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媒体乱象
台灣解嚴後商業媒體利用違反媒體倫理的手段增加收視率或報刊發行量的現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媒体乱象主要指台湾于1980年代解严后,由于商业媒体(特指新闻媒体)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与捏造新闻等违反媒体伦理的手段,增加收视率或报刊发行量之现象。该乱象亦促使部分人士,成立媒体批评团体并对媒体进行监督和批判[1],如1999年成立之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2]、2000年八掌溪事件后成立之“与媒体对抗”运动及2002年成立之新闻公害防治基金会等等。媒体批评团体有些偏向要求媒体内容净化、有些侧重人民媒体素养之提升、有些则偏向批判商业化之媒体环境并要求健全公共媒体空间[3]。
![]() |
历史概要
日治时期,台湾媒体受到日本政府管制,在地精英创立的台湾民报等时受压迫。抗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仅刊印文字、内容受到严格管制,甚至最后多个报社被迫合并。台湾战后时期,台湾媒体开始出现由国民党执政之特许的新闻媒体(譬如老三台),用以监控异议份子与宣传意识型态、乃至于言论管制之工具。当时的媒体监督机构主要也只单纯地探讨媒体内容,而从未针对媒体结构进行批判[4]。以下仅探讨台湾自战后以来的新闻媒体(不包括公民新闻)乱象。
此与对商业媒体“腥膻色”(血腥、煽情、色情)的批判有所不同,主要指戒严时代之时,媒体成为统治者打击及遂行,而当时的媒体监督机构主要也只单纯地探讨媒体内容,而从未针对媒体结构进行批判[5]。
1987年解严之后,各类媒体大量增多[note 1],昔日之平实报导风格已未能确保留住阅听人;于是各种争议性报导逐渐成为主流版面。2000年民主进步党执政后,新闻局的改造及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成立使政府控制媒体的情况不再,据无国界记者组织的世界评比,台湾于2007年在新闻自由排名上首次超美国和日本,2015年排名是亚洲第一名[6]。自由之家2005年的评比报告就称台湾媒体虽自由,但像在2004年总统选举的报导,台湾人却多认为媒体内容过于煽腥、商业化,政党色彩过重[note 2][7]。《洛杉矶时报》在一篇叙述台湾媒体现状的报导中,将标题订为“他们不能处理事实”(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8]。
此外,2000年开始执政之民进党政府,因对媒体控制力较为减少,导致各媒体主观化、私有化。因此多个重要媒体均由两方政党把持或立场各偏向泛蓝或泛绿,既有势力不断放弃特权,新势力利用执政优势积极去占有新发言权;因此部分台湾民众认为自此阶段开始,“媒体的客观性几乎等于无。”[9]。在此认知下,台湾部分学者兴起了媒体对抗运动并试图解决此乱象[10]。
2006年10月,爱德曼公关公司公布“2006年十大亚洲国家利益关系人报告以及对台湾企业之影响”,对亚太地区包含台湾等十个国家调查中,台湾媒体被信赖的程度敬陪末座,比对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的信赖度都低。对媒体信赖程度,最高的印度比重达50%,台湾只有1%。爱德曼公关公司亚太区总裁Alan Vandermolen认为台湾媒体因竞争过度,偏向煽色腥走向等,也导致台湾媒体形象不佳之主因。另据法国无疆界记者组织于2006年10月24日发布之全球新闻自由指数最新年度评比,台湾由前一年之51名进步为43名,排名较日本之51名、美国之53名为高[11]。
2008年11月,以中国大陆为其事业版图核心的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12][note 3],斥资百亿台币买下中时集团旗下《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时报周刊》、中天电视及中视等多家媒体,成为旺中媒体集团,使台湾社会产生疑虑中国政府开始直接或透过代理人间接影响台湾人民的言论思想(例如删除特定事件的相关新闻)[13][14],亦造成国安问题[15][16]。期间曾一度引发社会运动,包括2012年的拒绝中时运动、2019年3月“拒看中天”等反旺媒的运动[17][18][19][20][21]、6月的“拒绝红色媒体、守护台湾民主”游行活动等等。
2014年2月20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络版的一篇报导指称台湾媒体腥膻色、欠缺国际观,并刊登曾在台湾工作的记者福克斯(Chris Fuchs)报导有关台湾媒体现象的长篇专文。专文内容指出台湾民众受够猥亵、围堵式的报导。以收视挂帅的台湾媒体普遍内向发展,对于国际事务之深入探讨则缺乏兴趣。
Remove ads
类型及实例
乱象类型大致列举如下:
- 为特定政党粉饰形象的新闻作假行为,这种类型即使是在两大党分治的台湾也是不易为公众所察知的。例如:不论国民党或民进党的选举乱象,媒体都只是选择性报导,沦为政客利用的工具之一。
- 原本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报导方式,以台湾苹果日报与壹周刊由香港引进台湾的部分采访、报导方式受到最多批评,包括在报导中过度详细地呈现血腥、暴力事件,使用过于煽情的辞汇,以及丑化政府行政效率等。
