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幽州 (古代)
西漢至五代所置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沿革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幽州刺史部地处今中国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大部以及朝鲜大部。但此时的幽州刺史部只是监察区,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后,州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域。幽州治广阳郡蓟县(今北京市西城区西南),领十郡一属国:广阳郡、涿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4]。汉末,公孙氏割据辽东、玄菟、乐浪三郡,置平州。建安中,公孙康分乐浪郡置带方郡[5]。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州并入冀州。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分冀州复置幽州。太和六年(232年),改广阳郡为燕国。景初二年(238年),平公孙氏,得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至魏末,幽州领十一郡一国:燕国、涿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昌黎郡(前身为辽东属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涿郡为范阳国。泰始十年(274年),分幽州昌黎、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复置平州[6]。咸宁三年(277年),改封诸王,渔阳郡并入燕国。后分上谷郡置广宁郡。太康十年(289年),改封诸王,以北平、上谷、广宁三郡为燕国支郡[7]。至此,幽州领五郡二国:燕国、范阳国、代郡、上谷郡、广宁郡、北平郡(前身为右北平郡)、辽西郡[1]。后分燕国复置渔阳郡。建兴二年(314年)后,幽州为段部鲜卑所据。
后赵元年(319年),占领段部鲜卑燕郡、渔阳、范阳三郡部分地域,仍置幽州。建武四年(338年),占领幽州全境。建武五年(339年),分幽州辽西、北平二郡置营州。至此,幽州领六郡:燕郡、渔阳郡、范阳郡、上谷郡、广宁郡、代郡。
前燕二年(350年),占领后赵幽州、营州,并营州入幽州。至此,幽州领八郡:燕郡、渔阳郡、范阳郡、上谷郡、广宁郡、代郡、北平郡、辽西郡。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占领前燕幽州、平州,并平州昌黎、辽东、玄菟三郡入幽州。建元十六年(380年),分幽州复置平州。至此,幽州仍领八郡。
后燕二年(385年),占领前秦幽州,平州昌黎郡改属幽州,州治迁至昌黎郡龙城县(今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建兴三年(388年),代郡为刘显所据。永康元年(396年),渔阳、上谷、广宁三郡陷于北魏。建平元年(398年),迁都龙城,州治遂迁至辽西郡肥如县(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北),昌黎郡改属司州。长乐元年(399年),燕郡、范阳、北平三郡陷于北魏。后析置建德郡、石城郡、冀阳郡。光始二年(402年),州治迁至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省迁安市西)。光始三年(403年),分幽州建德、石城、冀阳三郡侨置并州。至此,幽州仅领辽西一郡。光始六年(406年),分幽州侨置冀州。
北燕正始元年(407年)取代后燕后,幽州仍领辽西一郡。同年,辽西郡濡水以西陷于北魏,州治迁至肥如,与冀州同城而治。太兴二年(432年),幽州全境陷于北魏。[8]
