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杨溥 (建文进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溥 (建文进士)
Remove ads

杨溥(1372年—1446年),弘济南杨,一号澹庵湖广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市)人。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文定

事实速览 杨溥, 籍贯 ...

生平

建文、永乐年间

杨溥自幼家贫勤学。建文元年(1399年),考中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联捷庚辰科二甲十八名进士,与杨荣同授翰林院编修[1]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杨溥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一日太子读《汉书》时,称张释之有贤才。杨溥曰:“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若非汉文帝宽仁,他也无法行志”,此后杨溥特意编撰汉文帝的事编呈上。朱高炽读后大悦。之后,杨溥因丧归乡。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监国,命其赴任[2]。永乐十二年,因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迟缓,招致朱棣大怒。黄淮、杨溥等侍奉东宫的官员均因此下诏狱。当时家人供食屡次断绝,而明成祖之意又难测,杨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这样恶劣情况下,杨溥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类经史子集书籍,十年牢狱仍不辍[3]

洪熙、宣德年间

明仁宗即位后,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朱高炽因为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诏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次年,仁宗在思善门旁建造弘文阁,并选拔文臣中有学行的人担任。杨士奇举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举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仁宗还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之后,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职弘文阁事务[4]

次年,朱高炽驾崩,明宣宗即位。其罢免弘文阁,并召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处理机务。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后再次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务[5]

正统年间

明英宗即位后,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共同请开经筵,在选择讲官时候,必须是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并且上奏请谨慎选择宫中内臣,太皇太后见奏后大喜。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见英国公张辅及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人进入。她对众人说:“你们都是老臣。现在嗣君年幼,希望你们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杨溥向前说:“仁宗皇帝经常念及您的忠诚,屡次叹息,未曾想到我现在还能见到您。”杨溥听后感动落泪,太皇太后也哭泣,左右众人均倍感悲恸。当时仁宗还为太子监国时,备受汉王朱高煦谗言,东宫多位大臣被牵连入诏狱,杨溥与黄淮等人一进就是十年,且数次濒临死难。仁宗时常在宫中叨念诸臣,长久后张太后亦因此怜惜。太皇太后随后对英宗说:“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6]。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溥晋升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又因为继杨士奇、杨荣二十年后入内阁,于是三人共称“三杨[7]。正统六年,请求归乡省墓[8]

当时,宦官王振尚未敢蛮横,天下清平,朝廷无失政,三杨的美名也传至朝廷内外。当时以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则为“南杨”。其中杨溥为人廉直宽静、没有城府。性情恭谨,每次上朝均沿墙而走。诸位大臣论事发生争议,杨溥则平心处之,众人皆叹服。当时人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均为他人所不及[9]。然而,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内阁中的新人马愉高谷曹鼐都为后进之人,杨溥日益孤立,王振却更加干预朝政。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赠太子太师,谥文定。正统十三年,王振诱导年少的英宗北征蒙古,在土木之变中被也先俘获,朝野陷入混乱。人们追思若三杨尚在,肯定不至于此[10]

Remove ads

家族

高祖杨英,宋茶陵学正。曾祖杨佑,始居荆州蒙城,又迁石首,遂为石首人。祖父杨国桢,父亲杨文宪,皆赠光禄大夫柱国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母詹氏,赠夫人。

杨溥有三子:杨曒、杨昱、杨旦。长子、次子皆先卒。女儿四人:嫁医学训科郭学本、吴卓、国子生李年皋、邑庠生何纯。孙男有杨寿、杨孝等人。孙女婿有正统十年进士毛珎等人。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