- 为增加收视率、发行量而炒作,甚至捏造新闻的行为。有多家媒体曾被发现此类案例。例如:东森新闻记者王育诚的脚尾饭事件、某电视台31岁女记者在台北西门町被发现与18岁的巴西混血青少年当众亲吻[22],疑似炒作新闻。
- 对特定政党(主要是泛蓝与泛绿)相关新闻处理上一面倒的认同或批判,明显偏离中立的立场。
- 各家新闻台不断重复报导来自某些Facebook社团的文章内容,引起部分学者不认同此方式[23]。
- 使用模糊不明确新闻标题 :类似于第3项,尤其是网络发布的新闻为了增加点阅率而衍生的台湾网络新闻乱象,例如:为了反制不戴口罩,某某部长‘决定这么做’。某某里长,‘用了这办法’让邻里内的犯罪率降低。如果要正确预防心血管疾病,‘你不应该这么做’近几年此乱象尤其严重,近乎十则网络新闻内就有八则,涵盖各种层面类型新闻,此乱象有急剧恶化的趋势。
- 喜欢用一些情绪性字眼,诸如“呛”、“讥”、“讽”、“泪诉”、“反呛”、“酸”等,来强化政治立场、制造更引人注目之标题来吸引收视,然而这些字眼可能并非新闻当事人所表现出来之情绪,却会因这些新闻标题而导致原意遭扭曲。
以下仅探讨台湾自战后以来的传统新闻媒体(包括一些公民新闻记者)的乱象。台湾记者因市场竞争激烈,各家电子媒体为获得较为耸动、刺激的画面,以换取较高收视率,造成媒体的采访行为本身亦成为新闻事件并引发社会争议,乱象实例可以分为:
Remove ads
- 成立网搜小组,搜集网络上热门贴文或影片,经常引用或直接翻摄YouTube影片、批踢踢实业坊、或者是爆料公社、记者爆料网等各大网络社群的内容,并习惯用“网曝真相”、“网揭真相”、“网传...”当作标题,内容通常为复制贴上。
- 记者发问不当,导致公司网站被塞爆[24]。
- 严重翻译错误:2016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社群网站上发文:“Interesting how the U.S. sells Taiwan billions of dollars of military equipment but I should not accept a congratulatory call.”。此句的翻译关键在于Interesting有反讽的意味在,因此应该要翻译为:“美国销售了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武器给台湾,我却连接一通台湾贺电都不应该,真是有趣!”,然而联合报与中国时报的翻译却出现大大的漏洞[note 4][25]。甚至记者对于社群网站出现的英翻中翻译功能都不甚了解,看到中文还误认为川普在社群网站上秀中文。又或是在2017年12月日籍职业棒球好手大谷翔平与天使队签约时,媒体将英文“international signing pool”(国际签约金之意)翻译成“国际游泳池资金”等令人费解的内容[26]。
- 与采访对象发生争执:如2004年9月,台湾媒体与英国著名歌手艾尔顿·强在桃园机场爆发口角冲突[27]。前总统陈水扁的女儿陈幸妤曾经在国立阳明大学毕业典礼跟媒体口角冲突。
- 妨碍公务:1997年8月19日,警方与白晓燕命案三名凶手发生枪战。诸多台湾媒体闯入警方架设之第一道封锁线,于一定程度上妨碍警方攻坚,被认定为另二名歹徒(高天民、陈进兴)顺利逃逸之因。
- 隐私问题:隐私权于西方为普遍人权之一,而侵犯隐私造成之媒体杀人不仅戕害社会,甚至造成司法救济机制完全无法发挥监督绩效。于此种直接的人体侵扰转化为抽象的道德式侵害的概念下,甚至可将媒体归为公害。[28]各家媒体新闻使用当事人照片时,很多时候没有统一马赛克处理;透过管道取得当事人地址与电话进行现场与电话中访问,打扰当事人及亲友、邻居等相关人士,不理媒体提问还会一直追问,被放大检视。在相关人士心理已受创的情形下不断提问可能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如2007年1月许玮伦车祸事件、2008年11月星光三班黎础宁自杀事件及2012年1月日本东京都台东区小岛二丁目两名女性杀人事件等。[29]
- 著作权争议:部分台湾电视媒体常使用抄袭平面媒体、网络或书上的内容来充当访问内容,此作为被部分学者认为侵犯著作权。也有媒体未经影片者同意授权,就挪用私人影片作新闻报导[30]。例如中天新闻台报导公共电视制作之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时使用盗版的片源作为新闻画面,公视对此表示已立即通知请对方下架,并呼吁观众及媒体不论观看或是散布都属盗版行为,公视已循法律途径解决[31]。其他还有抄袭《远离生活中的毒物》[note 5]、中国斩首计划报导[note 6]及1998年同志纪录片争议[note 7]。
Remove ads
- 新闻综艺化、娱乐化:部分台湾电子媒体或纸本杂志,譬如《商业周刊》、《今周刊》、《天下杂志》等书以采访“成功人士”(包括但不限于艺人、歌手与YouTuber[33]、或者是政商名流的私生活[34][35][36][37][38])作为全刊专题报导项目,据此对读者渲染相应价值观讨好广告主,往往于新闻标题上普遍使用‘那些XXX教我的事’[note 8],甚至明星艺人的口头禅,或网络用语(譬如“是你”改用“4ni”)都可成为新闻标题及内文的一部分[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
- 新闻品质商业化:部分具备行销与业务背景出身的媒体主管及其从业人员[54][55],认为新闻是可以用来行销的商品[56][57]。甚至有部分新闻系毕业的大学生亦开始转战网络做YouTuber,理由同上[58]。
- 过度报导:媒体过度渲染(例如:郑捷杀人案、五亿高中生命案)导致民众被影响情绪,引起过度仇恨甚至于模仿行为,间接造成社会二度伤害[59][60][61][62]。