Remove ads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占领后燕幽州渔阳、上谷、广宁三郡,后废上谷、广宁二郡。皇始二年(397年),析置密云郡。天兴二年(399年),占领后燕幽州燕郡、范阳、北平三郡。至此,幽州还治燕郡蓟县,领五郡:燕郡、渔阳郡、范阳郡、北平郡、密云郡。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平郡并入渔阳郡。皇兴二年(468年),分幽州密云郡置安州。至此,幽州领三郡:燕郡、范阳郡、渔阳郡。[2]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燕郡、范阳、渔阳三郡领县直属于幽州。至此,幽州领六县:蓟、良乡、安次、涿、雍奴、潞。开皇九年(589年),析置固安县。大业元年(605年),废总管府;废燕州,其所领怀戎、昌平二县改属幽州。至此,幽州领九县:蓟、良乡、安次、涿、固安、雍奴、昌平、怀戎、潞。大业三年(607年),改幽州为涿郡。[10][11]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涿郡为幽州,怀戎县陷于高昙晟。武德二年(619年),潞县改属玄州。武德五年(622年),以固安县置北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涿县为范阳县。贞观元年(627年),废玄州,其所领渔阳、潞二县改属幽州;废北义州,其所领固安县改属幽州。贞观八年(634年),瀛州归义县改属幽州。乾封二年(667年),分渔阳县置无终县。至此,幽州领十一县:蓟、良乡、安次、范阳、固安、雍奴、昌平、潞、渔阳、归义、无终。
武周如意元年(692年),分安次县置武隆县。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改无终县为玉田县。圣历元年(698年),改良乡县为固节县。至此,幽州领十二县:蓟、固节、安次、范阳、固安、雍奴、昌平、潞、渔阳、归义、玉田、武隆。
唐朝神龙元年(705年),复固节县为良乡县。景龙三年(708年),分潞县置三河县。景云元年(710年),改武隆县为会昌县。开元十八年(730年),分幽州渔阳、玉田、三河三县置蓟州。至此,幽州领十县:蓟、良乡、安次、范阳、固安、雍奴、昌平、潞、归义、会昌。天宝元年(742年),改幽州为范阳郡,雍奴县为武清县,会昌县为永清县。
燕圣武元年(756年),改范阳郡为范阳府。唐朝至德二载(757年),复范阳府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范阳郡为幽州。燕顺天元年(759年),建都于此,升幽州为燕京范阳府,分蓟县置广平县。
唐朝宝应二年(763年),平定安史之乱,复范阳府为幽州,隶卢龙节度使。大历四年(769年),分幽州范阳、固安、归义三县置涿州。建中二年(781年),分蓟县置幽都县。至此,幽州领九县:蓟、幽都、良乡、安次、武清、昌平、潞、永清、广平。唐末,废广平县,分蓟县置玉河县。[12]
Remove ads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改昌平县为燕平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复燕平县为昌平县,并许诺割幽州予契丹。天福三年(938年),正式割让幽州,契丹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24]
长官
- 孙历(265年-?)[34]
- 卫瓘(271年-278年)[36]
- 高光(武帝时)[37]
- 李阳(元康中)[38]
- 许猛(元康中)[39]
- 辛怡(296年)[40]
- 石鲜(石堪,?-304年)[41]
- 和演(304年)[41]
- 王斌(304年)[42]
- 王浚(306年-314年)[41]
- 段匹䃅(314年-321年)
- 陈眕(323年-?)
- 段末波(318年-325年)
- 段牙(325年)[43]
- 段辽(325年-338年)[44]
- 附:西晋都督幽州诸军事
- 许谦(396年追赠)[62]
- 封豆(396年-?)[63]
- 拓跋素延(396年-?)[64]
- 张衮(396年-398年)[62]
- 封沓干(?-399年)[58]
- 奚斤(道武帝时)[65]
- 高恒(追赠)[66]
- 尉诺(明元帝、太武帝时)[67]
- 罗结(太武帝时追赠)[68]
