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东方总计划

纳粹对于中欧和东欧的斯拉夫人的种族奴役和灭绝计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方總計畫
Remove ads

东方总计划(德语:Generalplan Ost)是纳粹德国制作的一份计划,主要内容是围绕波兰战役苏德战争之后如何处置占领地区。德国计划通过移民使得这些地区德意志化,其内容包括对斯拉夫人东欧犹太人英语Eastern European Jewry以及其他被纳粹意识形态归为“次等人类”的东欧原住民族的大规模屠杀、灭绝与种族清洗。[7][5]这一计划是纳粹德国意图由日耳曼殖民者主导中东欧殖民化进程的前奏,其执行手段包括系统性的屠杀、大规模饥饿奴役劳工群体性强奸掳走儿童英语Kidnapping of children by Nazi Germany以及性奴役等。[8][9]

事实速览 时间, 地点 ...

东方总计划在二战期间仅在德军占领的东线地区得到了部分实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数百万人因枪决、饥饿、疾病、劳动灭绝种族灭绝而死亡。然而,在大战期间全面推行该计划被认为不可行,最终也因德国的战败而未能实现。[10][11][12]根据纳粹高层的直接命令,约有1100万斯拉夫人因该计划所导致的系统性暴力与国家恐怖主义而被杀害。除种族灭绝外,还有数百万人成为奴工,被迫为德国的战争经济服务。[5]

该计划的执行方针以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党提出的“生存空间”政策为基础,旨在实现德国扩张主义中的“东进”理念,因此被设计为欧洲“新秩序”的一部分。[13]作为该计划的一环,约有330万名被德军俘虏的苏联战俘遭到杀害。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手段——包括大规模屠杀、强制饥饿、奴役劳动以及其他占领政策——对大部分斯拉夫居民实施种族灭绝。剩余的居民则计划被强行驱逐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为日耳曼移民腾出土地。[14]

该计划在制定过程中不断修改,共有四个已知版本。波兰被入侵后,东方总计划的最初方案在1940年中期、纳粹-苏联人口迁移期间,由党卫队强化德意志民族高级专员部进行讨论。第二个已知版本由党卫队国家安全部于1942年4月从艾哈德·韦策尔德语Erhard Wetzel处获得。第三个版本正式标注于1942年6月。最终版东方总计划由帝国专员委员会于1942年10月29日提出。然而,随着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遭受失败,原本用于殖民化政策的资源被转用于轴心国的战争行动,该计划也随之逐步被放弃。[15]若东方总计划得以全面实施,据估计将有超过六千万人因此丧生。[16]:105-115[17]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在德国胜利且东方总计划最终完成的情形下,大日耳曼国的边界

意识形态动机

东方总计划是纳粹德国为期二十五年、旨在对中东欧进行殖民和日耳曼化的方案。[18][19][20]要实施这一计划,必须在二战期间德军占领的东欧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种族灭绝[21]和种族清洗,其中包括消灭并清空东欧大部分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22]

该计划于1939年至1942年间制定,是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纳粹运动“生存空间”政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德国向东扩张的“东进”理念的体现,这两者都属于建立“新秩序”总体构想中的组成部分。与其说这是出于经济考量,不如说意识形态的狂热与种族主义才是纳粹政权推行东方总计划等灭绝政策的核心动因。[23]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设想对东欧斯拉夫居民进行大规模屠杀、奴役与种族清洗,随后以日耳曼移民殖民这些土地。[24]

虽然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社会中就已存在对斯拉夫人的种族偏见,但纳粹的反斯拉夫主义还建立在科学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纳粹意识形态中的“优等种族”学说认为斯拉夫人是原始、低等的民族,缺乏自主活动的能力,因而注定要永远受制于日耳曼民族[25]东方总计划正是从这种种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思想中发展而来,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政权正式确立为国家政策。[24]

