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十三陵

明朝皇帝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十三陵map
Remove ads

明十三陵,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寿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是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筑群。自永乐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祯帝后结束,历时230多年,共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a],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与清东陵清西陵明清皇家陵寝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事实速览 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 ...
事实速览 十三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事实速览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级别 ...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顺治帝下旨保护十三陵,该谕旨刻于长陵祾恩门左侧碑亭的无字碑上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治期间首都一直位于南京,死后亦葬于南京紫金山的“孝陵”;继位的长孙惠宗朱允炆于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成祖)发起“靖难之变”攻破南京之后失踪,加上成祖不承认其帝位,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代宗朱祁钰,在其兄英宗土木堡之变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不承认其帝位,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一说寿陵被改建为在位仅29天的光宗陵墓并改名庆陵),以亲王身份将其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当时妃嫔亲王公主专用的皇家陵园,今名玉泉山),后宪宗重新承认其地位并扩建其墓成为景泰陵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4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永陵万历帝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帝虽为亡国之君并无正式建陵,但仍葬于十三陵内,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扩建为皇陵。

政权清点明代帝王陵寝,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从顺治乾隆,也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晚清随着政权衰微,陵墓区域修缮和保护逐渐废弛,但主体墓葬群冢均保存完好。

195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明史学家吴晗经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商议后,报请国务院挖掘十三陵中的长陵,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同意发掘。同年,由吴晗、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邓拓范文澜张苏夏鼐郑振铎王昆仑所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9月,明十三陵地区由当时的昌平县改隶北京市园林局。

1956年决定改为“试掘”定陵,1957年打开定陵地宫,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但由于技术和认识的落后,包括帝后棺椁在内的许多文物在出土后被损毁。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兴起“破四旧”运动,十三陵很快成为波及的一处区域。大量定陵出土文物被从北京城区前来“串联”的红卫兵毁坏。8月24日,万历皇帝孝靖孝端皇后的遗骸,被定陵博物馆的“造反派”团伙在定陵大红门前广场公开焚毁。

1967年活动退潮后文物部门清点,明十三陵的古建筑和附属文物有变更和损坏,多由于管理使用单位在破“四旧”中,自动破坏或迁移,各陵宝城、明楼砖石被拆走。

1972年底,定陵博物馆和十三陵管理处合并,划归北京市园林局。

1981年6月,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定性为当时的昌平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接管十三陵管理处职能。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长陵、定陵、昭陵、康陵和神道可供游客参观,其余陵均未开放。

Remove ads

风水布局

Thumb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画

十三陵背靠的天寿山麓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柏树为主。

十三陵原有一圈围墙(部分依山势,无人工墙体),围墙上有两门、十口。两门为大红门和小红门,十口为榨子口、西山口、德胜口、雁子口、锥石口、贤庄口、灰岭口、老君堂口、东山口和中山口。这些山口为水关(泄洪口)或交通要道。围墙及山口大部分为明朝嘉靖年间,为保护陵寝安全而修建。清朝以后,才允许守陵人住在墙内,陵寝周围也才渐渐出现村庄。围墙和山口现仅存一些遗迹。[2]

石牌坊位于神道的最南端(也是目前陵区最南端保留的地面建筑),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此后明代前往陵区的官员都要从此下舆改骑马前行,以示尊敬。石牌坊北1.5公里为陵区门户大红门。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下辟券门三洞。中门为帝后棺椁、神御物等通过,东门为皇帝前来朝拜通道,西门为大臣们的通道[3]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称有一座叫“哑巴院”的建筑,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门设有,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自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3500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余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以规模较大的定陵(万历帝墓)为例,其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等建筑物300多间,往后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Remove ads

其他园寝

  • 共有七座陪葬墓,如下:[1]:124—130,134
    • 东井,位于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东井、西井墓主不详。推测为明成祖妃嫔。
    • 西井,位于定陵西南、昭陵西北。
    • 万贵妃墓,昭陵西南约一公里处的苏山,行政上属十三陵镇万娘坟村。
    • 郑贵妃墓,万娘坟村向南一公里处银钱山。
    • 神宗四妃墓,郑贵妃墓南约0.5公里处,俗称东小宫。
    • 世宗六妃、二太子墓,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
    • 世宗三妃墓(悼陵),世宗六妃、二太子墓稍南,俗称大宫。
  • 王承恩

