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欧活血丹
唇形科活血丹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欧活血丹(学名:Glechoma hederacea),又名连钱草、金钱薄荷、大马蹄草、虎咬黄,是唇形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约10-20cm,开蓝紫色花,带薄荷香气。它在原生地欧洲的民俗植物学中有众多用途,包括食用、酿酒、制乳酪、香料、药用等。欧洲移民把欧活血丹带到各个大陆,现在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和新西兰,在许多地方成为归化种或入侵种[1]。欧活血丹对马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有毒。
Remove ads
描述

欧活血丹是可越冬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植株从接近无毛到密布毛都有[2]。茎和叶背常为紫色,茎的截面为方形。营养枝为匍伏茎,从节上长出根,根系为须根系;因为生长快速且分枝众多,很适应营养繁殖。主茎可长达 2 米。开花枝直立,10~30 公分高。叶十字对生,圆心形、肾形或扇形,叶缘圆齿状,末端钝或尖,长 0.4~3.5 公分,宽 0.6~3 公分,但有时也可能达到直径 8 公分。叶柄长度不固定,通常约 3~6 公分,在茂盛环境下可能达 20 公分,但短于节间距。[3][4]
欧活血丹有时和圆叶锦葵或雷公根混淆,它们的叶片也都是心形、圆齿缘。差别之一是欧活血丹的叶序是对生,叶面通常有绒毛,圆叶锦葵和雷公根是互生,叶面光滑,并且圆叶锦葵的叶柄连接至叶背,而不是叶缘的心形深凹处。除此之外,欧活血丹有明显的薄荷气味。
欧活血丹为雌性或两性花,雌花通常比较小,雄蕊成为花冠的一部分[5]。同一植株和其无性生殖后代只会开雌花或两性花的其中之一,但性别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有些情况下也可能转换性别[6]。花期一般在春夏之际,在欧洲为四月至七月间。
花序单生或簇生自叶腋,有二到五朵花,位在开花枝较接近末端处。
花如典型的唇形科植物,两侧对称。花萼管状至钟形,略双唇状,有 15 条脉。花冠 15~22 毫米长,蓝色至紫色,偶尔为白色或粉红色,直漏斗状,被毛。上唇瓣平,裂为三枚三角形的齿,占约花冠全长的 0.2~0.3 倍。下唇瓣有紫色斑点,二裂。雄蕊四枚,长短各二,位在上唇瓣底下。花药纵裂。心皮二枚合生,子房上位,子房室四间,各有一枚胚珠。
花程式为:
-
开花枝的上部
-
两性花的正面
-
两性花的侧面
由两枚心皮构成的四个子房室会发育为一室果(德语:Klausenfrucht),可分为四枚类似坚果的果室(Klause),长约 1.9 毫米,宽 1.1 毫米。每枚果室重约 0.7 毫克,卵形、光滑、在和邻室接触处略凹陷。果室上有一灰色突起的油质体。果实在夏季成熟,果皮会变黏,沾黏在蚂蚁上传播。[6]
欧活血丹可以分离出许多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Cymaroside、Cosmosin、Hyperoside、异槲皮素和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苷)和非糖苷三萜(熊果酸、高级烷烃、β-谷固醇)[4]。它也含有 0.03~0.06%的精油,成分包括松樟酮、薄荷酮、胡薄荷酮、α-蒎烯、β-蒎烯、柠烯、对异丙基甲苯、异薄荷酮、异松樟酮、芳樟醇、薄荷醇和α-松油醇。 鞣质占 3~7%。另外它也含有个不太有名的苦味成分“活血丹素(Glechomin)”,以及欧夏至草素(Marrubiin)和皂素[8]。叶片也含有类似豆科植物内的凝集素,可以和N-乙酰半乳糖胺结合[9]。
生态
欧活血丹好生于阴湿处,但也很耐日晒,常见于草地和荒地,也可以长在庭园,不怕割草。

欧活血丹的每朵花最多可以形成四颗种子,种子直接掉落,也可以被蚂蚁搬运更远。种子可以干燥保存,在受潮后几天内发芽;干燥一个月以上会提高发芽率[5][5]。欧活血丹在地表发芽(epigeal germination),子叶绿色,在种皮之外展开。第一对本叶大约在发芽一周后长成。节间相对较快就生长完毕,同一时间只会有两个节间在生长。叶片和叶柄维持生长较久,以适应不同环境;当有其他植物遮蔽时,则分枝较少、节间较长、叶柄较直立;反之在光线充裕的地方会有较多分枝、叶片的面积和质量较高、叶柄较短。在养份较不均质的森林环境中,走茎在较多养份的地方会长得较快较多。欧活血丹是常绿植物,越冬采取两片叶子的分株(ramet),或是8~10片叶子的莲座状叶丛,至春天会再次生长,莲座状叶丛会成为开花枝,开完花后会倒下成为走茎。
