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武威市

中国甘肃省的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威市map
Remove ads

武威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属的地级市,市政府驻凉州区,位于西北地区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有“天下要冲”,“国家蕃卫”之称。古称凉州姑臧,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四郡之一,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西夏(夏神宗)均曾建都于此,故称“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事实速览 武威市 English:Wuwei, 国家 ...
Remove ads

武威市境东南邻白银市,南界兰州市与青海省海东市,西临金昌市、张掖市与青海省海北州,北、东两面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处祁连山腾格里沙漠之间,南部有冷龙岭、乌鞘岭、毛毛山等高山,并有冰川分布;中部为河西走廊,绿洲与戈壁荒漠相间;北部为戈壁、沙漠和剥蚀低山,植被稀疏。河流多发源于祁连山,属石羊河水系。全市总面积32,347平方公里,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为142.73万。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Thumb
铜奔马(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晚期

公元前3300年至前2050年,今武威市下双乡、丰乐镇,古浪县裴家营乡,天祝县东坪乡等处,考古发现石刀、敲打器、石斧等石器,刀柄、骨锥、骨饰等骨器,彩陶杯、盆、罐、钵、夹砂素面陶罐等陶器。说明在五千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武威地区一带已有人类活动[1]

前2050年至前1135年,今武威市皇娘娘台海藏寺等处文化遗址属齐家文化遗址。 从皇娘娘台考古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和红铜器,随葬品有璧、璜、绿松石珠、粗玉石片、红铜器、陶器、猪下顿骨等,个别男性身上集中放置有80余件壁,已经有半地六式房子,说明在距今三四千年前,武威地区不仅有了农业、畜牧业,还有了手工业。红铜器的使用说明当时生产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作为权力与财富象征的璧大量出现,且多放置于男子身上,说明货币已经产生,父权制已经确立,贫富差别已经出现[1]

夏商周时期

约前21世纪末至前11世纪(时期)河西走廊为西戎驻地[1]

前1046年至前771年(西周时期)《尚书·夏书·禹贡》中有今民勤县境内满野泽(最早称满野泽、夏称都野泽、汉初称休屠泽)的记载,说明人类已经将满野泽作为渔猎场所[1]

约前800年至前600年(西周时期),今民勤县沙井子、三角城,古浪县暖泉等地考古发现石器、彩陶、铜器等,史称沙井文化时期,属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1]

前770年至前256年(东周时期),河西走廊属戎地[1]

秦汉时期

前221年至前206年,河西走廊属月氏、乌孙地[1]

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占领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击败匈奴,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境内置武威郡隶属凉州刺史部,领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苍松、宣威共10县,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2]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六月,武威郡隶属于雍州,领14县,为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宣威、仓松、鹯阴、祖厉、显美、左骑千人官[2]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十月,重置凉州,辖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县,武威郡领姑臧、宣威、武威、揟次、仓松、显美、骊靬、祖厉、休屠、鸾鸟、扑擐、张掖、鹯阴、媪围共14县[2]

西晋初,隶属凉州,辖姑臧、宣威、揟次、昌松、显美、骊靬、番和7县[2]

“五凉”时期

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五月,张寔建立前凉,建元永安,设置凉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仓松、显美、骊靬、鹯阴、番禾9县[2]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吕光改元太安,定都姑臧,史称后凉。后凉辖武威等26郡,武威郡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7县。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正月,河西鲜卑族秃发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元太初,建都西平(今西宁),是为南凉。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十一月,秃发傉檀称凉王,都城移至姑臧,置武威郡等14郡及邯川护军。武威郡隶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共7县。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段业创建北凉,置有凉、秦、沙3州。武威郡隶属秦州,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国西凉,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2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3郡。武威郡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

Remove ads

北魏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焘亲征河西,灭北凉,据河西,境内仍为武威郡,属凉州,武威郡领林中、襄城2县。凉州治所林中,设姑臧镇都大将、凉州镇都大将。

西魏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灭北魏,据凉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广武5郡。武威郡领姑臧、林中、襄城、显美4县。

北周

北周世宗孝闵帝二年(558年),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统武威、广武2郡。武威郡领姑臧、昌松、白山、力干、安宁、广城、鄣和、燕支共8县。