- 缺乏国际性:于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议运动期间,各新闻媒体对此鲜少报导,反多着墨于王凯杰之性骚扰事件、英国商人林克颖驾车撞人逃逸事件。
Remove ads
问题现象
为了追求效果,报纸或电子媒体常将血腥、煽情的照片、画面置于头版或重要时段,例如1997年轰动全台的白晓燕命案[note 9][63]。2003年,进入台湾市场之《苹果日报》也常将伤者及尸体等照片放于头版,故常被批评不尊重当事人,例如2006年11月发生的台中市长胡志强夫人邵晓铃车祸重伤事件[note 10][64],以及2007年4月12日高雄市寿山动物园鳄鱼咬断人臂事件[note 11]。
另外案例还有:林正杰在电视节目殴打金恒炜事件[65][note 12]、邱小妹事件[note 13]、八掌溪事件[note 14],1990年时任立法委员陈水扁爆发掀桌子、砸椅子等严重肢体冲突。[66]
除血腥、煽情照片或画面外,媒体也时常使用模拟画面或合成照片来造假[67][68][69][note 15][70][note 16],或者使用其他事件的照片来冒充。例如2013年4月,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逝世,中天新闻台在报导时却使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画面[71]。或是2013年4月,《中国时报》误将死刑犯枪决的新闻报导,使用与陈东荣同名的前民进党立委的照片。[72]2025年3月30日,民视被发现把AI生成画面当成灾区的片段来报道缅甸地震灾区的情况。[73]
Remove ads
未经查证的结果容易产生媒体主观错误;而台湾媒体未经查证或造成主观错误的主因或动力,为过分强调或淡化某些事实及遗漏相关资讯[74]。除此之外,台湾媒体常未经查证之弊亦源于收视率及时效压力,台湾媒体并无法做出下列查证流程。而缺乏此查证过程为媒体乱象之主因。[75]
台湾未经查证之新闻报导大致可分下列数种:
- 引用抖音、爆料公社、记者爆料网、Threads、Instagram、Facebook、Dcard....等未经查证的网友发文文章报导假新闻。如少林棒球事件[note 17][76]、南非华工事件[note 18]、 外星人与超自然现象[77]、《世界新闻周刊》恶搞文章、韩国起源论假新闻...等。
- 引用未经查证的论坛投书或片面讯息。如乌龙舔耳案[note 19]、台湾高铁与日本新干线性能比较[note 20][78]、误报许效舜妻亡事件[note 21][79]、力士老婆事件[note 22]、玉山兵推报导[note 23]、“沙鹿高工学生恶作剧爆料事件”[note 24][80]、“中华民国教育部下课时间改为五分钟事件”[note 25]
- 引用基层记者未经查证资料或完全造假。如:沥青鸭[note 26]、潘美辰事件[note 27]、女法官劫囚事件[note 28]、脚尾饭事件[note 29]、周政保影带事件[note 30]、“赵建铭卖钻石事件”[note 31][81]“2010年广州亚运电子袜判罚争议”[82]
- 专业知识不足。例如中国时报批评空军一号将中华民国国旗之国徽移至右上角,是“错乱满地红”。但事实上是国际惯例顺风旗。[83]
- 2011年1月24日,苹果日报独家头版处理“梦时代”发生逃生出口少女被性侵事件,经“记者查证”被“业者矢口否认”后,仍认定事发属实。在大篇幅报导后,警方表示案发地点并非于卖场内,据悉是附近公寓大楼,“看得到梦时代的地方”或有行经梦时代。报导内容明显加油添醋,对性侵案一事下定论“购物中心对此事状况外”,还推断“安全梯成为治安死角”,“五万人出入无人察觉”,“监视器不足”等缺失。事发后苹果日报急撤换网页头版新闻,并对梦时代道歉。但是错误报导的伤害已经造成。[84]
- 2013年4月8日,中天电视台误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演员梅丽·史翠普影像当作刚过逝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女夫人。此一事件造成国外多家媒体报导包括德国、芬兰、葡萄牙[85][86][87][88][89]等等。
由于灾难事件最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灾难事件的新闻报导是各家电子媒体的必争之地,其报导常引起的争议,包括:反复播放灾难画面,例如2000年7月12日所发生的八掌溪事件;未能即时批判政策不当,例如和平医院SARS封院事件[note 32];夸大灾情,例如2004年9月11日,台湾发生严重水灾,中天电视记者遭《自由时报》指出故意“蹲在水里连线”,造成“水淹及胸”假象之画面播出[91]。2010年台风季节,各家媒体记者依旧是到风大雨大的景点做连线,甚至进入风洞,当场体验强风威力 [92]。
台湾媒体乱象与台湾当今政治文化有相当程度的关系。例如有关不同立场的消息,并无具体证据,有许多无法证实亦无明确的消息来源[93]。媒体在报导这些消息时,即使是丝毫无任何恶意或是媒体经营者、新闻工作者因其政治意识型态而来的故意作为都直接造成此乱象[94]。
以此观点,台湾媒体出现的政治化乱象极为严重,如网站首页出现鼓励动乱字眼[note 33]、台湾拒圣火事件[note 34]、三立二二八报导争议[note 35]、电子媒体2004总统大选“灌票”事件[note 36]、“没支持变成有支持”事件[note 37]、南线专案事件[note 38]、废除清明节报导[note 39]、“中国猪”事件[note 40]、《经济学人》去蒋化报导[note 41]、“S.H.E捧中国的LP”报导[note 42]、《“二二八事件及戒严时期政府违法责任追究特别条例”》“诛九族”事件[note 43][95]。
