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芳春茶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芳春茶行,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大稻埕的产业与宅第建筑,在不再经营后,原先建商计划拆除改建大厦,受文资团体要求列市定古迹,后台北市政府以让建商容积移转方式达成部分保存、修复。
历史
日治时期,来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尧阳村的茶商王芳群在大稻埕成立新芳春茶行,向文山、南港茶农收购包种茶叶精制,销往泰国而致富。王芳群过世后,由儿子王连河继承制作包种茶。[1]
1934年,王连河在今址民生西路303、305、307、309号建立茶行、仓库、住宅、烘焙工厂等空间机能合一的建物[2]。

建筑为结合传统闽南式长条屋的连续三崁式街屋[3],外观呈现1930年代大稻埕华洋混合的现代建筑特色[1],砖材以TR砖居多[4],正立面泥塑为大稻埕匠师郭三川作品[3][2],窗采用重锤窗[4]。大门对联“芳寻顾渚”“春采蒙山”,意味商店追求品质以中国茶叶产地顾渚山、蒙顶山为目标[4]。店屋使用形式如其他大稻埕的商行,一楼店面经商且后方作工厂,二楼为办公与会客厅,三楼作神明厅与起居空间[5]。
来客自一楼正厅经过茶行、账房、穿心廊,来到日月天井,便能见到一大面红砖墙。砖墙的陶制排水管如竹节,总段数为单数,以求“节节高升”寓意。接着空间是焙茶作业的焙笼坑,曾经布满一百个坑穴,一天时都在高温烘焙。往二楼的墙面有意涵长寿、吉祥的龟甲形六角砖。扶手则为桧木制,有茶叶一心三叶的镂空装饰。二楼为制茶女工拣茶的场所。三楼有神明厅与起居室、贴满花朵壁饰的小厅和招待客人的客厅。[4]
1960年代后,受进口茶叶竞争,大稻埕许多茶商纷纷转业,王家新芳春茶行逐渐收起事业[4][6]。后来,新芳春茶行部分空间租给其他商家,内部设计也遭更改[6]。新芳春茶行第三代王国忠表示,房子的制茶区天花板坍塌、梁柱断裂,水管破裂漏水等问题,盼能促成改建[7]。昔日制茶用的第三进遭杂草掩埋,原本木门被拆掉换成铁卷门,原样貌不复见[3]。



2000年代初期,新芳春茶行的所有权人计划连同隔邻房屋改建,受文史工作者呼吁保存[6]。2005年3月8日,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将新芳春茶行、草山行馆登录为台北市历史建筑[8][9]。5月26日,台北市都市设计及土地管制审议委员会开会讨论新芳春茶行改建案,本身兼任台北市古迹审查委员会委员的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秘书长丘如华表示,迪化街有许多条件比新芳春差的建筑都已列为台北市历史建筑,若新芳春拆掉,迪化街的历史建筑也可比照申请拆除重建,事态严重,因此最后再协商出各方都能同意的办法[10]。8月31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会同都审和古迹委员联席会勘新芳春茶行,做出希望能多保留建筑历史空间的决议[11]。次月9日,台北市都市设计及土地管制审议委员会与台北市古迹审查委员会联合会勘新芳春茶行,仍不愿同意所有权人拆除,希望能保留大部分建物[5]。
台北市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于2009年6月通过将新芳春茶行全栋建筑列为市定古迹后,9月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此案[12]。为鼓励民间保存古迹,《文化资产保存法》第三十六条之一规定,私有产权古迹土地容积移入商业建筑地以作奖助金[13]。像是新芳春茶行所在属于商业区,法定建蔽率为六十五%,容积奖励达为五百六十%[2]。兴富发建设先在2010年10月向新芳春茶行以新台币八千三百三十七万元购买一百二十四点四一坪容积,再于2011年9月30日以新台币九千四百九十四万元将容积卖给润隆建设,因不在奢侈税课征范围,差价获利新台币一千多万元[14]。
兴富发经台北市政府城市规划变更程序要求,保留新芳春茶行的309号,改建多次的303、305、307号则拆除,以新建每坪开价新台币八十八万元、一户售价约三千三百万元到四千七百万元的十七层楼大厦[2]。兴富发请来专业修复团队,凭旧日照片、地方耆老与王家口述以四年时间修复,以水刀与隔邻旧建物切割,并运用托基工程将上百支微型桩打到八米的地底灌浆加固地基[3]。309号占地约两百坪[15],2015年底修复后出借提供叶天伦执导的《紫色大稻埕》剧组拍摄[2]。
2015年12月18日举行古迹修复工程落成典礼时,市长柯文哲揭牌[2]。修改后,内部规划成茶业历史展示,次年9月20日开放民众参观,由副市长陈景峻代表市府致谢原屋主王国忠[16]。原有约三千件文物,由工地主任林志阳全数整理列册[3]。2018年底,由台湾文创发展基金会取得此OT案营运权,五个月时间投入自筹款三百万元、补助款五百万元、修缮作为茶叶故事馆,2019年5月31日开幕[17]。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