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竹观测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竹觀測所
Remove ads

新竹观测所,为台湾日治时期新竹市的气象站,为因应1935年发生的新竹台中大地震,1937年建于新竹公园内地势较高处,旧称枕头脚山[1]。战后仍作为气象观测站,直至1991年迁往竹北,而原建筑则移交新竹市政府。[2]

事实速览 新竹观测所, 位置 ...

历史

日治时期

1930年,新竹台中发生里氏震级7.1级的地震,为台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多数建筑到他与人员伤亡。台湾总督府为此在新竹市设立新竹观测所,并安置专业的地震观测设施。最初称为新竹观测所,隔年8月改称新竹测候所。在战前台湾总督府下的12座中,新竹测候所与台北、阿里山、高雄后所同属A级测候所,其他则为则为B级测候所。其在二战期间为曾一度以迷彩伪装并以树林作掩护。[2]

民国时期

战后,新竹测候所由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气象局接管,仍沿用原厅舍从事气象观测业务[1]。1948年,改为“台湾省气象局新竹测候所”;1971年7月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新竹测候所”;1977年7月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新竹气象测站”; 1989年8月改制为“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新竹气象站”;1991年7月因附近电台电波干扰而迁至竹北的新竹县政府附近[2]

年表

  • 1935年4月21日:新竹至台中地区发生规模7.1的大地震,促使政府规划设立地震测报系统。[3]
  • 1937年4月7日:昭和12年台湾总督府(官)报/告示第777号,成立新竹观测所。[4]
  • 1937年5月:在新竹市中央公园的山丘上兴建办公厅舍,命名为“台湾总督府测候所新竹观测所”,同时自6月起办理简单的气象观测。[5]
  • 1938年1月13日:新竹观测所厅舍完工,陆续安装各种气象观测仪器及地震监测仪,和无线电通讯设备。[6]
  • 1938年8月1日:设置威赫式地震仪(Wiechert seismograph)大森式二倍强震仪(Omori  strong motion seismograph, V:2),正式开始地震观[6]
  • 1938年8月4日:昭和13年台湾总督府(官)报/告示第283号,新竹观测所更名为新竹测候所。[7]
  • 1939年4月:设置大森式水平地动仪(Omori horizontal seismograph)中央气象台式简单地震仪(CMO portable seismograph)。[6]
  • 1945年3月: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因盟军空袭台湾频繁,加上缺乏资材,各观测所包括新竹测候所暂停观测。[6]
  • 1945年:台湾光复后,新竹测候所改名为“台湾省气象局新竹测候所”。
  • 1946年3月:新竹测候所恢复观测。[6]
  • 1955年1月:装设樋口式一倍强震仪(Highchi strong motion seismograph, V:1)取代大森式二倍强震仪。[8]
  • 1989年8月1日:正名为“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新竹气象站”。
  • 1991年7月1日:气象站因原址电波干扰问题,迁至新竹县竹北市光明五街现址。
  • 现况:建筑已被列为历史建筑,具有文化保存意义。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