大量引用“网友”的消息来源以及意见[96][97][98][99],甚至有疑似记者自己伪装成网友发表意见再引用为报导的案例。[来源请求]
Remove ads
有些媒体为了讨好其支持者,甚至有将部分政治人物“神化”的举动,从最早前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利用媒体将自己神化,如今造神运动不只针对政治人物,也对某些特定对象进行包装和美化。如中国富豪陈光标来台期间,各家媒体不停报导其行善、捐款事绩,甚至捏造无中生有之“过世贫农家中蔬菜全买”事件。[100],亦可能是造神现象的一种表现。[101][102] 或是在运动报导上对王建民、陈伟殷等知名旅外球员的相关新闻大吹特吹,以及在娱乐版面上对2015年到韩国发展的台湾艺人周子瑜,标题下得过于耸动,也以致于后续当有台湾青少年到韩国发展,都会被冠上“周子瑜第二”等头衔。
中天新闻台、TVBS新闻台等媒体,在2018年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及2020年中央公职选举中,大幅提升先后参选高雄市市长及中华民国总统候选人韩国瑜报导量,间接影响选举结果。中天新闻台多次遭NCC开罚,但其报导韩氏数量仍未下降,最终不获NCC续照,只能在网络平台放送。
- 2010年3月,外资券商里昂证券发表“The KMT as its own worst enemy”,自由时报翻译所写新闻标题却是“里昂证券:马二○一二会败选”,政大英语系教授陈超明审阅。但被其他媒体指控扭曲原意。原文的首句为“We maintain the view we proposed last June, that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the KMT's to lose. ”。2010年3月26日,中天新闻的“新台湾星光大道”节目,与陈教授进行英语翻译的问题提出讨论。针对是同样为陈教授审议的同一篇翻译,为何联合报与自由时报的内容大不同?[103][104][105]
- 2013年2月2日,中天新闻台于一段专访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诺姆·杭士基的报导中有部分错误或遗漏的翻译内容,经观众以比对画面的方式重译后公开[106]。2013年2月4日,中天新闻台发表声明表示:“确有口白与翻译字幕配合上的疏失,内部将会进行检讨改进,谨此致歉。”[107]。诺姆·杭士基教授本人则对此报导内容表示遗憾。
- 2013年11月11日,中国时报刊载一位中国大陆在台学生讲述张悬国旗事件的投书,却被网友抓包、指控报章内容与原文大相径庭,遭窜改、添加其他文字,甚至直接加上“可以说,秀国旗是她的惯用伎俩。”等字句,引发网友批评从原来的理性对话,被窜改成偏激文。[108]
- 2015年9月11日,《联合报》以“美智库学者:下任台湾总统 须接受九二共识”为题报导,引发言论被引用的学者葛来仪(Bonnie Glaser)极度不满,甚至在其脸书上以“这是哪个白痴写的”(Which idiot wrote it?)激烈言词表达。[109]事实上,葛来仪此言系推测习近平在欧习会中可能提出的内容,并非其主张,因此被认为有刻意误导之嫌。虽然《联合报》之后更改标题为“美智库学者:欧习会 可能触及九二共识议题”[110],但葛来仪认为,在不用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联合报》还是会继续这样做,因此不排除提告。[111]9月13日,《联合报》登报向葛来仪及读者致歉,但并不认为当天标题是刻意误导。[112]
- 《台视新闻》以耸动的标题“深夜第三波驱离 警民火爆对峙 镇暴警放催泪弹 强行逮现行犯 飙车族鸣笛聚集 趁乱鼓噪”,与《自由时报》于2008年11月7日头版以耸动的标题“夜战圆山 警喷水放催泪弹驱离”。但当时在场的所有媒体(包含台视与自由时报在内),只拍到警方使用水柱或警棍进行驱离,皆未曾拍到足以证明警方有放催泪弹的画面或照片。[113][114]
- 未经查证大量援引中国大陆网络论坛或网络媒体的恶搞文章。这些文章多半皆为“韩国剽窃中华文化”等消息。如:孙中山、王建民为韩国人、四大发明为韩国人发明等恶搞韩国文化的文章。韩方的朝鲜日报对此表示谴责[115][116],强烈抗议台湾媒体与中国大陆网络媒体。
- 《中国时报》报导卢贝松在台拍摄时被《自由时报》狗仔恶意挑衅,还报警找来警方,导致压垮最后一根稻草,拟提早离台。[117]卢贝松澄清这是完全错误的报导,从来没有这种想法。他也指出,是有几个狗仔对剧组的骚扰很严重,但他们发现这些狗仔是来自香港。[118]
- 《三立Set 惊报新闻线》报导中国制造不是假就是毒!? 中国"黑心米"嚼劲好竟然咬不烂! 竟然是3D打印"纸做的"![119]黄安反酸打脸王瑞德。[120]
新店救护车阻挡事件嫌犯萧明礼之父母为资深媒体人,其父萧师言是前任华视制作人与现任中共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驻台湾政治记者,其母孙香兰是现任《中华日报》政治记者与专栏中心主任,事发之后,2010年12月28日,部分媒体人指称萧为合理让道,并非恶意阻挡救护车。TVBS《新闻夜总会》节目中,主持人李艳秋指称萧“第一时间他(中指萧)是做了一个让的动作。”[121],来宾朱学恒则质疑萧是否有让道的意思或可能躲错方向,媒体人兼名嘴唐湘龙在节目中指出,萧挡救护车的行为其实是在“让”救护车,以及可能是躲错地方[122]。名嘴江岷钦在谈话性节目中指出,萧男可能是做错选择,在移动车辆间被红灯挡住,且后方救护车按喇叭要求让开,致使怒气攻心[123]。