欧活血丹也可以由走茎进行营养繁殖,走茎每 8~15 公分就长出分枝。幼枝一开始依赖苞片提供养份,但很快就能自行靠光合作用独立,并且不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运回给母枝,成为独立的分株。源自单一植株的分株可以散布到几米的范围[5],在北美的一些气候区可以在庭园或树林中长成一大片,因此被视为麻烦的杂草或入侵种[10]。
Remove ads

生物学家对于两性花是否能自交授粉仍有争论,雌花则需要来自两性花的花粉[5]。不过自交仍需要经昆虫授粉,而且花为雄先熟。在刚开的花,柱头高于花药,基本上不会被授粉昆虫碰到,待花药释放出花粉之后,柱头才会下降。
唇形花在子房基部有花蜜。每朵花含有 0.3 微升的花蜜,其中 43% 的重量是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比例为 1.0: 1.1: 3.6。主要的授粉昆虫是熊蜂和条蜂。虽然有些人视它为杂草,欧活血丹在中欧是野蜂的重要蜜源植物。其他重要授粉者有食蚜蝇、蜂虻、甲虫和蚂蚁[4]。其中食蚜蝇只取用花粉[6]。也有些蝴蝶会访此花(例如红襟粉蝶、钩粉蝶、纹白蝶)[11]。
许多蜂类会采集欧活血丹的花粉,包括 Anthophora furcata、Anthidium manicatum、Anthophora plumipes、Anthophora quadrimaculata、Osmia aurulenta、Osmia caerulescens 和 Osmia uncinata。可以描述为授粉综合特征[12]。

因为其精油和苦味成分,欧活血丹是一种香草,然而有些次级代谢物对许多哺乳动物有毒,包括对马和一些啮齿类,不过没有对人类有害的纪录[8][4]。因为此毒性,它的草料价值为“无价值或极低”[13]。
欧活血丹是许多无脊椎动物的食草,包括至少三种半翅目(蝉)、五种双翅目(蚊蝇)、和 21 种鳞翅目(蝶蛾)[4]。有些昆虫会在上面形成虫瘿[14],包括 Rondaniola bursaria [15]、Liposthenes glechomae[16]和 Liposthenes latreillei[17]。
有些寄生性的真菌会感染欧活血丹。分布广泛的 Puccinia glechomatis 常在夏季出现在欧活血丹上。它也常感染鼬瓣花白粉菌、小二孢白粉菌、以及 Ramularia calcea。
分布
欧活血丹广泛分布于原产地的欧洲,只有巴利亚利群岛、克里特、法罗群岛、冰岛、斯瓦巴和土耳其没有。在中欧特别很常见。它也出现在西亚、北亚、以至于日本,并且被人为带入新西兰和北美[18]。在欧洲特别多见于温带海洋气候带以及其邻近处。在不列颠群岛,其分布的北界和七月的 12°C 等温线重合,在加拿大则和一月的 −12°C 等温线重合。目前已经归化至整个欧亚大陆和环北极地区的温带地区[4]。 其艾伦堡(Ellenberg)生态指示值是 K=3(海洋气候)[19]。
欧活血丹从平地到山区都可以生长,海拔高度上界在不列颠群岛的为 400 米,瑞典 350 米,阿尔卑斯山 1600 米,阿尔高阿尔卑斯山脉的施特格一带是 1250 米[20]。
欧活血丹常生长在潮湿、富含钙的肥厚土坏,喜好的 pH值为 5.5~7.5,但即使在 pH 值 4.0 也仍生长良好[4]。艾伦堡生态指标值为湿度 F=6(潮湿),酸碱值 R=x (不影响)、含氮量 N=7 (高氮)[19]欧活血丹不耐盐、需好良好的磷、氮和钙源,并且不适合和其他耐阴的植物竞争或是受到太多扰动。
在植物群落学(Phytosociology)上,欧活血丹是分布在潮湿、含氮量高的林缘、灌木篱和步道边的典型植物,通常与中阶多年生草本或灌木归在一起,德国植物学家欧巴豆伐用欧活血丹来命名这类植物群集,称之为 Glechometalia[21]。另一个常见的地点是较潮湿、偏酸性的森林,如栎树及鹅耳枥混合林或阔叶树混合林[21]。草原也常可发现欧活血丹,这里水分充足,含氮量高,欧活血丹与碎米荠和蒲公英等低生草本植物生长在草甸上,尤其是燕麦草类型的肥沃草原。除了草原,欧活血丹也出现在公园和花园,很适应割草,但不耐践踏或放牧[13]。
分类
活血丹属属于荆芥亚科(Nepetoideae)薄荷族(Mentheae)薄荷亚族(Menthinae),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包括荆芥属和青兰属[2]。 在中欧,欧活血丹有两个物种或亚种:欧活血丹(G. hederacea)和毛欧活血丹(G. hirsuta 或 G. hederacea subsp. hirsuta)毛欧活血丹是四倍体,主要分布在东南方[2],且两种欧活血丹有自然杂交。在东亚,日本活血丹原本视为欧活血丹的亚种,现在归为独立物种[22]。
