁的大草坪正中央,象征传统文化。铜雕为朱铭大师之杰作。
- “百花川语”:百花川为横贯中央校园的蜿蜒溪渠,因旁边种有百种花草而得名。又有一说是溪旁的路上来往女生众多而得名。
- “笔墨纸砚”:位于国立中央大学正门,由四座隐含文房四宝寓意的建筑构成之景。
- “情人步道”:沿着环校道路的松林小径,全长约1.5公里。
- “绿草如茵”:国立中央大学校园数处大草坪。
- “乌龟池畔”:位在男九舍前,为一小型喷水池。
- “松涛书阁”:国立中央大学总图书馆、中正图书馆、国鼎图书资料馆、数学系分馆,藏书量十分丰富。
- “女舍广场”:女十四舍前广场,经过特殊设计,是情侣约会的热门地点。
组织架构
国立中央大学目前设有文、理、工、管理、资讯电机、地球科学、客家、生医理工、永续与绿能科技研究学院等9个学院,22个学系和51个研究所,依据学位授予法及校方相关章程修业期满且成绩及格者,授予各领域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泛论

国立中央大学设置于玉山前山鹿林的鹿林天文台,为台湾规模最大、技术最高的天文台,并为台湾二座取得国际标准认证的天文台之一(另一座为台湾大学的垦丁天文台)。
- 鹿林巡天计划(Lulin Sky Survey, LUSS):台湾的小行星发现肇始于国立中央大学。2002年11月25日,国立中央大学天文所研究生使用鹿林一米望远镜意外发现2002 WT18 (鹿林1号,永久编号259110[21]),成为台湾发现第一颗小行星。三年后,发现第二颗小行星 2005 GW60(永久编号231051[22])。在2006年3月开始,国立中央大学启动的“鹿林巡天计划”,迄今总计发现约8百多颗小行星、1颗近地小行星及1颗彗星。
- 2008年国立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主任刘说安荣获“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Russian Federation)”院士荣衔;此系俄罗斯最高科技成就奖,目前该科学院国外院士中仅5位华人。之所以获此荣衔,刘说安认为,应与其将掩星观测理论运用到重力波现象的观测与诠释有关。就创新理论言,刘说安与其研究团队率先提出低轨道卫星掩星观测地球大气层中重力波的理论,应用于美国GPS/Met、德国CHAMP及台湾福尔摩沙卫星三号星系等掩星观测资料,推演全球大气重力波资讯,分析其时空特征,不仅提供大气动力及改善气象预报关键资讯,更奠定福卫三号掩星观测的自主能力。
跨校合作
![]() |
校友
参见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立大专校院列表
- 民国四大名校
- 中央大学西迁
- 国立中央大学 (大陆时期)
- 国立中央大学 (汪精卫国民政府)
- 中字辈
- 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坜高级中学
-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
- 在台复校
- 迈向顶尖大学计划
- 大专校院校务资讯公开平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释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