名嘴关于合理让道之言论甫出,播出后即刻引起舆论哗然。且名嘴说法仅着墨萧男阻挡(或让道)的部分,但影片证明萧男尚有竖中指之行为。媒体人到了隔日(2010年12月29日)旋即改口,仅唐湘龙仍坚持己说。
数日后媒体即传出萧父萧母私下关说名嘴之新闻,唐湘龙亦坦承20年前他曾和萧母一起跑过新闻,并坦承事发后曾与萧母两度通电话,两通时间加起来约5分钟,电话中唐湘龙多次询问萧母,萧当时的态度究竟是无意还是故意,但萧母始终不愿意说明。唐湘龙表示,萧母不愿意通话内容被转述,但可以感觉到的是,他们家还是不愿意站出来面对,而萧母也在电话中有“特别谢谢他的体谅。” [124]
立法委员邱毅更透露表示,其实26日晚间他也有接到萧明礼母亲孙香兰的电话,痛骂他们在节目上讲得不对。
关说消息传出后,资深媒体人陈挥文29日晚间就在政论节目上炮轰萧父:“认识几个媒体记者了不起喔!嚣张什么?”更向萧父喊话:“再让我逮到你企图利用媒体乔,我就全部公布出来!”[125]。
2012年1月于日本东京都台东区小岛二丁目的东京台湾留学生命案,事件发生后,警视厅还未做出发表,台湾媒体已将张姓嫌疑人的姓名、Facebook照片等等资料发布出去,许多网友则直接到嫌疑人社群网站留言,当由消息指出某个姓张的嫌疑人在大阪出现并带回东京,还未验明正身时,台湾媒体又立即报导出,张姓嫌犯已在大阪落网等,立即又有网友在网络留言“判死刑吧!”、“去死一死”等不雅字眼,但后来只是虚惊一场,最后警方疑似在名古屋附近查到有手机电波,最后在名古屋要带回警局时,因张姓嫌疑人可能受到各界媒体及社会的压力下,趁警方不注意自杀身亡。
由于台湾媒体的收视率导向、立场过于鲜明的情况普遍存在,因而对于某些争议性极大的事件,例如前总统陈水扁诸多案件、友寄隆辉殴打台湾计程车司机事件、旺中案走路工事件、李宗瑞迷奸案、台铁客厅车性爱趴事件[126]、妈妈嘴八里双尸案、八仙乐园彩色派对火灾等,皆有长期密集报导、立场一致、企图主导舆论的现象。长期的密集报导不仅使部分阅听人感到不耐,且可能会排挤到其他新闻的报导时间[127]。
此外还有媒体公审的案例,例如2016年2月维冠金龙大楼倒塌事故之后,因怀疑大楼倒塌是因为“篮太太”私自拆除一楼隔间所造成,不仅对其发动起底,甚至声称“篮太太”正使出延长战术脱产,事后虽被台南地检署还以清白,乌龙爆料却已造成当事人身心俱疲。
2018年9月,燕子台风袭击日本大阪导致关西国际机场关闭,因游姓男大生在PTT表示中国大使馆派车至关西机场接受困的中国公民,导致台湾媒体及人民将批评涌至大阪办事处,大阪办事处的苏姓外交官为此上吊自杀以捍卫自身名誉,事后证实游姓男大生所述是假消息。 [128]
其他问题
台湾的电子媒体经常出现错别字等技术性错误,有人认为出现频率过高。如2007年5月6日,三立新闻台之民进党2007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党内初选特别报导的跑马灯字幕上,根本没办理党内初选的高雄市第四选区(前金区、新兴区、苓雅区)竟出现姚文智(经协调后已转战高雄市第一选区)得3002票、黄昭辉得3001票,总得票数已超过该区党员选举人数五千多人。[129]三立新闻部经理余朝为说,是因为面板更改时电脑当机所致,但只有几秒钟,事后已立即更正。[130]
广电基金接获民众检举表示,2006年8月23日《东森新闻》报导含有黑道份子参与的“天使护卫队”[131]及《三立新闻》报导台湾内部因政局因素,近期办理外国移民之人数骤増等二则“独家”新闻,……明显系空穴来风,只见媒体的主观臆测、评论,却缺乏具体的佐证数据[132]。
广电基金与财团法人新闻公害防治基金会(简称新防会)2006年7月23日联合召开记者会,针对TVBS报导赵建铭自行施打类固醇及东森电视台报导陈幸妤曾赴精神科门诊等“独家”新闻,表示其侵犯隐私、违反人权的做法对当事人并不公平[133]。
滥用民调是台湾媒体普遍出现的问题,且准确度不高,其原因可能包括:
台湾媒体普遍存在置入性行销问题,即由政府机构、工商团体支付酬金,请媒体记者撰写、制作宣传性“新闻报导”,俗称“业配”;一般认为政府购买置入性行销可以是合理的(例如推广禁烟、酒驾危害宣导、宣导新的卫生知识及反诈骗等),但也有很多置入性行销是公器私用。2010年12月12日,前中国时报记者黄哲斌为了抗议媒体置入性行销情况严重,决定辞职以示抗议[135],并在个人部落格发文说明缘由[136]。此一事件引起社会大众对长久以来媒体业配问题的关注[137][138][139]。
民间反应
于八掌溪事件发生当年8月,媒体批评网站与媒体对抗成立[140]。
2005年3月6日发生《中国时报》陈洛薇“新二二八事件”,一群PTT网友在台北车站前呼口号,要求《中国时报》一周内道歉,口号诉求为:“媒体要道歉,记者要反省;拒绝无知抄袭,要求媒体自律。阅听人,站出来![141]”同年10月,台北捷运淡水线发生大学生强吻十二岁少女事件,该大学生可能因误信媒体报导:“检察官加重起诉,祭出重罚。”而上吊自杀[142]。
到了2006年8月18日,发生王建民拒绝台湾媒体事件,有网友准备串联发起学生运动,于9月1日台湾记者节当天走上街头,向媒体抗议。8月22日,被视为即将登场的“91反台媒学运”前奏曲“822挺建民呛TV”行动展开。
参见
注释
- Taiwanese believe media content is excessively sensational, commercialized, and overly partisan, as evinced by inaccurate reporting on the results of the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 2019年3月“无国界记者组织”发表的《中国追求的世界传媒新秩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报告,当中引用台湾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研究所2015年硕士论文:“2008 年,90% 的营收来自中国的旺旺食品集团买下了中国时报,台湾第四大的媒体集团。……中国时报在被收购后这五年,有关中国人权问题的报导减少了三分之二,……”