名称
欧活血丹是由林奈在1753年首次发表于《植物种志》[23][24],拉丁属名 Glechoma 源自古希腊语 glechon,本指唇萼薄荷,被林奈用来命名欧活血丹。种小名 hederacea 源自拉丁文 hedera,指常春藤[25][3]。
中文俗名有欧活血丹、连钱草、欧活血丹、大马蹄草、金钱草(也指许多其他植物)、地钱草(也指点地梅)、巡骨风(非寻骨风)、透骨消(也指其他活血丹属的许多植物)、透骨草(也指透骨草科的透骨草)、虎咬黄(也指滨海白绒草)、肺风草(也指大花粉条儿菜)、茶匙癀(也指七星莲)……
德语俗名 Gundermann 和 Gundelrebe 可能来自古高地德语或哥德语 gund,意为“脓”或“溃痬”,显示其作为药草的历史[26][27][28][29][30][31]。另一个俗名来源是描述其在地面上生长的藤蔓型态,故在中古德语又称为 Erd-Efeu(地上的常春藤,拉丁语对应 hedera terrestris)[32]。另一个名字 Soldatenpetersilie (军人的香芹)显示它被常作香料使用[33]。在低地德语也称为 Heckenkieker (看巫婆的草),指它在当地传统信仰中的魔法功能[30]。
欧活血丹曾经用在酿酒,因此在英语中有些名称和酒有关,例如 alehoof(爱尔啤酒蹄)、tunhoof(木桶蹄)和 gill-over-the-ground(地上的及耳)。
人类关系

欧洲人在春天采集叶子作为蔬菜,用在沙拉和汤里,包括濯足节的盛宴[34]。因为含有苦味和精油,常作为香料植物[33],其气味类似薄荷或甘草[27][28]。一直到15世记以前,萨克森人和英格兰人在种植啤酒花以前,啤酒主要靠欧活血丹的苦味来保存[4]。在制作乳酪时,可以用欧活血丹取代动物的胃作为凝乳酶来源[35]。欧活血丹也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当作食品添加物[36]。
各地日耳曼民族对欧活血丹用在医疗和魔法有非常丰富而多样的观点,显示日耳曼人利用此植物的历史非常久远。常见的传统宣称包括对抗瘟疫和巫术,在许多地方也和牛奶的魔法有关[37]。在4月30至5月1日的沃普尔吉斯之夜会将这些长在篱笆底下的药草扎成花环,据信透过此环可以看见女巫[38]。
赫德嘉·冯·宾根的著作《Physica》中描述用欧活血丹内服外用消除疲劳,类似的描述之后也出现在许多15世记的南德药书中[39]冯宾根的著作之后影响一些十五世记的医书,如《Alemannischen Kräuterbuchs》,称欧活血丹可以用作解毒剂[40],在北欧民俗医疗中便是如此使用欧活血丹。
中世记末,受过训练的医生从古典时期的医书中认出欧活血丹,他们认为迪奥斯科里德斯、老普林尼和盖伦描述的“Chamaikissos”是同一种植物,于是将那些医书中描述的疗效沿用到欧活血丹,和原本民俗医疗的功效并用。古典时代的作者认为Chamaikissos的疗效有:坐骨神经痛、脾脏问题、烫伤、肝脏问题和黄疸、以及眼睛发炎。之后老赫曼·冯·纽那(Hermann von Neuenahr der Ältere)在其《Annotationes aliquot herbarum》中主张迪奥斯科里德斯描写的“Elatine”也是同一种植物,将其疗效也复制到欧活血丹,包括眼睛发炎和痢疾[41]。
英国植物学家约翰·杰勒德建议用欧活血丹治疗耳鸣、作为利尿、收敛剂、滋补或是轻微的刺激,适用于肾病和消化不良。在奥地利的民俗医疗中,欧活血丹当作沙拉或泡茶喝可以治疗任何和肝、胆、消化道、呼吸道、肾脏或尿道的任何问题,或是发烧、感冒[42]。其他传统用法还有作为祛痰药、支气管炎[43],欧活血丹被视为“治肺的药草”。
信任其疗效的欧洲殖民者也将欧活血丹带到北美洲,作为药草和啤酒的防腐剂,种在香草园中[44]。
至18世记末、19世记初,医生开始批评民俗医疗中的欧活血丹用法,但在缺少其他更好疗法的情况下,他们也放任人们用欧活血丹治疗肺结核。
在中国,欧活血丹(或其他活血丹属的类似植物)首次被明确描述是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草部上〉》,被称为金钱草。《本草纲目拾遗》认为金钱草就是《本草纲目》的“积雪草”,并将《本草纲目》及其他中医书中的疗效一并套用至金钱草,包括祛风、治湿热、跌打损伤、虐疾等等。不过经现代考证,《本草纲目》中的积雪草应是雷公根[45]。
对欧活血丹药理学效用的研究有限,目前仅知道欧活血丹中的倍半萜可能对某些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46]、其他如杀菌、抗氧化或抗炎性的研究仍在进行中[47][48]。