隋唐时期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

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

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陇右道。武威郡属凉州,辖治范围仍沿用隋朝建置。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凉州被吐蕃占据,置西凉府。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帝建立后梁,之后黄河流域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更替建国,史称“五代”时期。“五代”时西凉府虽领神鸟、嘉麟2县,曾间置节度使或留后,但始终为吐蕃自立政权自置官吏统治[2]

两宋及西夏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吐蕃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西凉府六谷部首领潘罗支等自立政权。

太宗至道二年(996年)七月,北宋辖管西凉府,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和嘉麟5县。

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从此,河西属西夏版图。

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属甘肃军司(治甘州)辖[2]

元明清时期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辖领西凉州和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

洪武五年(1372年),置甘州卫(今张掖)和庄浪卫(今永登),统领河西地区。

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在庄浪设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统领河西各卫所。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由庄浪徙治甘州。辖甘州5卫(甘州左卫、右卫、前卫、后卫、中卫)及永昌、凉州、庄浪、西宁、临河等卫户所。清初承明制,为西宁道。辖凉州卫、镇番卫、永昌卫、庄浪卫和古浪守御千户所。

康熙二年(1663年),改为凉庄道。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凉州卫为武威县,改永昌卫为永昌县,改庄浪卫为平番县,改镇番卫为镇番县,改古浪守御千户所为古浪县。置凉州府,治所武威县,隶属凉庄道。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5县及庄浪茶马厅。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凉庄道为甘凉道,治所武威县。凉州府隶属甘凉道,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5县及庄浪茶马厅[2]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十一年(1922年),甘肃省政府废除府州,分甘肃道为甘凉道和安肃道。甘凉道治武威县,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张掖、民乐、山丹、抚彝9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镇番县为民勤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辖武威、民乐、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古浪8县,治所武威。民国三十年(1941年),将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改为武威专员公署,治所武威县,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5县[2]

中华人民共和国

Thumb
1949年后武威市行政区划变化示意图

1949年10月14日,甘肃行政公署武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下辖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县。[2]1950年5月,天祝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归武威分区管辖,撤销张掖分区,张掖、民乐、山丹三县划归武威分区。[2]1955年10月,武威、酒泉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2]。1961年11月,恢复武威专区,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县。[2]1963年10月,永登、景泰两县划归武威专区。[2][3]1969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右旗划入武威专区。[2]

1969年10月,武威专区改为武威地区。1970年3月,永登县划归兰州市[3]1979年7月,阿拉善右旗交由内蒙古自治区管辖。[4]1981年2月,永昌县划归金昌市管辖。[2]1985年4月,撤销武威县,设立县级武威市。同年5月14日,景泰县划归白银市。至此,武威地区辖县级武威市及民勤、古浪和天祝共3县1市。[2]

200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撤销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设立地级武威市,旧县级武威市则改制为凉州区,并成为地级武威市人民政府的驻地。至此,武威市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共2、1自治县、1[2][5]

地理

地理位置

武威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南面是祁连山,东北是腾格里沙漠,中部走廊平原东连咽喉要冲山的古浪峡,西与永昌县东大河洪积扇戈壁滩相接,正北有北沙河与永昌、民勤县为界,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理优势。

地理特征及资源

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呈西高东低,局部地形复杂。地形可分为三带。南部祁连山区,海拔在2100米—4800米之间,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气候冷凉,降水丰富,有利于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部平原绿洲区,海拔1450米—21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省和全国重要的粮、油、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北部荒漠区,海拔1300米左右,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是沙生植物、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境内最高峰冷龙岭位于县境西北,海拔4872米,最低点白亭海位于民勤县北部,海拨1020米。

气候及气象特征

武威市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气温日、年变化大;降水较少,分布不均;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无霜期较短。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洪涝、冰雹和霜冻等。年平均气温7.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4℃。平均气温年较差29.4℃。无霜期年平均171天,最长达212天,最短为11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876.9小时,年平均蒸发量2163.6毫米,年平均降水量212.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65天。

更多信息 武威市气象数据(1971年至2000年), 月份 ...

政治

现任领导

更多信息 机构, 中国共产党 武威市委员会 ...

历任领导

行政区划

武威市现辖1个市辖区、2个、1个自治县

更多信息 武威市行政区划图, 区划代码[11] ...