- 联合报为:“美国卖给台湾几十亿的军事装备,很有意思,但他不应该接这通恭贺电话。”,中国时报为“他(觉得)不该接这通贺电,因为这好像会与美国对台湾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武器有关。”
- ‘总统办公桌换方位、装防爆墙’等其他护首细节
- 被害人尸体被发现时,台湾媒体不但派SNG车至现场以LIVE连线直播方式报导,并对尸体之惨状描述得钜细靡遗,隔日各大报更以大幅版面报导且附大量现场图片,其中《中国时报》甚至将尸体的照片特写放大在头版最中央的位置上。
- 《苹果日报》直接于头版刊出血腥车祸照,引起政府开罚。
- 事件发生后,各大新闻频道皆持续不断播出殴打画面(2017.7.10更新画面)
- 部分媒体(含公视、华视)报导儿虐新闻时将受虐者相片、受虐时之叫声等予以呈现,并遭部分社会团体(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儿少新闻妙捕手等)批判,甚至有部分民众向广电基金申诉。
- 发生时新闻台将灾难画面未经处理直接播出,亦遭部分学者批判,认对观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中央政府危机亦为其因),并因此成立网站与媒体对抗。
- 事后,法蓝瓷公关陈玉瑛亦坦承其修改过的照片是由法蓝瓷公司提供,自由时报是在不知情之下刊登 法蓝瓷公关 自始即未吐实 事后要记者摊责 寻求解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据同一报纸报导,《自由时报》并非第一次使用变造新闻照片的手法,2005年10月18日,《自由财经》版刊法新社照片,照片中的主角原本在看《联合报》,但被移花接木成《自由时报》。
- 2001年12月2日中午,一署名“小彬彬”之男性网友于第34届世界杯棒球赛官方网站(该网站已遭裁撤)讨论区中,以“小雅”的名字发表了一篇标题为〈香港《苹果日报》:周星驰要拍《少林棒球》〉之有趣文章。此篇模仿新闻体之文章指出,周星驰本人将饰演人气最旺的投手张志家,与老搭档吴孟达饰演的林华韦总教头一起并肩作战;《少林棒球》预定2002年春节后开拍,2002年圣诞节档期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同步上映。文末并表示,《少林棒球》必能打破《少林足球》票房记录,并进军好莱坞。2001年12月3日,《中时晚报》第18版即刊登类似报导,并随即引发了民视、中天新闻台、东森新闻台等媒体跟进报导。“小雅”眼见自己的这篇玩笑文章成为媒体报导对象,立刻在世棒赛官方网站上刊载道歉启事,承认这则消息是他掰出来的,网友都不相信这则消息,却没想到竟然真的有媒体信以为真。他也相当质疑记者的求证工作,表示:“一看就知道是好玩的东西,记者为何不求证呢?”
- 2006年8月19日,《苹果日报》以头版头条报导“直击 国宝力士 连夜喝花酒”,跟拍到 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并搭配‘“前头”旭鹫山等人前晚到“SELENA”,店内小姐热情地搂着他的腰’的图说。8月21日,东森新闻台独家访问到当事人旭鹫山,他表示“那小姐”是他老婆。2006/08/21 东森新闻报:太扯~相扑力士把酒店妹妹? 旭鹫山:拜托,那是我老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8月23日,《苹果日报》再报“搂酒女 力士诓称老婆 《苹果》再到酒馆查证 该女子仍上班”,指该女‘确实是日式酒馆“SELENA”内的妈妈桑’。《苹果日报》总编辑陈裕鑫更以“其他媒体跟进报导却未查证,才是更大的乌龙。”回批《民生报》“台湾狗仔闹笑话 错把旭鹫山老婆当酒女”与东森新闻台的报导。据《苹果》报导,《民生报》报导该文记者苏嘉祥坦承其报导只引用8月20日《日刊体育》的说法,未向旭鹫山、SELENA店家及《苹果日报》查证,并回应“人家《日刊体育》都白纸黑字写在上面了”。东森发言人陈正毅说,“若新闻有受到经纪人或相扑力士误导,只要《苹果》有提出更有力证据,他们一样会跟进报导。”
- 2007年4月10日,中国时报做出报导:玉山兵推政治先行:马败选 红潮起 台湾大乱,后遭国安会澄清 [1]
- 台中县沙鹿高工有学生以手机拍下老师趴着睡觉之画面,向《苹果日报》投诉指出,某老师上课中要学生抄笔记,自己却趴着睡觉。《苹果日报》不经确实查证,于2007年5月10日以头版头刊登出来,对该老师造成伤害
- 2006年12月20日,TVBS报导“沥青鸭”事件,指称一位妇人检举吃到以沥青脱毛的姜母鸭〈独家〉煮鸭惊魂!民众投诉买到“沥青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随后未经查证即于20日至22日间,报导一连串相关新闻 官员直击菜场 摊贩还在卖沥青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造成鸭农生意暴跌五成 沥青鸭迄未查获半只 鸭价惨跌[永久失效链接]。12月26日,公视批评:“媒体一再缺乏查证就报导爆料新闻,伤害的是自己的公信力。2006/12/26 公视:新闻不查证 爆料伤害媒体公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2月28日化验结果证明,并无发现沥青鸭,所谓“不明黑胶”为被碳化之松脂。对此,新闻局长郑文灿于12月31日表示,TVBS有必要向社会大众说明清楚。TVBS随即于2007年1月1日凌晨回应,“沥青鸭”报导是根据民众检举;被访摊商在记者再三询问下,承认这黑色的不明东西就是“沥青”:且TVBS留有原始录像带,绝非凭空捏造,更无炒作之意(2007/01/01 中央社:〈沥青鸭报导 TVBS:绝非凭空捏造更无意炒作〉)
