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多智龙属

甲龙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多智龍屬
Remove ads

多智龙属名Tarchia,意为“聪明的”)是生存于晚白垩世蒙古的一植食性甲龙科恐龙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Thumb
蒙古的西戈约特组

1970年,一支波兰-蒙古考察队在胡山(Khulsan)附近发现一个甲龙类颅骨。1977年,特蕾莎·马瑞沿斯卡英语Teresa Maryańska(Teresa Maryańska)命名并描述模式种凯氏多智龙Tarchia kielanae)。属名取自蒙古语 тархиtarkhi,脑袋)和拉丁语后缀 -ia,指推测其脑部尺寸大于近亲美甲龙种名纪念考察队的领导者索菲娅·凯兰-伽沃罗斯卡英语Zofia Kielan-Jaworowska(Zofia Kielan-Jaworowska)教授。正模标本ZPal MgD-I/111发现于蒙古耐梅盖特盆地英语Nemegt Basin晚白垩世(可能是坎帕阶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上西戈约特组(原下耐梅盖特层),由一个颅顶、脑壳及颅骨后段材料组成。马瑞沿斯卡将三个额外标本归入该属:ZPAL MgDI/43(一个大型颅后骨骼,由三节单个尾椎、尾槌“柄”的十二节尾椎及一块鳞甲)、ZPAL MgDI/49(一个右肱骨)和PIN 3142/251(一个带有颅骨的骨骼,目前尚未描述)。[1]

多智龙是地质学上已知最年轻的亚洲甲龙科。1977年,塔季扬娜·图曼诺瓦(Tatyana Tumanova)命名第二个种:巨型多智龙Tarchia gigantea)。这是对巨型倍甲龙Dyoplosaurus giganteus Maleev 1956)的重新命名,而后者是根据标本PIN 551/29所命名。[2]1987年,图曼诺瓦断定多智龙的两个种完全相同,导致巨型倍甲龙成为凯氏种的首异名。[3]该结论被广泛接受,巨型种也开始作为新组合英语Combinatio nova替代凯氏种成为常用种名。然而维多利亚·阿布尔英语Victoria Arbour(Victoria Megan Arbour)的近期研究显示,巨型倍甲龙无法与蒙古晚坎帕阶至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其它甲龙类进行区分,因此是个疑名;该研究亦恢复凯氏种的名称。[4]

Thumb
图氏多智龙正模标本骨骼示意图

标本ZPAL MgD I/113是一块带有尾部及尾槌的臀部化石,曾先后归入巨型倍甲龙及巨型多智龙,但是阿布尔发现其与巨型倍甲龙正模标本存在差异。[5]这项由阿布尔进行的研究还指出图曼诺瓦于1977年归入智龙的PIN英语Paleontological Institut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3142/250标本可能属于美甲龙。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多智龙的常见外观,因为它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多智龙化石,大多数复原图、博物馆骨架及科学研究皆基于该标本。阿布尔发现,多智龙正模标本与牛头怪甲龙Minotaurasaurus Miles & Miles 2009)存在共同特征,得出结论称后者是前者的次异名[6]

后来彭卡斯基和图曼诺瓦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PIN 3142/250存在明显解剖学差异,因此不能归入美甲龙,而是代表多智龙的一个新种:特氏多智龙T. teresae)。 该研究还承认牛头怪甲龙是独立属。[7]2021年,金·帕克(Jin-Young Park)和团队命名了多智龙新种图氏多智龙T. tumanovae),所知于正模标本MPC-D 100/1353,由一个带有连接颅骨的部分骨骼组成。其发现于赫明察夫(Hermiin Tsav)地区的耐梅盖特组,使之成为特氏种的同时期物种。[8]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特氏多智龙的颅骨

多智龙的体型估计主要基于巨型倍甲龙,其正模标本是已知的最大的甲龙类个体之一。这将使多智龙成为已知最长的亚洲甲龙类,身长估计为8米(26英尺)。[9]令人困惑的是,经常提及的颅骨尺寸即40厘米(16英寸)长、45厘米(18英寸)宽则基于标本PIN 3142/250――一个小得多的个体。凯氏多智龙与牛头怪甲龙的正模标本也显示出中等体型。2016年,格雷戈里·保罗估计多智龙长5.5米(18英尺)、重2.5公吨(390英石),表明牛头怪甲龙是该物种的幼体。[10]