人口

人口总览

Thumb
武威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图
Thumb
武威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图
Thumb
武威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图
Thumb
武威市2012~2028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曲线图
Thumb
历次人口普查武威市/地区各辖区人口折线图

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42.73万人,较上年年末减少1.78万人;城镇人口72.06万人,占比50.87%,比上年末增长1.52%;全年出生人口1.02万人,出生率7.13‰;死亡人口1.61万人,死亡率11.22‰;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8‰。[14]

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44.51万人,较上年年末增加0.18万人;城镇人口71.31万人,占比49.35%,比上年末增长1.13%;全年出生人口1.13万人,出生率7.84‰;死亡人口1.52万人,死亡率10.55‰;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2‰。[15]

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44.33万人,较上年年末减少1.58万人;城镇人口69.6万人,占比48.22%,比上年末增长1.21%;全年出生人口1.3万人,出生率8.93‰;死亡人口1.48万人,死亡率10.21‰;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16]

常住人口

更多信息 普查次数/年份, 第一次 ...

a 原武威县,1985年改为县级武威市,2001年后改为凉州区

b 景泰县于1985年划归白银市;永昌县于1981年划归金昌市;永登县于1970年划归兰州市;张掖县(今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于1955年划归张掖专区(今张掖市

户别人口

更多信息 普查次数, 家庭户数 ...

性别构成

更多信息 普查次数[18][17], 男性 ...

#暂无原始数据,该数据由公布的性别比估算

年龄构成

更多信息 普查次数, 第七次人口普查 ...

受教育程度

更多信息 教育程度, 大学教育 (含大专) ...

*数据为估算,原数据为每10万人中受教育人数,大学、高中、初中及小学每10万人受教育人数依次为1,847人、9,950人、27,491人及40,197人

城镇人口

更多信息 普查次数, 城镇人口 ...

民族人口

更多信息 行政区, 汉族 ...

出生率、死亡率及增长率

更多信息 年份, 出生率 ...

经济

2023年武威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08.0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35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1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347.82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8:18.1:49.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302元、比上年增长7.6%。全年全市实现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307.0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4%,同比提高4.6个百分[14]

更多信息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

*未公布数据,参照前后两年数据计算

#高增长率与人口数量有关,2019年人口基数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标准,约为182.5万[30],2020年人口基数以第七次人口普查为标准,约为146.4万[29],若采用同一基数计算,实际增长率约为10%。

2023年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4%,较上年相比减少0.6%。

更多信息 年份, CPI ...

2011年,全年生产总值272.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15.53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90.32亿元,增长12.7%。[33]

交通

铁路

Thumb
重建前的武威站
Thumb
重建后的武威站
Thumb
武威南站
Thumb
天祝站站台
Thumb
武威东站站前广场
Thumb
武威站检票口

总共有三条铁路线穿越武威市,分别是兰新铁路(兰州-乌鲁木齐)、干武铁路(干塘-武威南)以及部分通车的兰张三四线高速铁路中川机场-武威东),均为东西向铁路线。由于没有南北向的铁路线穿越武威市,因此位于市区北部的民勤县境内无铁路线穿过,亦未有设铁路站。

凉州区、古浪县及天祝县内设有众多铁路站,其中武威站二等站)是武威市目前运载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东距兰州站303公里,西距乌鲁木齐站1589公里,武威站于2009年~2010年间于原址重建,现规模为三台十线。

武威东站是武威市区首个高铁站,规模为三台七线,于2024年6月29日通车运行。

武威市火车站
更多信息 车站名称, 所在县区 ...

公路

武威市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

武威境内主要公路
更多信息 分类, 全程 ...

公共交通

更多信息 运营中线路, 线路 ...
更多信息 专线公交线路, 线路名称 ...
更多信息 已停运线路, 线路 ...

文化民俗

武威以甘肃省独有之方言,文化等。武威雷台古墓出土的铜奔马现已成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市也在2012年被定为“中国葡萄酒城”

旅游资源

Thumb
武威大云寺钟楼
Thumb
武威文庙

武威市著名景点有雷台(武威雷台古墓)、武威文庙武威大云寺、西夏博物馆、天梯山石窟、白塔寺遗址、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罗什寺、天祝“小三峡”、石门沟草原公园、天祝白牦牛、五台岭、马牙雪山、乌鞘岭、松山古城、天堂寺、红崖山水库、瑞安堡、镇国塔和黄羊川十八景(黄羊川镇)等。

武威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4A级景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享有“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