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般若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

“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慧到彼岸”。此经主旨在阐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但唯假名,依缘起相待而有,而自性毕竟空。
传译
一般认为《般若经》在印度贵霜王朝时在南印度广为流行[4],梵文本多数仍存。后来在北印度开始普及,经于阗传入中国。
最初流传在中国的,是由东汉支娄迦谶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十卷(又称“八千颂般若经”),后来三国时期曹魏僧人朱士行在甘露五年(260年)到于阗求得《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原本(又称“两万五千颂般若经”),由无罗叉和竺叔兰共同翻译。
这两种般若经有多种异译本,最著名的是由后秦译师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04年)译出的《大品般若经》(两万五千颂本)和弘始十年(408年)的《小品般若经》(八千颂本),这两部经又题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5][6]。其他的般若经也陆续从印度传译至中国,如《文殊般若经》、《般若心经》、《金刚般若经》、密教的《般若理趣经》等等。
《大智度论》说般若经有上中下三品,为十万偈般若以及大品、小品般若[7]。至菩提流支时,依《金刚仙论》所传,有八部般若,分别是十万偈(大般若经初会)、二万五千偈(大品般若经)、一万八千偈(大般若经第三会)、八千偈(小品般若经)、四千偈(大般若经第五会)、二千五百偈(胜天王般若经)、六百偈(文殊般若经)、三百偈(金刚经)[8]。
唐朝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至龙朔三年(663年)所译出的《大般若经》共计六百卷,分成九部、十六会,除了重译上面所提到过的《小品》和《大品》外,还包括了佛陀在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和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处讲法时的全部般若经[2]。
之后宋朝的施护、天息灾等人除了再译《心经》、《小品经》、《理趣经》外,又新译出了诸多教授陀罗尼的般若经,以及具纲要性质的般若经[9]。
Remove ads
内容
大般若经分为九部十六会二百七十五分,梵本共计二十万颂,其中《初会》字数约355万字,分量占比最广,《第八会》《第十会》《第十三会》《第十四会》都不及1万字[9][10]。
前五会是第一类:前三会内容与古说的《大品》相同。四会与五会,是古说的《小品》。第一类内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近代学者研究认为,应该是先有四、五会的《小品》,而后扩展为前三会的《大品》。
中五会为第二类: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经,从《天王般若经》至《理趣般若经》。
后六会为第三类:这是从般若法门的立场,分别阐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波罗蜜。

Remove ads
影响
中观派创始人龙树曾注疏解释《大品般若经》,而成《大智度论》,来阐释该经所表达的性空实相的义理。藏传佛教传说《现观庄严论》是瑜伽行唯识学派鼻祖弥勒菩萨根据般若经的义理撰成,来阐释般若经的实践行证之道。陈那菩萨则根据本经第四会撰成《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总数该经的主旨[3]。
汉传佛教方面,三论宗的主要典籍《中论》[15]、《百论》、《十二门论》皆继承般若经旨意。经过多位佛经翻译家的传写讲述后,般若学逐渐开始流行,《大品》、《小品》、《金刚般若》、《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等使般若学发展到一个高峰,使之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主要论题,并影响到隋唐有关宗派[16][3]。
本经第九会“金刚能断分”的异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成为禅宗传心的法本;天台宗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大智度论》为指南[3]。在天台宗判教中,《般若经》虽三乘共学,但二乘取证,为熟苏味相。此般若中,不说三藏教,带通教、别教,正说圆教。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