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甲溪发电厂天轮分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甲溪发电厂天轮分厂,为一座位于台湾台中市和平区天轮里的水力发电厂,旧称天轮发电厂,后台电成立大甲溪发电厂并将该厂纳入旗下管理后,该发电厂全名改为台湾电力公司大甲溪发电厂天轮分厂。厂区坐落在大甲溪中游与支流东卯溪合流处、中部横贯公路22.5公里处[2],为大甲溪流域水力发电系统中最先兴建之发电厂,目前厂区内一共包括天轮电厂及新天轮电厂,而大甲溪发电厂之行政中心及遥控中心亦设于天轮分厂。
Remove ads
沿革

天轮发电厂的前身为台湾日治时期的1941年由日本殖民政府规划兴建的水力发电厂之一, 原名称为“天冷发电所”,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物资短缺,故于1944年停工,总计土木工程完成百分之七十[3]。
台湾战后时期的1948年,天冷水力发电工程由台湾电力公司成立“天冷工程处”负责修复,天轮发电厂是台电公司第一座获得美援大手笔资助的工程[4]。承美援协助贷款,接续日人之大甲溪电源开发计划,继续兴建并完成四部机组,1950年动工兴建,工程中以长3,401米的第八号隧道最为艰巨,为当年全台间距最长且断面最大的隧道[4]。1952年8月完成第一部机[5]。1952年9月9日由当时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视察时定名为“天轮发电总厂”,是战后台湾第一项大型电力工程。1952年10月动工兴建第二部机组,并于1953年8月并联发电。1955年将上游的天轮坝改建提高蓄水位,形成调整池。1955年增设第三部机组,于1956年发电,每部机组二万六千五百瓩,三部机组总发电量达79,500瓩,成为台湾当时仅次于大观发电厂的第二大水力发电厂[5]。1977年8月增设第四部机组,于1978年11月30日并联运转。
Remove ads
1988年1月,台电公司进行“新天轮发电工程”,1993年10月,新天轮工程进行并联发电竣工试验时突然发生爆炸,不幸造成包括副处长、厂长等六人死亡、二十五人受伤[6]。1996年11月,新天轮电厂完工运转。
设施
天轮电厂的拦河堰为其上游的天轮坝调整池,引水隧道长10.34公里,其中重力式隧道为8.45公里、压力式隧道为1.889公里,压力钢管有四支,每支长度为336.3米,外观呈绿色,四支沿着山壁穿过台8线中横公路下方后至厂房。另外并有进水口、沉沙池、平压塔及渡槽。天轮电厂之厂房为地面式,装置有竖轴法兰西斯式水轮发电机四部,每部22,500瓩(22.5MW),合计装置容量为90,000瓩(90MW)[2][5]。
新天轮电厂,即天轮发电厂第五部机组,则属地下式电厂,系截取谷关电厂部分发电尾水,厂内设有一部竖轴法兰西斯式水轮发电机组,该五号机之装置容量达105,500瓩(105MW)[2],为台湾目前惯常水力发电厂中单机容量最大者[5]。总计天轮分厂总装置容量达19.5万瓩(195MW)。
发电机组
Remove ads
受损与复原
图集
-
从大甲溪遥望天轮分厂。
-
天轮分厂一号至四号机主变压器。
-
天轮分厂一号至四号机发电尾水排放闸门。
-
天轮分厂一号至四号发电机。
-
天轮分厂水轮机铭板。
-
天轮分厂一到四号机水车室。
-
天轮分厂一到四号机压力钢管。
-
岁修中的新天轮发电厂发电机组,也就是天轮5号机。
-
新天轮发电厂地下厂房通道入口。
邻近景点与设施
- 白冷圳取水口
- 天冷部落
- 白冷部落
参见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