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曹端妃

明世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端妃(16世纪?—1542年),顺天府固安县西辛里人[1]。从五品锦衣卫副千户曹济之女,曹镗之孙女,义官曹琰之曾孙女。明朝明世宗朱厚熜之(后称为逆御氏),皇长女常安公主朱寿媖与皇三女宁安公主朱禄媜之生母,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发生后被处决。

事实速览 端妃曹氏, 位号 ...

前期生平

曹氏的出生时间无考。她是顺天府固安县西辛里曹济之女,她的曾祖父曹琰,家境非常富裕且乐于施舍,教谕郁珎撰写《修县治记》时,曾将他的名字列在首位。曹琰有两个儿子:曹镗、曹镒。曹镗即是曹端妃的祖父[1],而曹镒则曾任直隶江浦县主簿,他至少有二个儿子入仕,例如曹泽在正德年间原为监生,后为湖广景陵县丞曹濡是嘉靖八年己丑科进士,曾任山东诸城知县户部主事等职[2](壬寅宫变后,曹濡“闻变惧祸,自缢于家[3]”)。

嘉靖十三年(1534年)八月,嘉靖帝谕示内阁,称自己已请示圣母皇太后,打算挑选女子填补九嫔之缺。大学士张孚敬李时尚书夏言上奏,称这关系到国本,不可不慎,请求嘉靖帝依据先年事例,派遣官员前往南北直隶河南山东选拔贤淑女子,但嘉靖帝下令只在京城内外选拔。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官员呈上登记民间女子姓名的簿册,嘉靖帝下旨称选来的女子若不教以诗书,将与普通侍寝者无异,应该让她们的父母监督教导,等过了夏秋再进行选拔,或者可以培养出善良贤淑的女子来辅佐他。十月二十一日,礼部请求按照前旨执行,择日候选女子入宫,听候皇太后的筛选。嘉靖帝说:“圣母慈命,令朕自择以补九嫔,其留者仍待岁月,然后册封。”因此,当日嘉靖帝开始选进女子[4]。同年十一月初八日,礼部向嘉靖帝奏上仪注,仪注称锦衣卫副千户曹济之女淑女曹氏,将在十一月十一日被正式册封为端嫔[5]。十一月初十日,授曹端嫔之父冠带官曹济为锦衣卫副千户[6]

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二十一日,嘉靖帝在赐给大学士张孚敬的敕书中提到“原选淑女内曰曹、王二氏,朕御而各有喜期将近,已先册封为端、昭二嫔”[7]。八月十五日,曹端嫔生皇长女常安公主朱寿媖[8]。同年九月初九日,进封宸妃沈氏丽妃阎氏贵妃,端嫔曹氏为端妃安嫔沈氏为安妃,康嫔杜氏为康妃,并册封锦衣卫正千户卢惠之女卢氏为靖嫔、江洋之女江氏为恭嫔、任惠之女任氏为顺嫔、赵汝诚之女赵氏为荣嫔。命侯郭勋、驸马谢诏、伯卫𬭚、陈鏸、焦栋、王瑾、李全礼、辅臣李时、尚书夏言顾鼎臣为正使,都指挥方锐、尚书梁材张瓒唐龙王廷相林廷㭿严嵩、侍郎谢丕张璧、都指挥王佐为副使[9]。嘉靖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曹端妃生皇三女宁安公主朱禄媜[10]

Remove ads

壬寅宫变后处死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帝、方皇后,以及张淑妃马贞妃等妃嫔都居住于西苑仁寿宫。当时,仁寿宫的中轴线上有正殿和前殿,东西两侧总共建有八个寝宫 ,如廖道南《帝苑农桑赋》就曰 :“东有万春 、丽春 、永寿 、长春 ,接珍膳而五谷馨;西有延寿 、景福 、安喜 、仁和 ,豫延和而百禄多[11]”张淑妃等妃嫔应在东西两侧的寝宫内居住[12]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发生壬寅宫变。何乔远撰《名山藏》及张岱撰《石匮书》等史料称当日“帝之所幸曹妃及宁嫔王氏侍寝[13]”,但以上说法未有确实证据证明。《明世宗肃皇帝实录》仅记宫女杨金英等人趁嘉靖帝熟睡时,欲合伙用绳勒死他,但误将绳子打成死结。宫女张金莲得知计划失败后,跑去禀告方皇后。方皇后赶到救驾,嘉靖帝得以脱险。随后,太监张佐、高忠奉命逮捕和审讯相关人员,供词称首谋者是王宁嫔,曹端妃虽未直接参与,但最初也参与谋划,宫女杨金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与王秀兰亲自参与弑君之事,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与黄玉莲为同谋,而张金莲在事情暴露后才向方皇后告发。因此,嘉靖帝下诏“不分首从,悉磔之于市,仍锉尸枭示,并收斩其族属十人,给付功臣家为奴二十人,财产籍入”。壬寅宫变发生后,朝廷内外震惊恐慌,至次日中午,得知“上体康豫”,众心才安定下来[14]。壬寅宫变发生的具体原因暂无可靠资料证明,但朝鲜领议政尹殷辅等人向中宗李怿呈上的千秋使书状称原因是嘉靖帝虽然宠爱宫人,但对微小过错毫不宽容,常施杖罚,因此致死者达二百余人,宫人积怨已久,酿成此凶谋。中宗在思政殿与尹殷辅、洪彦弼等人商议此事时,中宗认为宫女不太可能独自设谋弑君,必定是嘉靖帝行事失当,引致众人怨气深重,内外勾结所致的。尹仁镜也认为此事非宫女独谋,背后定有主谋,若要彻查,恐掀大狱[15]