作为甲龙类,多智龙强壮的短腿上应该承载一个宽阔低矮的身体。全身受到皮​​肤骨化物的保护,称作皮内成骨。它可能拥有骨质尾槌以抵御捕食者。

以前,多智龙可根据较大的基颅骨、未融合的枕旁突-方骨接触面与PIN 3142/250展现的一个事实――即前颌骨的喙宽于上颌齿列最大间距与美甲龙进行区分。2014 年,阿布尔报告两个除仅所知于牛头怪甲龙正模标本以外的显著特征:俯视图中可以看见后脑勺;一个深沟沿鳞状角前侧及外侧延伸,并在前方绕后眶上骨上的附属皮内成骨形成一个深沟。[4]

Thumb
特氏多智龙颅骨侧视图

2016年对多智龙的重新描述指出其与美甲龙的区别在于:具有眶后窝(将鳞状角与眶上骨英语Supraorbital (disambiguation)隔开)和附属皮内成骨;枕骨在背视图中可见;大而深的脑壳;大孔英语Foramen magnum高度大于宽度;颈部皮内成骨外侧高于内侧。此外,其与美甲龙和牛头怪甲龙的区别还在于没有postocular caputegulae(眼眶后面的多边形小骨板),并且尾视图中有成比例增高的枕骨。[7]研究还发现PIN 3142/250(即特氏多智龙)可根据附属皮内成骨未与颅顶融合、方骨未与枕旁突融合、颅顶纹路明显和第四至第十二脑神经孔分叉与凯氏多智龙区分。[7]

较早文献中给出关于多智龙的许多信息皆参考PIN 3142/250(2016年命名为特氏多智龙之前曾简单归入美甲龙)。2001年,有人指出有证据表明多智龙拥有牙齿咬合磨损面[11]这可能不是在说正模标本,因为正模标本中没有保存牙齿。

Remove ads

种系发生学

维卡尤斯等人2004年指出,多智龙处在晚白垩世甲龙科两个不同演化支基干位置:一个包括北美分类单元甲龙包头龙),另一个包括亚洲分类单元(绘龙各物种、美甲龙天镇龙篮尾龙)。[12]然而,此结论又是基于PIN 3142/250标本,其特征通常在各种支序分类学分析中定义为多智龙的操作分类单元英语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分析中,多智龙和美甲龙经常处于非常不同的位置。

以下分支图基于阿布尔和柯里2015年的甲龙科系统发育分析[13]

甲龙亚科 Ankylosaurinae

克氏盾龙 Crichtonpelta

白山龙 Tsagantegia

浙江龙 Zhejiangosaurus

绘龙 Pinacosaurus

美甲龙 Saichania

多智龙 Tarchia

猬甲龙 Zaraapelta

甲龙族 Ankylosaurini

倍甲龙 Dyoplosaurus

篮尾龙 Talarurus

结节头龙 Nodocephalosaurus

甲龙 Ankylosaurus

无齿甲龙 Anodontosaurus

包头龙 Euoplocephalus

刺甲龙 Scolosaurus

齐亚甲龙 Ziapelta

2016年多智龙重新描述中进行的有限系统发育分析重点关注多智龙、美甲龙和牛头怪甲龙之间的相互关系,复制如下。[7]

牛头怪甲龙 Minotaurasaurus

猬甲龙 Zaraapelta

美甲龙 Saichania

凯氏多智龙 T. kielanae

特氏多智龙 T. teresae

绘龙 Pinacosaurus

古生物学

发现该属化石的岩石可能代表风蚀沙丘及丘间环境,具有小型时令湖和季节性溪流,由此可知多智龙是种沙漠动物;另一方面可能也存在水源充足的森林。多智龙可能被特暴龙捕食。[10]

古病理学

一个多智龙骨显示出暴龙科的特暴龙的咬痕,表明该兽脚类捕食了这只甲龙科。[14][15]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