虽然人类已经食用上千年,但欧活血丹的安全性仍有些未解的疑问。它对马有毒,但野猪会吃它。有些报告说它对一些啮齿类有毒,但不列颠群岛的堤岸田鼠会食用[1]。因为药草无法申请专利,很少人研究欧活血丹对人类的影响。如同其他的唇形科植物,欧活血丹含有许多精油,包括一些三萜和倍半萜,也就是薄荷味的来源。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用量、浓度、是外用或内服等因素。精油浓度高的唇形科植物,例如唇萼薄荷,传统上是用来杀菌、杀虫、堕胎,而且有肝毒性,就算是少量服用也有害[49]。其他的唇形科植物,例如薄荷,则大量用在食品中。欧活血丹的精油量不到唇萼薄荷的三十分之一[43]。
- 古典时代,无法确认是否就是欧活血丹:
- 迪奥斯科里德斯《De Medicinali Materia libri quinque》(一世记,希腊文/拉丁文)第4卷,第40章“Elatine、Chamaikissos”[50][51]
- 老普林尼《博物志》(一世记,拉丁文)第24卷,第49章第82条“Cissos erythranos”、第84章“Chamaecissos”[52][53]
- 盖伦《De simplicium medicamentorum temperamentis ac facultatibus》(二世记,拉丁文)第8卷,第22章“Chamaecissum” [54]
- Ibn al-Baitar 《Kitāb al-jāmiʿ li-mufradāt al-adwiya wa al-aghdhiya》(十三世记,阿拉伯文)第一卷“Chamakisis”[55]
- 中世记,描写或绘图可确认为欧活血丹:
- 赫德嘉·冯·宾根《Physica》 (十二世记,拉丁文/德文)第一卷,第105章,第1171种“Gunderebe”[56][57]
- Matthaeus Silvaticus《Liber pandectarum medicinae》(十三~十四世记,拉丁文)第125章“Camecissos”[58]
- 《Herbarius Moguntinus》(1484年,拉丁文/德文)第59章“Erdra terrestis、Gunderebe”[59]
- Johannes de Cuba《Gart der Gesundheit》(1485年,德文)第164章“Erdra terrestis、Gundelrebe”[60]
- 《Hortus sanitatis》第163章(1491年,拉丁文)“Erdra terrestis”[61]
- Hieronymus Brunschwig《Kleines Destillierbuch》(1500年,德文)第53页“Gundreb”[62]
- 近代:
- 奥托·布伦费尔斯《Kräuterbuch》(1532年,德文)第60页“Gundelrebe”[63]
- 希罗尼穆斯·博克《Kräuterbuch》(1539年,德文)第2部第85章“Gundelrebe”[64]
- 莱昂哈特·福克斯《Kräuterbuch》(1543年,德文)第337章“Gundelreb”[65]
- Pietro Andrea Mattioli《Commentarii, in libros sex Pedacii Dioscoridis Anazarbei, de medica materia》(1586年,拉丁文)“Hedera terrestis”[66]
- Nicolas Lémery《Dictionnaire universel des drogues simples》(1699/1721年,法文)第345页“'Hedera terrestis”[67]
- 《Onomatologia medica completa》(1755年,拉丁文)“Hedera terrestis”[68]
-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中文)卷三〈草部上〉“金钱草”
- William Cullen《A treatise of the materia medica》(1789/90年,英文)第二卷145页“Hedera terrestis”[69]
- Jean-Louis Alibert 《Nouveaux éléments de thérapeutique et de matière médicale》(1805年,法文)第二卷39-41页“Lierre terrestre”[70]