《司禮監張佐題爲謀害事》對宮變當晚的細節記載得更仔細,稱奉皇后懿旨:「好生打著問」。楊金英係常在答應,供述說本月十九日,王氏和曹氏兩位侍長,在東稍間點燈時,商議說:『喒們下了手罷,强如死在手裏!』宮女楊翠英、蘇川藥、楊玉香、邢翠蓮在旁聽說。隨後,楊玉香前往東稍間,解下儀仗用的細料花繩,搓成一條繩子。到了二十二日卯時,楊玉香把繩子遞給蘇川藥,蘇川藥再把繩子遞給楊金英綁成套索,一起動手。姚叔皋掐住嘉靖帝的膊子,楊翠英說:『搯着膊子,不要放鬆!』邢翠蓮把黃綾抹布遞給姚叔皋,讓她把黃綾抹布蓋在嘉靖帝臉上。邢翠蓮負責按住身體,蘇川藥和關梅秀分別抓住左、右手,劉妙蓮和陳菊花按住雙腿,姚叔皋和關梅秀拉緊繩套。知情的張金蓮見事情不妙,去請方皇后來。方皇后前來後,姚叔皋打了皇后一拳,王秀蘭負責打聽消息,陳菊花吹滅了燈火。張金蓮叫總牌陳芙蓉點燈,徐秋花、鄧金香、張春景、黃玉蓮卻再次把燈吹滅,陳芙蓉便跑出去,喊來管事牌子,將各犯人抓捕。審訊者擔心供詞不實,多次用重刑審問她們,各犯的供詞均與楊金英一致。他們指責楊金英等人身為宮婢,不去思考如何報答皇恩,竟敢心懷怨恨,合謀弑君;寧嬪王氏雖受封號,卻首先策劃犯案,其罪與楊金英等人相同;端妃曹氏雖未直接參與,但仍是參與謀劃者;張金蓮在事敗後才報知皇后,而徐秋花等人曾吹滅燈火,均難逃從逆之罪,故認為應將所有犯人從重處罰,並請求皇帝聖裁。就此,嘉靖帝降旨曰:『這羣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謀弑朕于臥所,兇惡悖亂,死有餘辜。你們旣打問明白,不分首從,都依律凌遲處死,各家族屬,不限籍之同異,逐一查田,着錦衣衛拿送法司,依律處决,財產抄沒入官。陳芙蓉雖係逆婢,阻攔免究。』傳諭刑部等衙門到西苑仁壽宮的迎和門,將重犯楊金英等人綁赴刑場,依律凌遲處死,屍體懸首示眾,將花繩、黃綾抹布封存入官庫,並命錦衣衛逐一逮捕各犯族屬,依法審判處決,另行上奏[16]

其后,掌礼部事大学士严嵩等人上疏请求选择吉日祭谢,并认为事件发生突然,人心震惊疑惑,担心传言未平,希望嘉靖帝能颁布诏书。嘉靖帝认为自己大难不死,必定有神灵护佑,故同意选定吉日,派官祭告致谢,并颁布诏书安抚中外。因此,宫变发生十日之后,即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嘉靖帝派遣文武大臣、成国公朱希忠等人祭谢天地宗庙社稷及各应祀神祇[17]。次日,嘉靖帝向天下颁布诏书,诏书提及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变生榻寝”,“二逆御氏”勾结杨金英等宫婢,图谋弑君,幸好他得到天地、祖宗、父母明睿宗慈孝献皇后的洪福庇荫,以及众神的护佑,通过皇后之力救他,让他可以安然无恙,诏书又提及逆犯“依律凌迟处死,各该族属尽夷”[18]。《明史》及《皇明后纪妃嫔传》等史书,均记载曹端妃和诸婢一同被磔于市,但是有学者认为王宁嫔和曹端妃的身份是妃嫔,不便在街头行刑,可能是在紫禁城内秘密处死的[19]