- 罗弥(太武帝时追赠)[68]
- 费郁(太武帝时追赠)[68]
- 张昭(433年-435年)[33]
- 李崇(太武帝时)[69]
- 公孙质(448年追赠)[33]
- 公孙斌(455年追赠)[33]
- 祖嶷(追赠)[70]
- 罗敦(追赠)[68]
- 公孙叡(追赠)[33]
- 奚直(追赠)[71]
- 拓跋笃[72]
- 王仲智[33]
- 孔昭(?-461年)[63]
- 陈建(文成帝时)[73]
- 常䜣(天安中)[74]
- 张赦提(献文帝时)[75]
- 公孙蘧(献文帝时)[76]
- 李恭(追赠)[77]
- 李华(追赠)[78]
- 高洪(追赠)[79]
- 郑演(追赠)[80]
- 平恒(孝文帝时追赠)[81]
- 胡泥(孝文帝时)[82]
- 元笃(489年左右)[83]
- 高闾(孝文帝时)[79]
- 剧买奴[84]
- 李肃(498年—499年)
- 韦欣宗(500年)
- 卢渊(501年追赠)[85]
- 高闾(503年追赠)[79]
- 崔挺(503年追赠)[86]
- 李遵(508年追赠)[78]
- 李焕(宣武帝时追赠)[87]
- 慕容晖(追赠)[88]
- 元世遵(宣武帝时)[72]
- 崔延伯(永平中)[71]
- 李宣茂(?-513年)[78]
- 元景略(?-516年)[89]
- 邢虬(追赠)[90]
- 高双[91]
- 李伯膺(追赠)[92]
- 祖慎(追赠)[93]
- 王秉[94]
- 高聪(孝明帝时)[95]
- 崔休(孝明帝时)[96]
- 裴延隽(孝明帝时)[96]
- 赵邕(孝明帝时)[97]
- 王诵(孝明帝时)[85]
- 元谧(孝明帝时)[98]
- 卢同(孝明帝时)[99]
- 常景(?-525年)
- 游祥(525年追赠)[80]
- 高谅(525年追赠)[86]
- 张普惠(525年追赠)[100]
- 王延年(525年-526年)[101]
- 辛穆(526年追赠)[102]
- 刘灵助(528年-531年)[103]
- 刘僧安(529年追赠)[103]
- 杨侃(532年追赠)[104]
- 杨遁(532年追赠)[104]
- 阳藻(永熙中追赠)[82]
- 卢曹(532年)
- 卢文伟(532年)
- 罗艺(幽州总管兼任,618年-623年)
- 乔宽(幽州总管兼任,武德年间)
- 李瑗(幽州大都督兼任,626年)
- 王君廓(幽州都督兼任,626年-627年)
- 李玄道(幽州都督兼任,627年)
- 李祐(幽州都督兼任,628年,遥领)
- 张允济(幽州都督兼任,贞观初年)
- 卫孝节(幽州都督兼任,629年见任)
- 李灵夔(幽州都督兼任,636年-640年)
- 程知节(幽州都督兼任,642年—643年)
- 张士贵(幽州都督兼任,643年-644年)
- 独孤彦云(幽州都督兼任,贞观年间)
- 郭振武(幽州都督兼任,贞观年间)
- 崔干(幽州都督兼任,贞观年间)
- 李纬(幽州都督兼任,贞观年间)
- 刘德威(幽州都督兼任,贞观年间)
- 裴行方(幽州都督兼任,永徽年间)
- 李贤(幽州都督兼任,656年-661年,遥领)
- 李晦(幽州都督兼任,显庆、龙朔年间)
- 高真行(幽州都督兼任,670年—676年)
- 阎嘉宾(幽州都督兼任,唐高宗时)
- 李崇义(幽州都督兼任,唐高宗时)
- 李文暕(幽州都督兼任,679年-681年)
- 李琬(幽州都督兼任,唐高宗、武后时)
- 韦知贞
- 杜德裕
- 梁亶(幽州都督兼任,武周时)
- 陈令英(幽州都督兼任,武周时)
- 李琨(幽州都督兼任,武周时)
- 王方平(幽州都督兼任,695年)
- 狄仁杰(幽州都督兼任,697年)
- 张仁愿(幽州都督兼任,697年-702年)
- 李多祚(幽州都督兼任,702年)
- 唐休璟(幽州都督兼任,704年)
- 屈突仲翔(幽州都督兼任,704年)
- 封思业(幽州都督兼任,706年)
- 薛讷(幽州都督兼任,710年)
- 裴怀古(幽州都督兼任,711年-712年)
- 孙佺(幽州都督兼任,712年)
- 宋璟(幽州都督兼任,712年)
- 卢齐卿(幽州都督兼任,712年)
- 甄亶(713年—715年)
- 刘某(开元初期)[114]
- 幽州节度使兼任(712年-742年)
- 范阳节度使兼任(758年-759年)
- 卢龙节度使兼任(763年-907年)
- 卢龙节度使兼任(907年-938年)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