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急用忍
臺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政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戒急用忍政策是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主政时,抑制台湾企业界投资中国大陆的经济政策,由李于1996年9月14日全国经营者大会上提出[1]。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7月6日) |
沿革
在1990年代,当时总统李登辉和行政院长郝柏村因应台塑在中国大陆大规模投资的“海沧计划”,下达三大通牒。若台塑与中国大陆签订海沧计划的协议,政府将停止台塑股票交易、下令相关银行冻结台塑集团资金、与限制台塑集团高层主管出境等三大禁令。台塑企业为求生存,只得忍痛放弃投资。
在公元2000年前,针对投资大陆的主张除了戒急用忍外,还有曾任民进党主席的许信良主张的“大胆西进”及民进党在经由辩论后产生的“强本西进”;大胆西进派认为台商大举西进后,可以在大陆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进而成为台湾的保障;而戒急用忍派则认为依赖大陆劳力与市场会妨碍台湾的自主性与多重安全;而且台商反而很容易成为中共在台湾的代言人,过度西进会让代言人的政经力量过于强大,而造成不对称的影响。
1994年底人民币大幅贬值45%,中国大陆大量吸引各国投资,东亚各国资金开始失血。
1996年8月14日,李登辉在国民大会答复国大代表国是建言时指出,“以中国大陆为腹地建设亚太营运中心的论调必须加以检讨”。同年9月14日,李登辉即提出“戒急用忍”主张,之后并明确界定:“高科技、五千万美金以上、基础建设”三种投资应对大陆“戒急用忍”,以免台湾丧失研发优势以及资金过度失血。此项政策发表后,即遭到工商业界的质疑,并引发“国家及社会安全与企业利益间如何取得平衡”的辩论。
萧万长在担任行政院院长期间亦遵循李登辉的方向以戒急用忍为两岸政策主轴。其于1998年强调,检讨调整“戒急用忍”政策的前提是“中共消除对我敌意、结束敌对状态并存、尊重两岸对等分治、以平等互惠对待我、不再阻挡我方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台商投资权益经过协议获得确切保障而且不影响台湾经济稳定发展”。[2]
2000年,由于陈水扁当选总统后,适逢世界经济不景气,产业界方面要求松绑“戒急用忍”政策声音加剧,而陈水扁也将“戒急用忍”政策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3]。2006年1月1日,陈水扁在元旦谈话中把“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宣传改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4]。
反对戒急用忍的前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林浊水表示:把扁当“反西进”的救星,其实是很奇怪的,因为直到2005前扁是西进派的,他一上台,就宣布开放小三通、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缩小中国人民来台限制、放松对大陆各项投资限制、2004年底正式通过“积极开放”计划……但他的计划既受阻于两岸的紧张情势,又迟迟不开放三通,被国民党批为“锁国”,从而在民间形成反三通反两岸交流的刻板印象,终于被M型社会的输家当成经济民族主义的救星[5]。但他也表示,西进确实会让台湾所得分配更不平均,但是戒急用忍解决不了问题[6]。
评价
- 2020年有台湾民调显示,68.1%的民众肯定李登辉采取戒急用忍政策,避免台湾产业迅速流失。[7]
轶闻
“戒急用忍”原为康熙帝赐给四皇子胤禛(其后登基为雍正帝)的座右铭[12];1996年李登辉在“全国经营者大会”上的演讲第一次用“戒急用忍”一词描述他认为的中华民国对中国大陆应有之经济政策,因对主办人高清愿大举投资中国大陆不满,李登辉本不欲与会,后改变主意,出席前晚通知秘书苏志诚拟稿,苏志诚赶紧回家连夜赶稿,根据老板的谈话,他抓起书桌上的成语参考书就将“戒急用忍”四个字抄进讲稿,亦因时间仓促无暇考证出处,故苏其实并不知道该词缘起康熙、雍正的语源[13]。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