- August Friedrich Hecker《August Friedrich Hecker's practische Arzneimittellehre. Revidiert und mit neuesten Entdeckungen bereichert von einem practischen Arzte》(1814/15年,德文)第一卷第288-289页“Herba hederae terrestis”[71]
在欧洲,传统上欧活血丹是野草,不会种在花园中,要使用时直接从野外采集。在中世记的修道院偶尔会种在药草园里[34]。在现代,有些人种植欧活血丹作为观赏植物,也有商业培育的品种,包括叶子上有白斑、花很茂密、是可以长到30公分高、或适合作为铺地植物的品种[27][28]。在有些地方这些园艺品系成为当地的入侵植物。
在土地管理上,它被视为一种杂草,可以用草铵膦等除草剂控制[72]。欧活血丹在北美是入侵种,在肥沃、潮湿、低硼的土地容易成为杂草,由其是在阴影下较少其他禾草竞争的地方,例如树林,有时会排挤原生植物[73]。欧活血丹的根系不易拔出,加上其茎叶易断,又由于能用无性繁殖,除草只要没有除干净很容易从小段根茎再生。北美没有生物防治的选项,目前主要使用含有Triclopyr的杀草剂[1]。欧活血丹也对硼特别敏感,因此可以用硼砂溶液清除。然而硼砂对许多动物有毒,而且无法自然分解,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伤害,[74][75]。因为要找到有效杀草又对环境无害的浓度相当不容易,目前不鼓励用硼砂控制欧活血丹[76]。
参考资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Glechoma hederacea
- Michael J. Hutchings, Elizabeth A. C. Price: Biological Flora of the British Isles. No. 205. Glechoma hederacea L. (Nepeta glechoma Benth., N. hederacea (L.) Trev.). In: Journal of Ecology. Volume 87, No. 2, 1999, pp. 347–364, doi:10.1046/j.1365-2745.1999.00358.x.
- ISBN 3494013276
单击这里添加你的引用。如果你仍在编辑主页面文章,你可能需要在一个新窗口打开。
- Horst Pulkowski: Mein Name ist Gundermann. Eine (außer)gewöhnliche Pflanze im Spiegel der deutschsprachigen Literatur. (= Aisthesis Essay. Volume 43). Bielefeld 2016, ISBN 978-3-8498-1136-5.
- Heinrich Marzell:
- Gundermann. In: Hanns Bächtold-Stäubli (Hrsg.): Handwörterbuch des deutschen Aberglaubens. Volume 3, Weltbild, Augsburg 2005, ISBN 3-8289-0808-X, Sp. 1203–1206 (Nachdruck der Originalausgabe von 1931).
- Der Gundermann. Altes Brauchtum und neues Wissen von einer deutschen Frühlingsblume. In: Blätter für Schulpraxis und Erziehungswissenschaft. 47(4), 1936, pp. 1–5.
- Frauke Gaedeke: Glechoma. In: Hagers Handbuch der pharmazeutischen Praxis. 5. Auflage. Volume 5: Drogen E-O. Springer, Berlin u. a. 1993, ISBN 3-540-52638-2, pp. 292–296.
- An, HJ; Jeong, HJ; Um, JY; Kim, HM; Hong, SH. Glechoma hederacea inhibits inflammatory mediator release in IFN-gamma and LPS-stimulated mous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6, 106 (3): 418–24. PMID 16530364. doi:10.1016/j.jep.2006.01.024.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