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化保生大帝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化保生大帝庙位于台湾台南市新化区洋仔,主祀保生大帝,又称洋港大帝宫、保生大帝宫,俗称“大道公庙”[2][4][1],该庙也是洋仔庄的庄庙[3]。因为文献记载建于荷治时期,故有学者认为是台湾首座保生大帝庙[注 1][2][1][3][5],又称“开台大道公”[6]。
另外新化原有的乡土活动“斗蟋蟀”,自1985年丰荣里长杨进丁发起“斗蟋蟀比赛”以来,多在夏秋之际于保生大帝庙的庙埕举办[3]。
Remove ads
沿革
新化保生大帝庙在《台湾县志》[注 2](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与《重修台湾县志》[注 3](乾隆十七年,1752年)已有记载,且写说该庙在荷兰人统治台湾时已兴建[2][3][1]。另外该庙以青斗石雕刻的观音菩萨像,背部刻有“明万历丙辰年,弟子蔡保祯造”[2][3][1]。而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文献资料显示,约在1659年12月[注 4]左右时基于宗教与政治因素,荷兰东印度公司已将大目降社(在今新化区)居民迁到有一名牧师的新港社(在今新市区)以接受更好的基督新教教育,而大目降社的耕地则被荷兰东印度公司以1500里耳卖给了汉人耕种[7],故新化地区在荷治时期的确有汉人活动。
由于官方文献记载该庙建于荷治时期,遂有看法认为新化保生大帝庙是全台最早的保生大帝庙[注 5]。
新化保生大帝庙在清领时期时,曾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杨能万倡议重建,后来在道光年间又重修[1]。同治五年(1866年)由董事杨胤、林猫、黄化、廖玉、沈全、陈芳、蔡亮、杨逝、李英东等人募款,以资金1千3百多银元进行大修[4][1]。
到了日治时期,保生大帝庙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当地信众聚资七百圆进行修缮[4][1]。大正三年(1914年)再修,另据说在此时曾改名“大帝宫”[1][6],此庙名后沿用至近年方才改回原名。而后在昭和三年(1928年),董事林德成、陈文山、萧汉、杨凯风、蔡盖仪、林鸦母、郑番、沈盛、杨天乞、林奢等人再次募款重修[1]。
二次大战后,于民国37年(1948年)经董事陈连进、林大目、郑从、沈闩、杨明宪、蔡盖仪、钟水谟、陈金柱、陈水连、杨枝勇等人募款,进行重修[1]。民国六十三年(1974年)因年久失修且感到旧庙不敷使用,遂进行重建,于该年7月落成[1]。而也是在此次重修中,发现庙中观音像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所刻的古物[2]。到了民国96年(2007年),因为漏水问题再次整修,并于完工后(2010年)举行“五朝庆成祈安清醮”[2]。
祀神
传说
相传当时大道公渡海来台时,船上有一名知县,祂向知县显灵说要住在“埔羌村八卦宅”[2][3][1]。而洋仔地区确有一古地名叫做“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理”[注 6],据说大道公当年为争庙地,曾与妈祖发生争执[1][2][3]。但《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书指出,新化保生大帝庙既然在荷治时代已存在,建庙之初怎会有知县来台,且当时新化地区应无妈祖信仰[2]。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