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对向东欧扩张的复仇主义的倡导
“……而当我们今天在欧洲谈论新的领土的时候,我们首先只能想到的就是俄国以及受其奴役的周边国家。命运之神好像愿意给我们一个示意。命运之神把俄国交给了盗取能够保证和维护国家生存的俄罗斯民族聪明才智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因为俄罗斯国家的组织形式并不是斯拉夫民族在俄国具有治理国家政治能力的结果,而更多的只不过是个原文如此日耳曼民族的基本特征在劣等民族中能够为组建国家发挥作用的完美例证。所以世界上有无数的强大国家才得以建立起来。劣等民族把日耳曼民族的组织者和先知当作是自己的领导人常常会一下子成为强国,并且只要还能保持住这个建国立业的民族核心就会长久不衰。……这个位于东方的庞大帝国已经快要崩溃了。并且犹太人在俄国统治的结束也就是俄国作为国家的完结。我们被上天选为将要成为一场最能证明民族主义种族理论正确性灾难的见证人。”
阿道夫·希特勒, 《我的奋斗》下册第14章《向东推进和东方政策》[26]
Remove ads

希姆莱的角色

负责制定东方总计划的机构是由海因里希·希姆莱领导的党卫队国家安全部,该局受命起草这一方案。随着东线战事在1941年6月至1942年春季间的推进并取得初步成功,文件经历了多次修订。这是一份高度机密的方案,其内容仅限纳粹高层知晓。1942年初,帝国安全总局将其分发给了国家东方占领区部英语Reich Ministry for the Occupied Eastern Territories(东方部)。[27]

在1940年至1943年间,希姆莱亲自监督了至少五个版本东方总计划的起草工作。其中四个版本由党卫队强化德意志民族高级专员部制定,另有一个版本由党卫队国家安全部编制。党卫队人种与移居部以及东方部也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工作。[28]根据党卫队旗队领袖汉斯·艾利希英语Hans Ehlich的证词——他曾作为纽伦堡后续审判的证人之一——该计划的最初版本起草于1940年。作为国家安全部的高级官员,艾利希与希姆莱手下的规划办公室主任康拉德·迈耶英语Konrad Meyer共同负责东方总计划的撰写。而在此之前,已有“东方研究”作为其前期基础。[27]

在战争爆发之前,东方总计划的初步版本就已由海因里希·希姆莱与他最信任的同僚们讨论过。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埃里希·冯·德姆·巴赫-策莱夫斯基党卫队人种与移居部官员的审判中,作为控方证人时提到过这一点。据巴赫-策莱夫斯基回忆,希姆莱曾公开表示:“这关乎我们的生存,因此这将是一场毫不留情的种族斗争,在此过程中,将有两千万至三千万斯拉夫人和犹太人因军事行动与粮食危机而死亡。”[27]1941年6月24日——即“巴巴罗萨行动”发动两天后——该计划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调整: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方案”被从原有框架中分离出来,转而获得了致命而独立的优先地位。[27]

成本

该计划的制定中还包括实施成本的预算,估算金额在400亿至670亿帝国马克之间,后者几乎相当于德国在1941年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9]在1942年春季版本的计划中,预算金额为457亿帝国马克,其中超过一半的开支被分配用于土地整治、农业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资金计划由国家财政直接拨付,其余用于城市与工业开发项目的经费则拟通过商业渠道筹集。[30]

计划伤亡人数

东方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东欧建立一个仅由被划为德意志人雅利安人的群体组成的社会,使其成为大日耳曼国的忠实臣民。若全面实施,该计划要求将数以亿计的东欧居民强行驱逐到乌拉尔山以东,并杀害超过六千万的斯拉夫人罗姆人犹太人[31]计划还包含所谓的“饥饿计划”,旨在通过故意造成饥荒使三千多万斯拉夫居民死亡。[32][8][33]

该计划还设想将约八千万俄罗斯人驱逐到乌拉尔山以东,而纳粹规划者的估算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大约三千万人将因强制迁徙和资源匮乏而死亡。[34]这些措施是更大范围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大幅削减或消灭原有人口,并以符合纳粹意识形态标准的群体重新殖民,从而彻底改造东欧的人口结构。

