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对佛教的批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对佛教的批判,与一般的对宗教的批判一样,可以从反对者或与对断言及教义的质疑和佛教教内的许多教派有关的其他因素中被发现。佛教教内的一些教派、许多佛教国家及独立的佛教领导人曾以一种或多种方式批判佛教。批评者包括许多的不可知论者、怀疑论者、反宗教主义者、无神论者、其他宗教的信奉者、佛教教内的改革者或仅是简单地对佛教持反对态度的人。一些人认为佛教教典所宣扬的玄秘学理论(与长生、轮回、地狱、鬼神、神迹等等有关的理论)未能得到现今的科学理论的支持。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7月1日) |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战争与暴力
虽然提倡慈悲,但是佛教与其他很多宗教一样,在关于暴力、武力的具体应用上往往表现出含糊不清的态度。大乘佛教教内有关于“一杀多生”(杀害凡人此举虽被视为罪孽,然杀死一人而使多人得以生存一事,却被视为福德)这个概念的说法,其多次成为佛教徒为正当化使用武力一事而使用的论据[1]。
然而,有佛学研究人声称佛家严格禁止杀害任何生灵,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2]。
《阿育王经》记载说阿育王曾将数以万计的分那婆陀那国的拜偶像外道屠杀,甚至将外教徒全家活活烧死屋中[3] ;也有记载称他曾因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一事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4]。据记载因为此事导致阿育王的老师亦被当是外道屠杀了,于是阿育王感到后悔(但Steven L. Danver、Huu Phuoc Le等学者认为全部这些记载是被捏造出来的,并不可信[5][6]),之后便没有关于他迫害其它宗教一事的具体记载,相反,据说笃信佛教的他对古婆罗门教及耆那教等其他不少宗教都予以慷慨捐助。
南传佛教教内有说法试图淡化杀害所谓的佛教的敌人这种行为的严重性,甚至声称这种行为是福业,但有宗教学家声称这一说法与初期佛教关于不可杀人一事的观点相违悖,其声称初期佛教认为杀害他人的人即使真心忏悔,亦只能够减轻由这一罪业所带来的恶报,并不能够使人完全免于承担后果一事,可见初期佛教非常反对人们犯下杀人这种罪行[7]。
Remove ads
政治斗争
与其他政教合一的国家一样,佛教在佛教国家国内也无法避免地被卷入政治冲突之中[8],如中世纪的东南亚国家蒲甘王国、素可泰王国和波隆纳鲁沃区的古国等。现代斯里兰卡的僧侣也经常卷入国家政治斗争[9]。在冷战时期,泰国国内的主流佛教组织支持泰国压制左翼组织势力冒起。他们声称由于左派人士不是有情识者,因此杀死共党份子这个行为不算杀生,故此身为佛教徒的军警人员没有犯戒[10]。
然而,在亚洲佛教国家国内,也有许多人信奉左翼佛教,他们从左翼意识型态的角度诠释佛教教义以运用这些观点来鼓励公众去争取社会公义[11]。
不遵从真正的佛教徒式操守
批评者包括信仰佛教文化和习俗,这些批评对于原本的佛教徒操守,并非所有都是真的。山姆·哈里斯著名的新无神论拥护者[12]及佛教禅修者宣称,修行者不适当地把佛教当作是宗教,而且他们的信仰通常是"天真、一厢情愿和迷信的",而这些阻止他们的事物是真正的佛教徒式操守[13]。一些批评者宣称佛教徒及其领导者已经成为物质主义者且堕落于对不当的财富及权力的追求而不是试图遵守佛教式操守[14]。有许多已知的性丑闻与新兴的西方佛教徒群体的导师有关[15]。
对于这类事件,一些佛教徒声称作出这些恶行的人根本不是真正信奉佛教的人,故不应该因此而把罪责归在佛教身上[16]。
与现今科学理论相矛盾
认知科学家埃文·汤普森教授在其作品《我为何不是佛教徒》中抨击了更正佛教,他特别批驳了宣扬所谓的佛教例外论的、由著名演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客座教授在其所写的著名心灵哲学书籍《为何佛教是正确的》中所提出的说法,并且声称作为传统佛教教义一部分的许多巫学理论与现今的科学理论相矛盾,他在书中声称佛教的教义与印度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等其他一些宗教的教义一样存在某些相同的问题[17]。尽管如此,不过作为宗教哲学家的汤普森教授本人仍然致力研究作为佛教教义一部分的不少哲学理论[18]。