耗费

明十三陵虽属皇家工程,但总体耗费并无全面的精准纪录,但部分陵寝的纪录仍可作参考。1584年动工的万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之一,1584年动工,历时6年,当时共耗用800万银两

安葬明穆宗朱载坖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后一年,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1574年,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1575年正月,明神宗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兴建地面建筑,共动用库银390932两,仍未计算当中木植、白城砖大石窝等费用。后来又有户、兵二部动用110119银两,总计501050银两。其中;营缮司又用204422银两,虞衡司 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修葺的费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用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当时隆庆年间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亦只有230余万两。

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最终辅臣张居正请求明神宗恳请太后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Remove ads

明朝皇帝陵列表

明朝历任16位皇帝,当中13人葬于明十三陵,但朱元璋葬于南京,此后追谥祖上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世珍等。明惠宗朱允炆失踪,无帝陵,而景泰帝则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下。相信是明英宗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之后,不承认景泰帝的帝位,以及景泰帝不肯归还本属他的皇位,但并无去其年号。详见土木堡之变

更多信息 陵名, 皇帝名 ...
Remove ads

近代大事纪

  • 1929年:1月30日,河北省委员会第六十一次会议通过《河北省昌平县明陵保护办法》。决定在长陵设护陵警察分驻所
  • 1935年:1月,北平市政府根据国民政府保护古物的命令,派人勘测长陵,估算修缮经费。3月21日开工修葺,6月27日竣工。工程项目有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龙凤门、长陵陵门、陵内碑亭、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牌楼门、明楼、皇墙、神帛炉等
  • 1937年:思陵等先后被各股土匪盗发
  • 1937至1948年: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庆、德等陵残坏的祾恩门、祾恩殿,在战乱中被逐渐拆毁,只余残垣断壁。思陵享殿、碑亭、明楼被国民革命军拆除后,将砖运走修炮楼
  • 1949-1950年:隶属河北省通县专署的昌平县政府,设立护陵委员会驻景陵村
  • 1952年:10月,河北省文化局指示,改护陵委员会为十三陵文物保管所
  • 1955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前政务院关于接管十三陵,修缮古建筑,植树造林,辟为公园的指示,派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备料施工,修葺长、景、永三陵;9月,明十三陵由河北省昌平县划归北京市园林局
  •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5月,打开定陵地下玄宫,出土文物近3000件
  • 1958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
  • 1959年:10月,定陵正式对外开放(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 1961年:国务院公布十三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61年至90年代:修复工作进行,其余陵墓陆续开放
  • 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 ”时期,在“打倒地主阶级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由定陵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的“造反派”进入定陵博物馆文物库房,把“明神宗朱翊钧”、“孝端显皇后”王氏及“孝靖皇后 ”王氏的三具尸骨拉出来摆放在定陵大红门前广场上,进行“批斗”,最终付之一炬。
  • 1987年:4月,修缮昭陵工程开工;1992年竣工。
  • 1995年:5月,修缮献陵工程竣工;7月,神路二期工程竣工;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 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1年起,昌平区在已修缮部分陵寝的基础之上,投资上亿元开始了又一轮的大规模修缮,先后修缮了德陵、康陵、庆陵、泰陵、茂陵,到2013年初,最后一座残陵裕陵修缮完工。2013年1月1日起,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将永陵、康陵、茂陵、泰陵、德陵、庆陵6座陵寝对外开放,但不接待散客。[4]
Remove ads

未来规划

中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将陵区部分居民迁出,恢复原本风貌。但截至2018年,陵区内仍有2万多居民,13座皇陵也仅有定陵、长陵和昭陵对公众开放。[5]

按照规划,将复建陵区南面8公里围墙,在明代87平方公里陵区范围内实行准封闭式管理。这涉及到16个村、1.5万人的搬迁,以及G110昌赤路怀长路三条穿行陵区道路的改道。之后,游客在陵区将只能选择环保巴士、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陵区内尚未开放的10座帝陵和其它陪葬墓也将修缮开放。同时,将在陵区外建设十三陵门户区,门户区将分为三个部分:明文化体验区将展现明代经济社会发展、生活礼仪等;故宫文创园将由故宫博物院设立故宫明代藏品博物馆,并开展学术交流、文创产品研发与销售;生态社区将用于安置迁出的村民,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等。[5]

图集


备注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