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外东北
地理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外东北,也称外满洲(满语:ᡨᡠᠯᡝᡵᡤᡳ
ᠮᠠᠨᠵᡠ,穆麟德转写:tulergi manju;俄语:Приамурье,罗马化:Priamurye;英语:Outer Manchuria[1][2][3][4])、俄属满洲或俄占满洲等,是远东历史地区,因位于满洲地区外侧(与“内满洲”对应),故得其名。外东北涵盖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库页岛加上江东六十四屯合计近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历史上为扶余国、室韦、黑水靺鞨、女真、满族等部族居住区域,并先后为辽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政权所统治;直至晚清时期,俄罗斯帝国于1858年至1860年间,以武力威胁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及《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而吞并此地(史称兼并阿穆尔)。外东北自此易手至今,现由俄罗斯联邦统治。
![]()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 ||||||||||||||
---|---|---|---|---|---|---|---|---|---|---|---|---|---|---|
中国东北史前史 | ||||||||||||||
燕国 | (辽西郡) | 箕子朝鲜 | 东胡 | 肃慎 | 濊貊 | |||||||||
(辽东郡) | ||||||||||||||
秦朝 | (辽西郡) | |||||||||||||
(辽东郡) | ||||||||||||||
西汉 | (辽西郡) | 卫满朝鲜 | 匈奴 | |||||||||||
(辽东郡) | ||||||||||||||
(汉四郡) | 扶余国 | 沃沮 | 高句丽 | |||||||||||
东汉 | (辽西郡) | 乌桓 | 鲜卑 | 挹娄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孙度)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西晋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后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营州) | 柔然 | 契丹 | 库莫奚 | 室韦 | 勿吉 | ||||||||
东魏 | (营州) | |||||||||||||
北齐 | (营州) | |||||||||||||
北周 | (营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汗国 | 靺鞨 | |||||||||||
(燕郡) | ||||||||||||||
(辽西郡) | ||||||||||||||
唐朝 | (营州) | (松漠都督府) | (饶乐都督府) | (室韦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
(安东都护府) | |||||||
辽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
女真 | 东丹国 | |||||||||||
定安国 | ||||||||||||||
(东京道) | ||||||||||||||
金朝 | (东京路) | (上京路) | ||||||||||||
东辽 | 大真国 | |||||||||||||
元朝 | (辽阳行省) | |||||||||||||
明朝 | (辽东都司) | (奴尔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东三省:东三省总督·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 |||||||||||||
(满洲地区) | 帝俄外满洲 | |||||||||||||
中华民国 (奉系军阀) |
远东共和国 | |||||||||||||
苏联远东 | ||||||||||||||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满洲国 |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
中华民国 东九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北地区 |
俄罗斯联邦远东 | |||||||||||||
注 |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 |||||||||||||
参见 |
Remove ads
历史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大清帝国跟俄罗斯沙皇国签署第一份关于边界的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中明确订定整个外东北地区均属大清。
-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大清,岭北属沙俄。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大清,北属沙俄,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 雅克萨地方属于大清,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否则依罪处以死刑;
- 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 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 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 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1858年5月英法联军入侵,俄国乘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际,遣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率领多艘军舰驶至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主张以黑龙江为中俄国界,威胁若敢不从即联手英法犯清,更甚至于双方交涉期间令军舰鸣枪放炮恐吓。最终奕山于28日屈服签订《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之国土尽数拱手割予沙俄,乌苏里江以东之疆域则由中俄共同管理。两年后,沙俄自诩调停战事有功,再度胁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先前中俄共管之区域亦相继落入沙俄手中,大清完全丧失日本海出海口。自此外东北全境尽数沦落俄国手中,并为其割占至今。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廷无暇兼顾东北国境,俄国遂派兵夺取江东六十四屯,并将当地华裔居民大肆屠戮殆尽,史称庚子俄难。
Remove ads
1919年,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政府发表《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即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5],宣布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北京条约、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定的一切协定,并邀请中国政府就上述条约的废除进行谈判。不过,此宣言废除的仅是1896年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涉及江东六十四屯和满洲里的少量土地,废除帝俄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帝俄在中东铁路的特权等议题,而完全没有提及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割占大片中国领土的不平等条约。
1920年,苏联对中国北洋政府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除重申首次宣言主要内容外,并建议中苏两国恢复外交关系。[6]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于上海为进行联俄容共政策进行协商后,所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第二条,也保证遵循第二次宣言原则,抛弃帝俄时期全部的对华条约与强索权利[7],但仍仅指签订于1896年之后的不平等条约。而自斯大林1924年上台后,苏联更否认第二次《对华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日本帝国有意吞并外东北地区;德国入侵苏联后,日军军事行动“关特演”,就是北攻外东北,目的是给苏联远东军麻烦,无法调动支援欧洲抗德,但此一计划于整场战争中完全没有实行。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曾公布国界,表明除江东六十四屯外,苏联对外东北地区均有控制权,但双方并无签订任何书面国际协议。随后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争议于是先行搁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亦然。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任最高导人江泽民,与苏联正署《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承认苏联对外满东北地区的统治权,并确定黑龙江为中俄两国国界;此后,苏联迅速发生政治危机而崩解,俄罗斯联邦独立后,以此为原案继续与中方谈判。《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关于航行权的规定有:
- 第八条:“缔约双方同意,各类船只,包括军用船只,可从乌苏里江经哈巴罗夫斯克城下至黑龙江(阿穆尔河)无阻碍地往返航行。航行规则由双方主管部门制定。”
- 第九条:“苏方在与其有关方面同意中国船只(悬挂中国国旗者)可沿本协定第二条所述第三十三界点以下的图们江通日本海往返航行。与此航行有关的具体问题将由有关各方协商解决。”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于第六条中声明对对方无领土声索。
2014年8月27日,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特维尔的全俄罗斯青年论坛非正式见面会上,被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面在教学上,将西伯利亚领土标示为“暂时失去的土地”,拉夫罗夫表示不必担心,因为该地区经由一系列边境协议决定,地图集与现实政治无关。[8]
地区

现时中国官方地图以俄文名音译标记外满地名,但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城镇(如库页岛、海参崴、伯力、双城子、海兰泡、庙街、雅克萨等)自清朝起即拥有满汉地名,则会在俄语译名后以括号补注满汉地名;而华人民间则多直接以满汉地名称之。
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下的以下行政区划都外满洲范围,自东西向北南向排序: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