批判者列表
![]() |
- 范缜:天监六年(507年),著《神灭论》一文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反对当时借助政权力量以势压人的佛学,认为物质是实在的,精神是附生的,希望人们不要迷信宗教,以节省金钱。
- 韩愈: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写到,佛教信徒出现了自残倾向且不务正业:“焚顶烧指……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韩愈认为必须禁止佛教,以避免伤风败俗、贻笑四方。而在《原道》中,韩愈进一步认为佛教弃绝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韩愈认为对佛教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必须把和尚尼姑还俗,烧掉佛经,把佛寺变成平民的住宅。),对于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
- 富永仲基(1715年-1746年),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出生于大阪商人家庭,是一位著名的宗教批评家。他在其著作《出定后语》(1745年)和《翁之文》(1746年)批评佛教、儒家和神道教,理由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违情理。
- 陈进益:著有《走出佛教的迷雾》一书,以科学专业的背景,检视佛教的义理、经典及立教的历史传承典故,指陈佛教教内派别与教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之处。陈进益认为佛教是一团迷雾,法师拥抱迷雾沾沾自喜,还自认深奥,对于佛门丑事却不自清,对于佛教教义矛盾也不梳理,因而呼吁大家走出佛教的迷雾。此外,陈进益也以儒家的复兴者自居,提倡原始儒家以人为本这一精神[19]。
- 张开基:著有《释迦牟尼的惑世任务》、《千古骗局:业报轮回》(上下册)等书。其中他检视和批判佛教教义、佛的人格、佛教密教化现象、佛教收编印度教神祇这一作法等等。
- 宋泽莱:批判作为大乘佛教产物的中国佛教,撰写了《被背叛的佛陀》、《被背叛的佛陀续集》、《拯救佛陀:根本佛教教义精论》等书,主张信奉其所说的以《阿含经》为圣典的原始佛教,并且鼓励以台语弘法以脱离中国佛教所带来的影响,成为台湾佛教批判文学的先驱。此人后来改信基督教。
- 龚天民:以基督教的立场批判佛教,著有一系列批判佛教的文章。
- 董芳苑:台湾神学院教授,以基督教的立场批判佛教,其著作《台湾宗教大观》、《台湾宗教论集》等中有不少批判佛教(尤其是台湾的佛教)的文章。
Remove ads
- 释印顺:毕生推行人间佛教的佛教和尚,承继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主张而来。人间佛教重视“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主张“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这种主张被视为“一种为了佛教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而探寻其理论和实践的运动”。然而,其某些观点招来反对者的激列批判,如:印顺早期的净土论述《念佛浅说》、《净土新论》,不被奉“明清以来净土宗”为圭臬的莲宗信众所接受,而对其净土思想产生反对声浪。据江灿腾所说:激进地反对印顺的人士,如台中李炳南居士领导的台中莲社的部分信众,曾发起烧书破魔说行动。
- 释昭慧:师从印顺法师的佛教尼师,其从事女性主义、同性婚姻法制化等社会运动、发起“废除八敬法”等佛教改革运动;因支持慈济之立场与政治观点、以其骠悍的作风与强硬文笔和反对者论战,因而遭受争议、常与特定群众发生争论。
- 江灿腾:1990年,佛学家江灿腾博士声称印顺法师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引发争议[20]。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