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加坡犹太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加坡猶太人
Remove ads

犹太人在新加坡的历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纪。当前,犹太人是该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族群。新加坡犹太人,或称犹太裔新加坡人,指的是具有犹太文化族裔宗教身份的新加坡公民。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东南亚唯一仍然有犹太人长期居住的国家[1]

Thumb
马海阿贝犹太庙

历史

殖民时期

Thumb
圣诺犹太庙

第一批移民到新加坡的犹太人是巴格达犹太人。巴格达贸易散居群体的迁移发生在十八与十九世纪,在1817年达到高峰,当时巴格达奥斯曼总督达乌德帕夏在其十五年的统治期间迫害犹太人。最早居住在新加坡的犹太人是巴格达商人,他们在当时的英属港口加尔各答与新加坡之间经商[2]。这些定居者以阿拉伯语为母语,抵达新加坡后则改用当时新加坡的主要语言马来语。如今仍有大约180名这些犹太人的后裔存在,新加坡拉比莫迪凯·阿贝热尔(Rabbi Mordechai Abergel)将他们形容为“亚洲唯一仍然存在的本土犹太人”[1]

1841年,三位犹太人(约瑟夫‧德韦克‧科恩(Joseph Dwek Cohen)、纳西姆‧约瑟夫‧以斯拉(Nassim Joseph Ezra)和以斯拉‧以西结(Ezra Ezekiel))获得土地租约,在驳船码头的一栋小店屋内建造会堂。该会堂启发了“新那阁街”(Synagogue Street)的命名[3]

新那阁街位于新加坡第一个犹太人聚居区,其范围由威基路(Wilkie Road)、苏菲雅山路(Mount Sophia Road)、勿拉士峇沙路密驼路所围成。犹太人称之为“mahallah”(阿拉伯语中意为“地方”),是新加坡犹太社群的聚会场所[3]。当地犹太社群还有一项“民行”(希伯来语מנהג罗马化:minhag直译“习俗”),允许在安息日搭乘黄包车前往会堂[4]

1873年,曼那谢·梅耶(Manasseh Meyer)重返新加坡时,发现新那阁街的会堂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开始为犹太社群筹划新会堂。犹太社群领袖将旧会堂卖给政府,并在滑铁卢街(当时因附近的圣伯多禄圣保禄教堂而称为“教堂街”)购买新地皮。犹太人很快迁入多美歌、滑铁卢街、布连拾街(Prinsep Street)、实利基路(Selegie Road)和威基路一带。至今,该区仍保留着若干犹太建筑。

马海阿贝犹太庙的建设在犹太社群获得土地后不久展开,并于1878年完工。场内设有一口水井,用作“浸礼池”(宗教沐浴池)。1878年4月4日举行了奉献仪式,由卢库纳斯(Lucunas)或I.J.哈耶姆(I. J. Hayeem),或二人共同主持。1924年,该建筑进行了扩建。

随着犹太人移民新加坡的人数逐渐增加,马海阿贝犹太庙在礼拜期间开始显得过于拥挤。由于塞法迪与亚什肯纳兹社群在礼拜方式上存在分歧,梅耶爵士决定另建一所新会堂——圣诺犹太庙,该庙于1905年落成。

到1931年,犹太人口增长至832人。根据当时的人口普查纪录,这832名犹太人以及更多的阿拉伯居民是新加坡市区最大的房地产业主群体[5]

Remove ads

日占时期

至1942年,日本开始占领新加坡时,犹太人口已增长至1,500人。在占领期间,许多犹太移民被送往位于樟宜监狱与森路(Sime Road)的战俘营。在营地中,犹太移民被允许保留一个遵守教规的犹太洁食厨房[6]

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犹太人迁移至以色列与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因此,到1968年时,社群人数下降至约450人[7],甚至在1960年代某个时期跌至仅180人[6]

近期历史

自19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加速以及大量亚什肯纳兹犹太人移民,新加坡的犹太社群开始增长。截至2015年,该社群人数达到历史新高的10,456人[来源请求]

人口统计

截至2015年,新加坡共有10,456名犹太人。大约有180名属于“第一波”犹太移民的后裔,他们大多信奉犹太教正统派,并于将近200年前开始移居新加坡。新加坡拉比莫迪凯·阿贝热尔(Rabbi Mordechai Abergel)将他们形容为“东南亚唯一仍然存在的本土犹太人”[6]

另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