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斯皮特尔菲尔兹

伦敦东区的地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皮特尔菲尔兹
Remove ads

斯皮特尔菲尔兹(英语:Spitalfields/ˈspɪtəlˈfldz/)是前伦敦自治市陶尔哈姆莱茨区的教区,位于伦敦东区,靠近利物浦街站红砖巷,是伦敦境内的市场街。

事实速览 Spitalfields, 主权国家 ...

地区内有伦敦商业街,有许多家市场,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的旧斯皮特尔菲尔兹市场红砖巷市集英语Brick Lane Market,此外衬裙巷市场英语Petticoat Lane Market也位于斯皮特尔菲尔兹西南部。

命名法

1399年,该地区称“Spittellond”,16世纪在《Civitas Londinium》地图上称为“The spitel Fyeld”,1561年称为“Spyttlefeildes”。[1]土地属于1197年建于主教门大道的一家叫做圣玛丽斯皮塔(St Mary Spital)的女修道院或医院。[2][3]在此之前此地还可能被称作“Lolsworth”。[1]

历史

起源

现在的斯皮特尔菲尔兹形成于17世纪,当时一些爱尔兰及胡格诺派教徒的纺丝人开始在街道上摆摊。[4] 现已知的该地最早被利用的时间是罗马不列颠时期,当时被当做墓地。[5]古文物研究者约翰·史铎在1576年也提到了这件事,这个公墓在1990年代被发掘出来。[5][6]

1197年,墓地原址上改建“外主教门新圣玛丽医院”(The New Hospital of St Mary without Bishopsgate),即后来的圣玛丽斯皮塔医院,创始人是沃尔特·布鲁斯(Walter Brunus)和其妻罗伊西亚(Roisia)。[7] 这家医院是中世纪大不列颠最大的医院之一,因此也形成了中世纪的一个大型墓地群,包括一个藏骸所和太平间。1539年医院被亨利八世拆除,虽然如此,当地还是保留着自治地位,而南部则被置于伦敦塔司法辖区下。[8] 另外一些地区被改造成郊区住宅。[9]

1729年,斯皮特尔菲尔兹从斯特普尼教区拆出,被分成两个民政教区,即斯皮特尔菲尔兹基督教堂和圣斯蒂芬斯皮特尔菲尔兹(St. Stephen's Spitalfields)。圣斯蒂芬斯皮特尔菲尔兹教堂建于1860年,1930年拆除,不过相邻的牧师住所还是保留了下来。1911年圣斯蒂芬斯皮特尔菲尔兹并入斯皮特尔菲尔兹教区,1965年教区废止,建立陶尔哈姆莱茨区

胡格诺派

斯皮塔菲尔德历史与胡格诺派教徒创建的丝绸业密不可分,这些教徒在1685年枫丹白露敕令之后就搬到了这里居住。当时此地还属于伦敦城外,他们为逃避伦敦同业工会的严格管制而聚居于此。他们孑然一身,只有纺丝一项技能,1687年8月16日的一道枢密令拨款20万英镑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1687年12月,经负责资助这些难民的委员会统计,伦敦有13,050名法国难民,他们大部分都位于斯皮特尔菲尔兹附近,但也居于周边的贝斯纳尔格林肖迪奇白教堂麦尔安德新镇等地。[10]

17、18世纪末,此地建筑开始成形,居民多从事丝织业。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设计的富尔尼耶大街基督教堂安妮女王执政期间建起,以对抗胡格诺派教徒在此地建造的数座异教教堂。[11]

1638年查理一世给予此地经营肉类、禽类的许可之后,数家市场就兴建起来了。[12] 如今这些市场每周接待二万五千名游客。[12]

1730年代爱尔兰纺织工到达此地,18世纪当地纺织业因法国丝织品进口而经历了数次危机,工人们收入下降,因此导致了抗议行动的发生。1769年,发生斯皮特尔菲尔兹暴动。最终领导暴动的一些胡格诺教徒和爱尔兰人被吊死在贝斯纳尔格林的酒吧前。[10]

工业革命后,纺织业渐渐开始采用机械,而当地手工丝织业便转向奢侈品发展,主要为宫廷供货。[13]

Remove ads

维多利亚时代

Thumb
英国地形测量局的斯皮特尔菲尔兹平民窟地图,1894年

维多利亚时代,丝织业开始衰落,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开始变得贫困起来。斯皮特尔菲尔兹在当时成为了城市贫困的代名词,1832年,《穷人卫报》的一篇关于霍乱流行的文章说:

在阴暗的小巷里,低矮的屋子挤作一团,乍一看根本无法发现还有人居住,门窗也如此破旧,在每一间屋子里,一家人包括双亲、孩童和年迈的祖父母都挤在一起。

1860年,英法签约使得法国廉价仿制品流入英国市场,更使得情况雪上加霜,一些工人不得不离开此地另谋生路,一些胡格诺教徒的家改造成裁缝店,吸引了一批犹太人前来此地。[10]

19世纪后期,当地治安混乱,常见有妓女,也常发生抢劫案。其中Flower and Dean Street因此被称为“也许是都市里最恶臭、危险的街道”。[14] 1888年秋,此地附近更是发生了著名的开膛手杰克连环凶杀案。[15]

现代

Thumb
基督堂和水果、羊毛交易所,背景是金丝雀码头,2013年9月摄

20世纪后期,犹太人销声匿迹,大批孟加拉移民涌入当地纺织工业。

1960年代之后,砖巷一些要拆除的旧建筑被以保存“新乔治时代建筑”风尚为名保存下来,但因此该地房价飞涨。[16]

交通

最近的伦敦地铁站是奥德门东站利物浦街站,后一站也是国家铁路站。

最近的伦敦地上铁站是肖迪奇高街铁路站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