- 2003年3月6日,《中时晚报》,以头版头条报导女法官“劫囚”,指称女法官至警局强行带走酒醉驾车并担任律师之孙姓丈夫。8月10日,《中晚》在该报头版刊登半版道歉声明,坦承当天的报导为虚构之不实报导 2003/02/05 司法院政风新闻:报载女法官劫囚案澄清报导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2003/08/12 自由时报:“劫囚”案 女法官告记者 胜诉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
- 台湾媒体在《壹周刊》报导后,才开始批评和平医院的不当封院政策,因此有人认为蓝绿媒体都不在第一时间指责台北市政府的错误政策,甚至指出如果台湾媒体能在封院初期就依照常识批判不当封院政策,《壹周刊》记者的行为就没有必要了
- 2006年9月6日,中时电子报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1-27. 首页《网络主笔室》出现“不敢动乱,倒扁免谈”连结。内文提及“怎么样才能撼动美国的决策呢?唯一的办法,老实说,这真的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动乱。……不要用中产阶级的伪善,在那里假装天真,假装文明,说我们就是要理性、要说服2006/09/06 中时电子报网络主笔室:不敢动乱,倒扁免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1-09.《苹果日报》2006年9月8日报导“诗人吁动乱 有骂有挺”中提到:“对此,网络上有人大骂,杨渡主张已触及内乱及煽动罪,却也有人附和说,不流血阿扁不会下台。”[2][永久失效链接] 事后作者杨渡辩称“只是把情势分析清楚,并不是鼓励大家动乱”(2006/09/08 苹果日报:诗人吁动乱 有骂有挺)2006年9月9日,BBC驻台北特约记者林楠森报导“台湾展开反贪倒扁"围城之战"”时,其内容提到:“一名资深媒体人士撰文鼓动群众必须以动乱来引起美国介入,才能达成拉陈水扁下台的目的,也引人侧目。有政论节目质疑这名媒体人士担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文胆,从而有可能代表马英九想法。”2006/09/09 BBC中文网:台湾展开反贪倒扁"围城之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年9月17日,《自由时报》记者邹景雯在“媒体 勿成分裂社会的元凶”中批评:“这种媒体与这种媒体人,把鼓动暴力、强调激进当成言论自由,……”2006/09/18 自由时报:媒体 勿成分裂社会的元凶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9.
- 2007年4月28日《自由时报》报导:有台湾部分媒体指称,国际媒体指拒圣火事件让台湾形象受损 台湾拒圣火》外电争相报导 赔上国际形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但实际上多数国际主要媒体(诸如:路透通讯社、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泰晤士报》及日本《读卖新闻》等)报导指出,中国奥运圣火路线惹毛台湾、引起台湾反弹等,并指圣火路线已成两岸政治议题,并引发台湾内部争论,未有所谓形象受损等说法 国际媒体:圣火路线 中国惹毛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Google新闻搜寻华文新闻,以关键字拒绝圣火得到的 结果 可以知道,华文媒体的报导与其他语言(英、日语)相对中立的报导不同。也可以说,多数华文媒体在某些事件的报导很容易(故意)出错。
- 三立电视制作的《228走过一甲子》特别报导,在2007年5月8日,被联合报指称造假,将国共内战时国民政府军队在上海处决投机商人或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德国希特勒残杀犹太人的片段 三立影带/三立基隆屠杀 三来源逐一检视, 2007年5月10日, TVBS 新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当成二二八事件的纪实片段。 三立当天发出声明,表示没有造假,并表示将对《联合报》保留法律追诉权 二二八特别报导 被指移花接木 三立否认造假 国民党考虑提告, 2007年5月09日, 自由时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年5月9日,三立新闻台仍强调并未造假,但坦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植画面。对于误植一事,总编辑陈雅琳起立鞠躬向社会大众及提供者阮美姝道歉 228报导误植画面 三立道歉, 2007年5月10日, 自由时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不知情之下误植画面” 三立新闻道歉,2007年5月9日,《中国时报》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年1月11日,.
