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立雾溪
中華民國河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立雾溪,(太鲁阁语:Yayung Takilis、Yayung Paru、Yayung Mntudu[1]:36-37)是一条位于台湾花莲县的知名河川,因切割出落差达1千多米的太鲁阁峡谷而闻名。此溪发源于中央山脉的奇莱北峰与合欢东峰之间的北坡。其中在天祥至锦文桥,此河段的河蚀地形就是太鲁阁峡谷。支流不多,都集中在其上游区域。[2]
Remove ads
地理
立雾溪总长约有55公里,流域面积有616.3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32,最长支流为陶塞溪。建有不少桥梁,其中锦文桥是太鲁阁峡谷的起点。立雾溪源头来自海拔3000米以上中央山脉,流经55公里长的河道,流经锦文桥后形成冲积扇,在下游汇集一条支流砂卡礑溪,经过太鲁阁大桥后注入太平洋海平面。[2]下切浚深,河水湍急,落差甚大,形成不少瀑布,比如达欧拉斯瀑布。
生态
历史
立雾溪河口曾是砂金产地,据历史记载可追溯到17世纪时,葡萄牙人曾在立雾溪河口发现砂金,从而吸引荷兰人东部探金,后期也有汉人在此探勘金脉;据传盛产金矿的“多罗满”就是指立雾溪河口。其河口北侧为得其黎海岸。现在立雾溪的源头前往屏风山的半途仍有合欢金矿的遗迹。
关于立雾溪名称的由来,太鲁阁族人称之Yayung Paru(意为“大河”)、Yayung Mntudu(意为“大小溪涧汇流成河”)。外人则以位在溪口北岸的太鲁阁族崇德部落,原名太鲁阁语:Tkijig、Takili社称溪名:荷兰东印度公司称此溪为Takilis(又称为Takijlik / Taccalies);[1]:36-37清代文献以擢其力、得其黎汉语音译;日治时以历史假名遣“タツキリ Takkiri”音译,当年促音符号没有缩小,如促音改发ツ音,正好以日文汉字“立つ霧/たつきり Tatsukiri”同音转写;战后初期以汉字“达基利溪”、“塔次基里溪”音译,后来才直接使用日文汉字为立雾溪。立雾溪源发合欢山、奇莱北峰、屏风山的源头仍保留“塔次基里溪”的名称。[4]
1920年代,在天祥至慈母桥间有原住民族十数个社。1920至40年代,族人因日治政府集团移住计划而逐渐迁出,至1941年底仅剩砂卡礑社等3社有人居住。1960年代,其余3社也迁出该地。[2]
部分居民在迁出后返回旧地开垦,有些在作物收成后离去。[2]
水系主要河川


主要桥梁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桥梁:
图片集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