计划与实施阶段

总结
视角
Thumb
瓦尔特兰地区德裔移民定居点规划图
更多信息 目标民族 ...
Thumb
战前边界下的欧洲地图,标注了东方总计划总体规划的范围
图例:
深灰色——德意志国。
黑色虚线——“第二阶段定居计划”的详细规划范围。
浅灰色——各专员辖区的预定行政范围;蓝色标注的名称分别为:东方(1941—1945)、乌克兰(1941—1944)、莫斯科维恩(未实现)和高加索(未实现)。

东方总计划的制定者设想了多种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不同的斯拉夫地区和族群上有着差异化的实施方式,其中一些也确实被纳粹德国付诸实践。举例来说,早在1939年8月至9月间(“坦能堡行动”及其后续的1940年“AB行动”),特别行动队与集中营就被用于清除波兰精英;而少数的捷克知识分子则被允许出国。波兰的部分地区在战争初期即被德国吞并(不包括由德国直接控制的总督府残部地区,以及此前被苏联占领的部分),其他地区则被德国正式占领或扶植为盟国。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洛伐克地区成为名义上独立、实则受控的傀儡国,而捷克本土的捷克地域(不含苏台德地区)则被设为“保护国”。该计划在战争期间被部分执行,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数百万斯拉夫人因饥饿、疾病或强制劳动而死亡。[12]德国在战争中所使用的约1200万强制劳工,大多数被掳自东欧,主要来自苏联领土和波兰。[41]

东方总计划的最终方案分为两个部分:“小计划”(Kleine Planung)与“大计划”(Grosse Planung)。“小计划”涵盖战争期间即可实施的行动,而“大计划”则规划了在德国赢得战争后、长达25至30年间逐步推行的步骤。两者都以种族清洗为核心政策。[42][43]到1941年6月时,计划中设想要将3100万斯拉夫人驱逐到西伯利亚。[27]此外,白俄罗斯人中有75%被认定为“不具备日耳曼化资格”,因而被列入屠杀或驱逐的对象。[23]

“对平民的处置以及在作战区实施的反游击战手段,为最高层的政治与军事领导人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机会去执行他们的计划——也就是对斯拉夫民族犹太人的系统性灭绝。”
——阿道夫·豪辛格中将,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部作战处长[44]

东方总计划提案列出了对被征服或被殖民人口中不同比例的人群进行驱逐与肉体消灭的方案,其总体效果将确保这些地区变为德意志化。计划在十年内事实上要求对位于东中欧战线后方的大部分或全部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实施灭绝、驱逐、日耳曼化或奴役。“小计划”将在德国向战前边界以东推进、占领这些地区时付诸实施;[来源请求]战后则由“大计划”扩展影响,波及更多东欧人口。[36][35][45][42]

取而代之的,是计划在扩展的“生存空间”内建立多达一千万德国人的定居点,作为东方总计划的一部分。计划设想建设若干定居点与“村落群”,每处可容纳约300–400名日耳曼定居者。由于德意志人口似乎不足以填满中东欧的广袤土地,那些纳粹理论家认为可以被日耳曼化、在人种上介于德国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民族(Mittelschicht),例如拉脱维亚人甚至捷克人,也被考虑作为再定居的对象。[46][47]多位纳粹学者——其中很多人还是党卫队成员——参与了东方总计划的筹划。该计划勾画了纳粹德国在东欧未来25年内将实施的多项殖民定居政策,例如建立新定居点、进行人口工程、建设新中心等,前提是先对本地人口实施计划性的清除。[48]

早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初期阶段,德军在几乎未遭遇地方反抗的情况下深入苏联境内时,阿道夫·希特勒便已经思考过如何利用反游击战来推进他的“生存空间”计划:

游击战也有它的好处;它让我们有机会清除一切与我们作对的东西。

——阿道夫·希特勒,《1941年7月16日希特勒与罗森贝格、拉默斯、凯特尔及戈林会谈备忘录》[49]
Remove ads

按地区实现

波罗的海地区

白俄罗斯

捷克地区

波兰

俄罗斯

乌克兰

南斯拉夫

文件销毁,战后重构

后果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