- 2004年3月20日,台湾总统大选开票,电子媒体灌票事件。当日直到下午4点54分,中选会才有票数出现。但同一时间,各个电视讯道开出的总票数已经超过800万,中天新闻台更超过1000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三立和民视是陈吕领先之外,其它商业台都是连宋领先。根据连宋总部的资料,从下午5点48分起,陈吕的票数即超过连宋。但同时TVBS、东森、中天、年代、八大、台视、华视等电视台,开出的票数已破千万。也就是说,当中选会的票开出不到4%时,这些电视台已经开出了超过七成五的选票,而且都是连宋领先。由于各台猛灌票,加上都押宝连宋,因此六点钟以后只好上演所谓的“翻盘戏码”。到了晚间7点12分,年代新闻台居然出现陈吕得票数超过最后的实际得票数的画面,票已经灌爆。当天相继灌爆的还有东森、华视、中天、TVBS、中视、台视、民视和八大。有的台不久之后又悄悄的将票数向下调。灌票显示出的连宋在最后关头崩盘导致选后的一连串冲突抗争,恰与选前319不明枪击案亦经电子媒体与台湾地下电台强烈炒作一般;均都因媒体无自治性报导,而造成总统大选后撕裂台湾族群合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灌票之后的2004年9月,TVBS,中天等九家商业台主管共同签署了一份公约,宣布年底的立委开票转播采用中选会的数字。详见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条目
- 2006年7月20日,《自由时报》以显著篇幅及版面就总统府成员所涉及国务机要费案,报导中华民国政府为强化对澳洲外交关系,特别成立“南线工作”专案,将国务机要费用以进行机密外交 2006/07/20 《自由时报》:〈部分国务机要费 用于对澳工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并引用不具名者发言,指称全案在北一女门口给钱并进行单据签收等工作 2006/07/20 《自由时报》:“中间人”对口官员:在北一女门口给钱并签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其后,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于记者会中,证实并无“南线专案”一事;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自由时报》故意配合总统府对检察官作伪证以逃避追查。
- 2007年4月4日,民进党决议建请中华民国行政院废除蒋公逝世纪念日,而蒋公逝世纪念日经常与清明节同日,TVBS则以“去蒋!民进党决议通过废清明节”做为标题报导本决议 2007/04/07 自由时报读者投书:去蒋去清明?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4-10.。而中国广播公司原来的报导 2007/04/04 中广:民进党通过废蒋纪念日 另订言论自由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并没有废除清明节之说。4月9日,TVBS更正致歉,并表示在4月7日已更正有关报导 2007/04/09 TVBS:废清明节错误新闻 更正致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同时TVBS开辟“更正与澄清”一栏,类似“《苹果》被发现的错与批评”,更正资料有错的报导。但是目前在网络上,许多人还是遭到欺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媒体也有引用此错误报导、却没有引用更正启事;某些人士也借此将去蒋化与破坏文化连结。也可以说,此报导属于“中文媒体乱象”的一部分。
- 2006年9月25日,《中国时报》头版头条报导之中 2006/09/25 中国时报:跳过府党 主动出击 苏邀各界领袖商国是[永久失效链接],诬指‘近日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就倒扁行动展开反制,发表有关“中国猪”等刺激性言论引发党内质疑’。当天游锡堃立即召开记者会,抨击中国时报“恶意虚构、无中生有”,并随即提出妨碍名誉的告诉 2006/09/25 中央社:不满被指曾说中国猪 游锡堃控告中时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2006年9月26日,《中国时报》在二版刊登小启,向游锡堃及读者道歉 2006/09/26 东森新闻报:中国猪风波 中时刊小启:向游锡堃及读者致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报》于2007年3月17日之A4要闻版,译介3月17日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的一篇有关台湾政府去蒋化措施报导,其中将"Cultural revolution"一词翻译为文化大革命,《自由时报》以"Cultural revolution" 一词非专有名词"Cultural Revolution"为由,抨击《联合报》此举实属移花接木之行径,并以统媒称之 2007/03/19 自由时报读者投书:论联合报文化大革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03/19 自由时报:经济学人去蒋化报导 统派媒体硬拗为文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03/19 自由时报社论:媒体岂可用移花接木手法污名“去蒋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03/19 自由时报读者投书:<澄社评论>新闻界也需要“文化革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虽《牛津大辞典内所解释 "cultural revolution" 一语,确源于1966年中国文革历史,且没有其他解释。但有人表示译文应当注意文章之前、后文意的连贯,如果"Cultural revolution" 译成文革,但是实际上去蒋化诚与文革毫无关联。而有人表示英国《经济学人》此篇报导所下标题确实暗示了台湾的去蒋化和去中国化与中国文革的相似,之所以有‘r’和‘R’的区别,正是因为暗示的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此外,亦有人提及《经济学人》之原文针对蒋中正使用了不少负面描述(例如:dictator(独裁者)),而对于民进党作为最负面的形容也只有严重到“选举手段”,但《联合报》完全没有翻译出来。
- 2007年5月3日《自由时报》报导:S.H.E的新歌〈中国话〉“引起不少台湾网友反弹,骂她们‘捧中国的LP’”,但并未标明出处。该文并引用号称是中国大陆网友“晴山滴翠”的言论:“以前有传闻说,S.H.E在日本访问时,有日本记者问到:‘你们是中国人吗?’她们三个一起回答:‘No!No!我们是台湾人。’现在的做法是否在学杨丞琳道歉、赵薇代言抗日游戏,来消除自身的思想污点?还是仅仅看在钱的份上,拉民族情感为自己谋私利呢?”但也没标明出处。2007年5月3日《自由时报》:〈S.H.E 热脸贴中国冷屁股 遭讽为钱拉拢民族情感〉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年7月12日,. 同日,S.H.E所属的华研国际音乐股份有限公司开会,决议:不支持《自由时报》偏颇言论、不认可《自由时报》有立场的报导、不配合《自由时报》访问、S.H.E同年5月4日上Hit FM通告和5月10日发片记者会,也都不发出采访邀请给《自由时报》。同日,S.H.E表示:“很高兴这么多人注意到我们的歌,但也很遗憾这首歌被当做政治炒作的工具。”至于S.H.E的歌迷,已经架设一个部落格脱离政治 只要音乐 尽情PLAY,要大家“脱离政治,只要音乐”;部分歌迷甚至号召拒看《自由时报》。对此,《自由时报》副总编辑邓蔚伟表示:“不予置评。”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