Remove ads

身后

有关曹端妃是否参与谋逆,其他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张廷玉撰《明史》称她“实不知也,久之帝始知其冤”[20]。《世庙识余录》记曹端妃“有殊色”,为嘉靖帝所钟爱,实际上并未参与谋逆,但有人声称曹端妃有授意之嫌,所以她仍被牵连入此案,人们都觉得她很冤枉[21]。曹端妃家乡固安县的县志《固安县志》,则称曹端妃为人端庄持重,对那些得势的太监完全不屑一顾。嘉靖帝经常驾临她的宫殿,招致众多嫉妒她的人。有一日,嘉靖帝在曹妃宫中时,宫人杨氏等人谋逆作乱,嘉靖帝震怒,诛灭杨氏等人的家族,并牵连到曹端妃。嘉靖帝不久之后醒悟,深深怜悯曹妃的冤屈,甚至写下歌辞,内有“有人从梦里来,玉人何在”之句,天下人听闻此事,皆为之悲伤[1]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说“故老相传,曹妃为上所嬖,孝烈妒而窜入之,实不与逆谋,然而宫禁事秘,莫能明也”,即老辈有传言指曹端妃深受嘉靖帝宠爱,孝烈皇后方氏因嫉妒端妃而诬蔑她参与谋逆,但宫廷之事机密,无人能够确知真相[22]毛奇龄撰《胜朝彤史拾遗记》称壬寅宫变后,嘉靖帝受惊不能说话。孝烈皇后命令太监张左、高忠逮捕宫人,审讯查办,王宁嫔供称:“曹妃者,虽不与,然亦知之。”皇后于是传皇帝之命,将曹端妃及杨金英等十余人处以凌迟。嘉靖帝病愈后,本来很感激皇后的处置,但之后怀疑曹端妃是被冤枉,认为:“端妃,我所爱,宜无此心。”因此对皇后心生怨恨。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宫中失火,众人请旨拯救皇后,但嘉靖帝不同意,方皇后便崩逝,皇帝事后哀悼曰:“后救我,而我不能救后”[23]

然而,以上说法未有任何确实史料证明,而且当代研究学者已证实《明史·五行志》所载“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午,宫中火”与《明史·世宗本纪》所载“冬十一月,壬午,大内火”的记载均有误,实为紫禁城外西北侧的大高玄殿发生火灾,而非紫禁城内发生火灾。杨爵《杨忠介集》中收录的几篇文章曾提到这次火灾,例如吴时来所著的《杨御史传》称十一月初五日晚上,大高玄殿发生火灾,火向四面扩散而无法靠近,嘉靖帝在火光中恍惚听到有人呼唤杨爵、刘魁魁周怡三人的名字,于是便在次日将他们从牢狱中释放,而由天性所著的《杨御史传》则详细记载了火灾次日嘉靖帝下诏的内容,诏书提到这场火灾发生在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嘉靖帝在大高玄坛完成晚上的礼拜忏文后,稍作休息,当时负责法事之人正在值守,突然四面起火,围困之处有三十多人无法逃脱[24]

明末文人孙承泽所著的《天府广记》记载:“崇祯戊寅年九月间,(宗伯) 策杖寻大师墓于金山口,远近十数里未得其处。乃于黑龙潭前平原广亩之间,禾黍既登,秋风落寞,出一石碣,云大内迁出二棺之记,旁书宛平县令名,无年月,无封树”孙承泽是明末著名的收藏家,其书中所记的 “宗伯”指的是清顺治年间的礼部尚书宛平王崇简。这段内容讲述崇祯十一年王崇简曾拄杖在金山口一带寻找传说中的天下大师之墓,可惜方圆十余里均未找到,却在黑龙潭前一片广阔的平原上发现一块石碣,此石碣记载“大内迁出二棺”之事,旁边刻有宛平县令的名字,没有年月,也没有在坟旁种树以标明其处,未能考证其缘由。孙承泽在书中考证了这两具棺木主人的身份,认为:“宗伯所记,则此二棺世庙时有宫婢之变,波及曹、王二妃赐死,宛平县收埋于此,要与建文无关也。 ”孙承泽认为这两具棺木可能属于壬寅宫变后被赐死的曹端妃和王宁嫔,由宛平县负责收埋于黑龙潭前的平原,与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没有任何关系[25]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